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心理健康網,國家級心理助推平台。
關注「國民心理健康網」公眾號,獲取更多心理資訊。
1)你不是要找一個心理學工作者,你要找的,是一個臨床的心理諮詢師。
因為大多數心理學家在做的事情,其實和我們老百姓們的日常生活隔了千山萬水。他們折騰猴子,研究數字,他們的成果應用在無數的行業(當然也有無數的成果,還沒有人知道能幹啥用)。而儘管心理學的研究者在做非常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但他們大多數並不是「心理諮詢師」,甚至也不一定了解心理諮詢和「思想教育工作」有甚差別。
你要找的,是一個接受過系統訓練的、專門從事臨床心理治療的心理諮詢師(或者精神科大夫)。
2)在開始接受治療之前,主動挑選你的諮詢師。
心理諮詢的本質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單從人的角度來說,你若是遇見一個不喜歡的人,付錢逼迫自己向TA打開心扉,這個過程得多自虐啊
儘管治療的本質殊途同歸,但是不同流派的心理諮詢師們,也確實用著相互之間聽不懂的語言,用著非常不同的方法,來幫助來訪者解決問題。
你有權利、有必要,在開始諮詢之前,認真地了解你的諮詢師。
3)你要選擇一個,讓你覺得可以建立信任感的心理諮詢師。
因為心理諮詢裡面,諮詢師才是最終那個使治療發生作用的工具。來訪者需要和諮詢師一起建立一種關係,在這個關係裡面足夠安全地去呈現你所有的自己。而諮詢師會通過這個特別的關係,來讓治療發生作用。
倘若你一開始,無論什麼原因,就覺得你不可能信任這個諮詢師,不要理會你理智裡面所想的:「大家都說這是個好諮詢師,我應該試試」諸如此類的念頭。去找下一個諮詢師。
4)開始諮詢之前,儘可能多地嘗試了解這個諮詢師(人本身)。
包括年齡、性別、TA的職業經歷,對人和生活的態度,甚至長相。你可以去看TA的微博、博客,你可接觸到的TA的相關信息。若能夠見面,則更好。
相比TA在媒體上有怎樣的影響力、拿過什麼樣的證書、有怎樣的專業背景,若是一個行業內獲得認可的諮詢師,TA這個人本身所帶給你的感受,在諮詢中對你的影響會更大一些。
當然這絕不是要你去費盡心力去打探諮詢師的個人隱私,和3)表達的一樣,目的僅在於,找一個你覺得易於建立信任關係的人。
總而言之,你總會希望找一個,讓你覺得舒服的開始。
5)你要了解心理諮詢有嚴格的設置。
一般的諮詢設置是,每周一次見面,固定的時間地點,每次50-60分鐘。關於時間和頻率,有幾種情況有特例:
a.傳統精神分析流派會是每周四次,每次50-60分鐘。如果感興趣,推薦找接受長期訓練(且被分析過的)精神分析師來做這樣的見面。
b.有一些來訪者的症狀嚴重,開始的時候會一周兩次見面,穩定後每周一次,諮詢結束之前可能會降低見面頻率)。
c.家庭治療的時間可能會60-90分鐘,在諮詢前諮詢師會主動告知。
因為心理諮詢是要在一個非常特別的環境下,諮詢師和來訪者建立特殊的關係。每周一次的頻率,既能夠在諮詢的環境下得到即時的支持,又能夠保持現實生活的狀態;而固定的時間地點,能夠幫助形成「Therapeutic container」(參考《這是個和現實不同的地方》)。
如果諮詢師總是換著咖啡廳給你做諮詢(非常特殊的情況下除外),用掉了1個半小時,說因為超時30分鐘,讓你加錢。讓丫滾蛋。因為在諮詢的過程裡面,這是諮詢師的責任,來保持諮詢的設置。
6)諮詢「療程」的長短、以及諮詢的目標,是在諮詢中,諮詢師和來訪者共同商定的。
諮詢的前幾次(甚至在更長一段時間裡面),一般是做評估、收集資料的過程。諮詢師會幫助來訪者在前幾次確定大體的諮詢目標,而這個目標會跟隨治療的深入不斷調整。
因為諮詢的一個作用,是幫助你去了解你自己。打個比方,你頭痛去找醫生。醫生的任務是找出你頭痛的原因,是心是肺是脊髓,治療它。心理諮詢是一樣的。所以諮詢的目標,會隨著諮詢的深入,不斷調整。
