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招教你正確疏導兒童心理

2020-01-13   國民心理服務站


國民心理健康網,國家級心理助推平台。

關注「國民心理健康網」公眾號,獲取更多心理資訊。


海口15歲的女孩小玲(化名)由於早戀無心上學,最終選擇輟學,步入社會上打工。父母極力反對她戀愛,小玲乾脆經常幾天不回家,堅持和男朋友在一起。父母擔心終有一天她會與那個男孩私奔,便把她送進海口市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中心。


其實什麼是「愛」,小玲根本說不清楚,「有好感就在一起」是她對愛的全部解釋。父母粗暴的制止,更是將小玲越推越遠。「我的未來將會怎樣?」成了小玲不敢想也不願意去想的問題。

從事10年中學生心理教育工作的海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海南省中學心理健康特級教師李惠君告訴記者,戀愛、網癮,甚至同性戀傾向成為近幾年中學生心理健康中的新問題。

根據一組數據,全國中小學生中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占20%。「獨生子女多、多途徑的信息獲取渠道、家庭關心和溝通不夠、社會引導不足,使孩子們在紛雜的社會中出現心理適應困難。」盧剛說道。

那麼,對於孩子遇到的一些心理上的問題,父母該通過哪些手段進行疏導和化解呢?

1、受屈孩子的安撫

孩子受到委屈時,父母應該設身處地地理解孩子當時的心情。當孩子向你表達某種感受時,你可用孩子的原話表示你對他的理解。這種方法,在心理學上稱作反射情感。

如,小勇從幼兒園回家後,一直不高興,媽媽問他出了什麼事,小勇說:「今天下午,明明不是我打劉娟的,可是老師硬說是我打的,真氣人!」這時,我們可以接著說:「明明不是你打的,老師硬說是你打的,是氣人!」小勇覺得父母是站在自己一邊的,氣也就慢慢地消了。

通過這種方法,可以極大安撫受委屈的孩子,使抑鬱的情感得到了宣洩,孩子的情緒便會趨向平靜。

相反,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委屈的樣子,一個勁地追問:「老師對你說了什麼?!乾了什麼?!」,「你為什麼不對老師說清楚?!你怎麼這麼蠢?!」

對面這樣追問和責備,所起到的作用只會使孩子倍感感不滿和委屈,使孩子負性情緒的能量成倍地增長,可以說父母的這種解決方法無疑等於火上澆油。

2、允許孩子自然流露各種情緒

孩子的喜怒哀樂等情緒體驗是毫無掩飾的,他們敢愛、敢恨、敢說、敢笑,這是幼小孩子心理方面的一種優勢,一種使得孩子能及時宣洩各種情緒能量的優勢。他們自然流露這些情緒並不是什麼可恥的事,只要不擾亂別人的正常學習和生活,不傷及別人,就沒有什麼對和錯之分。並且我們要鼓勵孩子他們這樣做。

發脾氣、反抗行為、哭泣、大聲喊叫比默默承受更有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當然,這裡所提倡的情緒宣洩,必須區別於以哭鬧為手段去達到某種不合理的需要。

有的年輕父母或者不了解情緒自然流露對孩子心理健康的意義,或者缺乏相應的耐心,他們往往不允許孩子公開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緒,特別是當孩子出現了不良的情緒時,他們強行地讓孩子自我壓抑,甚至有的父母還用體罰或變相體罰的方式壓抑孩子的情緒的自然流露。有的男孩心裡難過時大哭不已,往往會遭致父母們的譏笑或者壓制:「男子漢也哭,羞!羞!!羞!」、「男子漢要堅強,不許哭!」如果長期地經常這樣壓抑自己或者受到壓抑,最終將會使孩子不堪重負,而導致心理失衡,造成人格方面的病態發展。孩子的殘忍行為、強迫行為、攻擊性行為、破壞性行為等等,很多時候就是其內心的緊張情緒得不到及時的或者正當的宣洩而造成的。

3、玩具也存在心理問題矯治功能

玩具不僅有玩耍功能,還能促進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因此,父母可以根據孩子不同的心理問題選擇玩具。

孩子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是多方面原因引起的,其中家長在孩子心理教育上方法不當不容忽視。家庭教育對孩子心理性格塑造影響重大,正確的心理教育方法才能減少或避免孩子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來源:科普中國


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人口文化發展中心主管主辦的國家級心理行業助推平台。以「為國民提供優質心理服務,促進人類健康與幸福」為使命,以「政產研學用」為思路,以「心理健康大數據」為基礎,依託國家級專家智庫,通過國民心理產業聯盟、產業基金、慈善基金、產業園等,集聚學術、資金、技術、項目等各方面的優質資源,支持心理機構、產品與項目落地,推動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促進中國心理行業發展。

國民心理健康網

國家級心理服務平台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和圖片來源於網際網路,轉發內容僅作信息分享及參考,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立即與小編聯繫(微信號:gmxljkw),我們將迅速採取適當的措施。本訂閱號原創內容,轉載需授權,並註明作者和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