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17歲少年「弒父」敲響的警鐘

2019-11-12     日本新華僑報

《日本新華僑報》記者 王琴

中國有一句俗話,叫做「棍棒出孝子」。同為東亞文化地域,日語中也有類似的說法。但是,隨著時代發展,特別是日本「高齡化」與「少子化」問題的日益深刻,再加上各種保護青少年法律的出台,這句老話所擁有的「道理」,似乎不再存在,甚至出現「逆天」的事件。

11月5日,在日本鳥取縣發生了一起「子殺父」的事件。據當地警署透露,殺人的原因是兒子在自己家中與父親意見不合,發生口角爭執,一時怒從心中起,便揮起菜刀向父親左側腹刺去,母親見此景立刻撥打119報警,只是說「父子吵架導致父親流血」。

這名男生今年17歲,正在讀高中,恰好正處於青春期、叛逆期,稍有不滿便做出了如此極端的事情。這個苦果,估計要用一生品嘗的。有人說,這類的事情在日本時有發生,已經不再新鮮。記者則認為,任何一起惡性殺人事件,都是給社會敲響了一次警鐘;任何的「麻木」,都是對社會犯罪的放縱,理應拒絕。

其一,這起事件凸現如何實施父愛教育問題。面對這起事件,人們情不自禁會想到中國那句老話——「打是疼、罵是愛」。但這種「疼愛」的方式,現代的孩子能夠理解、能夠接受嗎?父親是一個家庭的頂樑柱,是一個家庭的高聳之山,他需要有自己的權威。過去,日本有一句俗語,那就是世間最可怕的就是「地震、火災和老爸」。但是,時代已經發生了變化,用網絡上最火的一句話表現就是「現在已經是9012年了」,強制性的管教已經成為一種誤區。17歲少年正直「青春期」、「叛逆期」,是有思想「小大人」。在溝通方式上稍有不慎,就把父子關係轉化為「敵對關係」。

其二,這起事件彰顯出「母愛如河」。從「父子爭執」到「弒父」事情的發生,母親的立場與角色可以看作整件悲劇的導火索之一。母親在報警時還謊稱「父子因爭吵而導致流血」,讓人不得不慨嘆的是這位母親的「錯愛」。或許,這位母親對孩子的「叛逆期」已束手無策,只能讓其父親出面管教,或許她起初也只是單純的認為是口角的爭執,更或許日常生活,其父子的口角爭執已成為「家常便飯」……但無論是哪一種,面對耳紅面赤的爭執,都應當第一時間站出來遏制父子爭執,也許這場「弒父」事件就不會發生。人們可以理解其母親在面對事件發生時的「愛子心切」,但這起事件也說明一個道理——「錯愛與溺愛」往往也是造成孩子犯錯的其重要性。

其三,這起事件告訴人們,無論是父母任何一方出現問題,最後都會在「家庭事件」上表現,其代價更是催毀一個孩子的未來與人生。近看,這純粹是一則新聞;遠觀,這起事件是在告訴天下父母「愛與錯愛」的背後承載著多少代價。伴隨著一起又一起事情的發生,做父母的應該引以為鑑,「並不是單純的把孩子孕育成人就好,更多的是教會孩子如何感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bZ8dG4BMH2_cNUgaHW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