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超市買米的時候,經常能看到一些大米上面有不規則的白點,坊間有這樣的傳聞,帶白點的大米是搶收下來的,營養價值低,品質不好,這種說法是真的嗎?今天我們就把這個問題詳細分析一下。
大米上面的白點,多出現在米的中部,和人的肚子的位置差不多,所以一般叫做「腹白」,這個白點也有一些別稱,比如五常當地人管它叫「白節子」,其他地區也有不同的叫法。
產生腹白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水稻的成熟度不足,而水稻的成熟度又和種植地區的氣候有關。通常如果當地的年積溫不足,導致水稻無法完全成熟,就會導致腹白出現。當然,在水稻沒有足夠成熟的階段進行人為搶收,也會使大米產生腹白,所以「帶腹白的大米是搶收下來的」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太過片面。
以五常稻花香米為例,稻花香是五常寒地水稻熟期最晚的,成熟期大約在143天左右,由於五常地區地處東北,年積溫不足,正常情況下,25%的大米都有腹白,如果遇到低溫冷害,腹白率就會上升到40%。
而在其他地區,由於年積溫較高,正常收割的大米可以達到完全成熟,因此出現腹白的機率就低很多了。有腹白對大部分產區的大米來說是不合格的標誌,但對五常大米來說卻不存在這種情況。
當然,五常也有年積溫比較高的年份,比如2014年氣溫較高,五常地區所產大米的腹白率非常低,很多人還誤以為沒有腹白的不是真五常大米,其實是一場誤會。
了解了腹白產生的原因,我們再來說說腹白和營養價值之間的關係。
其實早在多年以前,就已經有專家表示,有腹白和沒腹白的大米營養價值沒有多大區別,大米的主要營養成分是澱粉和蛋白質,和腹白基本沒有關係。
如果要問有腹白和沒腹白的大米有什麼區別,根據我個人對五常大米的了解,僅從口感上來說,有腹白的大米,口感更好,米香味更濃,沒有腹白的大米,口感稍差些,香味也不明顯,這一點大家可以親自去驗證。
以上就是今天大江先生給大家的分享,如果你有其他關於大米,尤其是五常大米的問題,歡迎在評論區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