井陘八大盛景連載之「臨河倒影」「綿河夜漲」

2019-11-09   大陘網視頻中心

井陘八大勝景今何在

蒼山挹翠疊山顛 古蹟長留果老仙

寺塔臨河形倒影 綿河夜漲起飛泉

陘懸石鼓音求寂 鐵鑄神龍力破堅

更報秀林春色到 勾連東冶起青煙

這首詩是由清道光年間邳州通判邑人蘇彭齡所作。它描述了井陘縣當時引以為傲的八大勝景:蒼岩挹翠、果老遺蹟、臨河倒影、綿河夜漲、陘山石鼓、鐵龍鑽石、秀林春色、東冶青煙,令人心馳神往,浮想聯翩。可惜的是,這些昔日勝景隨著時光變遷,至今有著較大變化或不復存在,但她給人們留下了不盡的遐思。今筆者重新尋覓歷史痕跡,探索井陘八大勝景現狀,期冀大家去領略那一幅幅曾經醉人的美景。

第三景 臨河倒影

何謂「臨河倒影」。它是指在天長鎮舊城北關去往鳳凰嶺、天戶的古道旁有座「顯聖寺」。該寺建於隋開皇年間,宋改名「慶成院」,民國時稱「陘山寺」,該寺距北關外不足一里。歷史上寺內殿宇輝煌,規模宏壯,寺外東邊50米河岸上又有花塔一座,俗稱下寺塔。此塔從綿河對岸觀望,塔影倒置水中,隨波飄飄緲緲,塔後以錯落有致的寺廟建築群為背景,構成了一個勝似仙境的優美畫面。以此將「臨河倒影」列為井陘八景之一。

下寺塔建於北宋年間。據記載描述:塔座下部為石砌台基,上部為磚制塔身和塔尖。塔的正面設門中空可沿梯而上,塔身四層均有磚雕假門,門旁有天王力士像。第一層塔檐下置磚斗拱,第二層塔身之上又出八角形平坐,坐下為斗拱,座上周設欄杆,中立八角形塔身,塔身四正面設凸出的方形磚龕,其餘四門為拱形假門。塔的頂端為一花束狀塔尖,有磚雕龍、虎、獅、象等動物及佛和菩薩等形相,並有彩繪痕跡,華麗而精緻,塔總高有二十餘米。

1963年,由於七天七夜的大雨,使綿河水驟漲,洪水將下寺塔沖毀,至今未再修復。現當地居民建房已將周圍地貌徹底改變,近年又在原塔址處填河圍壩,佇立起數棟高樓,使得歷史遺蹟無存。

另顯聖寺近半個世紀以來無人維護,除大殿和古槐外,舊跡全無。大殿曾一度作為一家企業的倉庫使用,殘碑橫臥雜草之中。

慶幸近幾年,寺院大興土木,山門、鐘鼓樓及東西廂房等建築煥然一新。上寺塔也在建設之中,千年古寺又迎來了勃勃生機。

我獨自佇立於綿河東岸,尋找著先人當年賞景之足跡:

花塔今不在 綿水日徘徊

昔年多寂秀 何日再重來

第四景 綿河夜漲

綿河橫貫井陘縣境,堪稱一條母親河,井陘多山少水更顯水之珍貴。甘淘河、割鬃河、金良河、小作河均屬綿河之支系。其冬水汩汩成小溪,伏水滔滔聲震天,亘古的流水一年四季奔流不息。

「雨季來臨,綿水四溢,午夜不寐,靜聽濤聲,別有情趣。」 這就是井陘人所講的「綿河夜漲」。此情此景描述的很美,但綿河沿途的風光更是美不勝收。

  人道城南好風光:綿河西來繞南城牆之下,經九十度折彎過東關石橋環城而北去。城南河道開闊,風景秀美。站在南城樓上,隔河遙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雪花山。初夏漫山潔白的鐵棍花如雪似玉,山腳下河水清清,山在水中的倒影酷似一座富士山。山頂有座碧霞元君廟,每年農曆四月十六至十八有廟會三天。方圓幾十里,數十個村莊的男女老幼齊聚雪花山,鑼鼓喧天,大戲連台,熱鬧非凡。

現南關火車站處,原有正豐老礦遺址及正豐礦總辦段祺勛之宅第,俗稱「八角樓」。段宅規模宏大,四周植被茂密,鳥語花香。自段宅往東,沿河南岸,桃杏楊柳,掩映成行,春韭秋菘,盈畦茂圃,小南門前,水磨隆隆。

威州川里魚米香:威州在金、元時期為井陘故城,後倚簸箕山,城前綿水流。從威州至東冶沿河數十里地段,當地人俗稱威州川,素有「百里綿河富威州」之說。

威州川,山明水秀,沿河兩岸,群山聳立,土地肥沃。崖岸石中,水畔流途,泉水四溢,形成了數華里長的泉水群。泉水清澈,水溫較高,寒冬煙霧四起,雲蒸霞蔚,壯觀之極。初春一泉一溪,溪溪相連,溪岸楊柳依依,草色嫩綠。陽光下,水波漣漪,五彩繽紛,魚蝦自由地游翔在溪水之中。農婦的搗衣聲,農夫的吆喝聲交織一起,更添水鄉田園之美色。

趙潤生 攝

溪水流入綿河後,河水驟漲,一泄於元村村西的石崖下。崖高數丈,水中扁舟橫渡,漁夫撒網,天空白鶴翱翔,成群的野鴨在清波中浮游。岸邊稻浪滾滾,真是秀色賽江南。怪不得我們的先人在二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居住在這裡。實屬擇地有因。

綿河元村秀 春水崖下流

扁舟柳中渡 鵲鴨鴛鴦游

(作者:耿貴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