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屬於日本女人休假期的「小正月」

2020-01-08     日本新華僑報

《日本新華僑報》

大家都知道,日本自從1868年明治維新以後追求近代化,進行了包括民俗改革在內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其中一項就是從那以後不再過農曆的「春節」,而是改為過公曆的「新年」。

據說,這項改革當時是日本走向「國際化」的重要一步。因為那時歐美國家沒有「農曆」,他們的民眾在「聖誕」之後就要進入新年假期了,而日本是有農曆的,「春節」期間也是放長假的。這個期間,已經與日本開展了貿易往來的歐美國家機構與公司人員和日本方面聯繫的時候,常常吃的是「閉門羹」,用今天的語言說就是「您找的客戶不在服務區內。」這不是耽誤事嘛!為此,日本進行了調整。

日本人特點是,當感受到傳統阻礙時代發展的時候,就毫不客氣地對傳統進行改革;與此同時,又會對被改革的傳統進行思維、感受、節點、習俗上最大的保留,從來不追求其「改革的徹底性」。比如說,在這個過年的改革問題上,雖然農曆的「春節」不過了,但依然會把新年的第一個月稱為「正月」。

特別有意思的是,日本把一月也就是「正月」,分為「大正月」和「小正月」的。所謂的「大正月」,指的是1月1日到1月7日的期間;所謂「小正月」則是1月14日到1月16日前後。

「大正月」期間,人們最重視的是一年開始的「元旦」,因為這一天還是天干地支十二屬相變化的時候。比如說今年,中國要等農曆「春節」以後才能夠進入「鼠年」呢,日本則是從2020年1月1日就進入「鼠年」了。

「小正月」期間,日本人的生活儀式重點從歡慶新年轉向「除災招福」。比如說,把過年時供奉的年糕餅、年糕丸子等重新浸水揉捏,捏造出稻米、粟粒、稗子等農作物種子的模樣,然後掛到庭院的樹枝上,以此祈禱這一年的「五穀豐登」。

在一些神社裡面,會舉行焚燒供品儀式,希望藉此把災厄、疾病、噩運「一燒而光」。與此同時,經過這些火烤的年糕餅、年糕丸子也可以讓人食用的,吃了這些食物的人就可以一年不得病。

有的神社還會舉行「筒粥神事」,就是把煮好的粥放進竹筒里,以此占卜一年農業的豐歉。

在秋田縣,過去有著一個傳統的習俗,那就是在「小正月」期間,一些喬裝打扮的年輕人成群結隊圍著一家又一家住戶巡轉,口中高喊著「有哭的孩子嗎?」現在,這個習俗改在每年的12月31日——除夕之夜(日本人稱「大晦日」)舉辦了。據說,當地老百姓把這些年輕人視為「來訪神」,只要他們到來了,就會心生勤奮,消除懶惰,無病無災。因此,老百姓會給這個上門的「來訪神」準備美酒佳肴。

在小正月里,還有喝小豆粥的習俗。這個習俗來自日本的平安時代(794年——1192年),在日本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枕草子》裡面有具體的描述。

這個小豆粥有的被叫做「紅豆粥」,有的被叫做「紅調粥」,還有的被叫「櫻花粥」。過去,人們在「小正月」喝小豆粥,是希望用小豆的紅色驅逐邪氣,同時可以聯想到紅彤彤的太陽光輝。也就是說,喝小豆粥是為了驅邪和祈禱豐收。在日本福岡西區,還有一個名為「飯盛神社」的地方呢。

現在呢,日本人過「小正月」的意識越來越稀薄了。這個時候來個小豆粥,大都是為了讓腸胃減輕負擔,因為過年期間的暴飲暴食,真的讓腰帶又鬆了好幾個扣。

此外,過去小正月的15日,還是日本人舉行「成人日」——「元服之禮」的時候。後來,日本把「成人日」改為每年的1月15日,從2000年開始,又改為每年1月的第二個星期一了。

對了,這個「小正月」在日本一些地方還被叫做「女正月」,也就是女性應該休息享受的日子。想一想在「大正月」期間,家庭主婦們忙裡忙外,手腳不停,現在,給她們一個集中休息的「小正月」,讓老公們系上圍裙做飯,這也是一種調整、一种放松、一種溫馨。

一個國家的傳統和文化中,如果包含著尊重女性的內容,它就會有特殊的生命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XvzhW8BMH2_cNUgfUE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