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原子彈還可怕的氣象武器,聯合國明令禁止,有一國仍在研究

2019-08-05     春秋史館

美國電影《全球風暴》中,全球各國聯合起來,發射了數萬顆氣象衛星,組成一張名為「荷蘭男孩」的衛星網,對大氣節點進行精確控制,目的是為了調節氣候,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但系統在運行中發生了錯誤,開始攻擊地球,在全球各地製造氣象災難,企圖消滅人類,後來在科學家的努力下修復了漏洞,拯救了世界。這一構想並非憑空捏造,原型正是在上世紀頻繁應用的氣象武器。

軍事和氣象歷來就有聯繫。氣象武器就是運用高科技手段對氣象進行微操,人為製造地震、海嘯、暴雨、颶風、洪災、雪崩、雷擊、極端高溫低溫等自然災害,以實現軍事目的。如果「諸葛亮借東風」是真的,那麼這可能是人類首次應用氣象武器的經典戰例。現代「借東風」和古代不同,它是有科學原理在內的,主要原理是製造或控制平流層氣流及氣壓,從而改變指定區域的氣象條件。

人類戰爭史上第一次使用高科技手段改變戰場環境是在二戰時期。1943年的義大利戰役中,為了掩護軍隊過河,防止盟軍轟炸機,美軍在渡河地點使用了大量製冷劑,製造了一條長5000米、寬1600米的霧帶覆蓋作戰區域。二戰結束後,美國軍方在一份報告中提出,「氣象控制比原子彈還重要」。1953年,美軍成立了麥金萊氣候實驗室,專門研究氣象武器,主要武器有溫壓炸彈、制寒武器、高溫武器、熱壓氣霧武器、雲霧炮彈、化學雨、巨浪武器等等。

越戰的爆發為氣象武器的研究提供了一次絕佳的實戰機會。越戰期間,北越通過「胡志明小道」向前線源源不斷地運送物資和人員,美軍花了極大的代價也沒能找到它的具體位置,於是動用了氣象武器,對「胡志明小道」所在大概區域投放了474萬多枚降雨催化彈,製造了嚴重的暴雨和洪災限制越軍的活動。1974年,美軍使用溫壓武器改變了颱風風向,將其引向宏都拉斯,造成該地數萬人受災。

氣象武器也是美蘇軍備競賽的一部分,蘇聯針鋒相對地啟動氣象武器研究項目,與美國抗衡。可以預見,氣象武器是比核武器更可怕的戰爭手段,它能悄無聲息地改變特定區域的氣象條件,具有隱秘、威力大、影響範圍廣的特點,令人防無可防,幾乎沒有有效的手段反制,除非能獲知對方的全部作戰計劃。因此,氣象武器遭到全球196個國家的聯名抵制。1976年,聯合國明確提出禁止將氣象武器用於任何軍事用途。1978年,該條約正式生效。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再次肯定禁止改造氣象用于軍事條約的內容及其意義。然而,美國公然違背禁令,一直在進行大氣層作戰研究,還聲稱其符合國際規定,並非氣象武器,可謂無恥至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XB_pmwBvvf6VcSZtqW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