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大米的窘境:給冒牌勾兌米做了嫁衣

2020-06-13     大江嚴選

原標題:五常大米的窘境:給冒牌勾兌米做了嫁衣

2019年年初,五常市市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持續加強對五常大米市場監管,嚴厲打擊域內外冒充五常大米行為。」這個哈爾濱的縣級市兼有「五常大米香天下」的名聲和「天下大米亂五常」的煩惱,農民、米廠、政府……都想走出這本地米賣不出高價,外地人買不到真米的怪圈。

1993年,農藝家田永太培育出「稻花香」品種後,五常二百多萬畝稻田,大都種植著「稻花香」。「口感跟外地米就是不一樣。煮出來的米飯泛著油光,吃起來軟糯又有嚼勁,剩飯都不會回生。」王曉斌極是自信。

但本地人想吃到純正的五常大米也並非易事。「要到農民手裡去買稻子,送到米廠盯著他們磨出來。」五常人提醒南方周末記者。

外地大米冒充五常大米出售,已是公開秘密。「純五常『稻花香』十塊一斤是成本價,外地賣的那些四五塊一斤的都不是真的。」王曉斌擺擺手。

五常「稻花香」好吃的代價是比普通水稻品種更高的種植成本和更低的出米率。產量上不具優勢,還不能大幅使用能增產的農藥化肥,甚是嬌貴。像王曉斌這樣經驗豐富的農民知道,今年這樣欠收的大米反而會更好吃,「精華都集中在那30%(出米)上了」。

除了成本高,「稻花香」還不抗倒伏,「往年也趴窩,沒今年趴得這麼邪乎。」王曉斌坐在院裡的小馬紮上曬太陽,叼著旱煙,跟鄰居有一嘴沒一嘴地抱怨。趴在地里的需要人工收割,王曉斌估計,每畝水田的割地費要從300元漲到600元。

「稻花香」賣得貴,體現了稀缺性,卻在與外地水稻的價格戰中處於劣勢。

王曉斌記得,2018年秋收時,「我們的稻子剛剛下來,就是沒人來收。眼瞅著外地大車呼呼地往五常拉稻子,一落子(東北話,指貨車櫃)能裝三四十噸,排好幾里地。」在1.8元/斤的外地稻打壓下,他的稻子從2.8元/斤一路跌到1.4元/斤,比外地水稻還便宜後才賣掉,有的包地大戶更是賠了數十萬元。

「我家去年打下的糧,現在還有沒賣掉的,堆在倉庫呢。」龍鳳山鄉光輝村一位村民捨不得賤賣,想等著價格回升後一點點出手。但許多農民卻等不起,為了下一年的春耕,急需還舊帳貸新款,不得不賤賣。

和大閘蟹、水蜜桃等農產品不同,水稻不能直接銷售,還得經過加工廠變成大米。「在米廠面前,我們就是弱勢群體。」王曉斌感嘆,農民們辛苦耕耘出的五常大米品牌,反給冒牌勾兌米做了嫁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fyWrXIBnkjnB-0z2sN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