在不足夠了解你狀況的時候(比如第一、二次見面),倘若一個諮詢師告訴你說,你是因為XXX,所以患上了XXX,7次一個療程,交錢包治(精神科大夫的藥物使用除外,因為藥物確實是用來解決症狀的)。你就要把之前的諮詢費也給要回來,拎包甩門離開。
7)若你心底有訴求,要知道諮詢不是一次兩次就能「解決問題」。
這並不是給諮詢師找藉口。因為:治療不是給建議、講道理、做理智的分析。這些你的政治老師都會做,你也千真萬確不必花費這樣的時間和金錢,來找人教育你。
諮詢真正開始發生作用的時候,是在你和諮詢師之間,建立足夠安全的咨訪關係,你開始能夠將自己(潛意識層面)打開,諮詢師才有機會通過你們之間建立的關係,開始給你真正的陪伴、支持、療愈。(參考《成為你自己》)
因此,若你確實心底有求助的訴求,這個關係的建立總會需要一段時間。當然,諮詢師也有責任,在諮詢的過程中給來訪者以治療的信心。
8) 你可以主動提出結束治療。
好的諮詢師會在適當的時候,開始和你談論什麼時候,如何結束治療;TA也會鼓勵你,當你覺得想要停止治療的時候,主動地和TA坦誠地談論如何結束治療。
不必擔心被諮詢師「綁架」,你可以主動提出結束治療。諮詢師不是巫師,TA沒有能力操控你的思考和行為。當你覺得治療對你產生「傷害」的話,你可以主動提出希望終止治療。
但是請和你的諮詢師坦誠的討論你希望終止治療的原因。因為諮詢的過程並不總是溫暖怡人的,在適當的時候,治療師會向你發出一定的挑戰。治療師可以幫助你覺察,你希望結束治療的原因是如下之一:
a.移情反應(例如:是因為在治療中覺得被挑戰,或者是你每次應對親密關係的一個慣常模式)那麼這就有可能是治療深入的一個契機,或者提醒諮詢師,TA需要調整治療的步伐;
b.你確實不再需要更多的幫助,共同商量結束諮詢;
c.這個諮詢師本身並不適合你,好的諮詢師會給你進一步求助的建議。
總之,和你的諮詢師去坦誠地談論你希望終止治療的原因,治療師會有機會給你進一步的、更適合你的求助建議。
9)你可以放棄這個心理諮詢師,但請不要放棄求助!
這是我每次都會跟我的來訪者說的一句話。
因為就好像談戀愛一樣,無論諮詢師多牛X,都會有不適合TA的來訪者。更何況國內諮詢師的狀況魚龍混雜,找諮詢師的過程更像是盲人摸象。你可能遇見不靠譜的諮詢師,亦有可能遇見好的但卻不適合你的諮詢師。
請不要因此失去信心。就像戀愛一樣,你可以放棄不合適你的EX,但請不要放棄愛情;你可以放棄不適合你的諮詢師,但請不要放棄求助!
請相信,男女老少的諮詢師,總有適合你的那一個。
來源:心理網
社群
如果你想加入心理學人的專屬社交圈,請關注「國民心理健康網」微信公眾號,(ID:gmxljk)國民心理健康同城社群正全國招新中!與志同道合的專業人士一同前行。
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人口文化發展中心主管主辦的國家級心理行業助推平台。以「為國民提供優質心理服務,促進人類健康與幸福」為使命,以「政產研學用」為思路,以「心理健康大數據」為基礎,依託國家級專家智庫,通過國民心理產業聯盟、產業基金、慈善基金、產業園等,集聚學術、資金、技術、項目等各方面的優質資源,支持心理機構、產品與項目落地,推動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促進中國心理行業發展。
國民心理健康網
國家級心理服務平台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和圖片來源於網際網路,轉發內容僅作信息分享及參考,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立即與小編聯繫(微信號:gmxljkw),我們將迅速採取適當的措施。本訂閱號原創內容,轉載需授權,並註明作者和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