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戰神》系列的故事雖是原創,可它完美承襲了古希臘人的處事哲學。
01
當天神宙斯死去的那一刻,奎托斯重重的鬆了口氣,他的復仇終於結束,《戰神3》的旅程也即將落下帷幕。可奎托斯不知道的是,父親也曾有過相同際遇——宙斯正是推翻了「親爹」克洛諾斯的統治,才得以登上萬王之王的寶座。
父子都想置對方於死地
倘若我們繼續追根溯源,會發現更為有趣的細節。克洛諾斯能夠「黃袍加身」,也全托他閹割生父天空之神烏拉諾斯所賜。仔細算來,祖孫三代不斷上演著「弒父」的醜劇,仿佛輪迴一般,無休無止。
遵從孝道的中國人,也許很難理解如此違背倫理綱常的故事,竟然傳頌千年直至今日,甚至改編成遊戲,堂而皇之的傳播開來。而更可怕的是,類似的情節在希臘神話中出反覆出現 ,除去剛剛所講,最有名的當屬「俄狄浦斯」的傳說。
戰神3中的克洛諾斯
02
底比斯國王拉伊俄斯,得到了一個詛咒:他會被自己的兒子殺死。因為恐懼,其一直拒絕與妻子同床,以避免子嗣的降臨。
一日,拉伊俄斯酩酊大醉,卻無意間闖入了皇后的房間,一夜風流。妻子懷孕生產後,狠心的國王將嬰兒遺棄至荒野,希望死亡可以帶走他。然而天不遂人願,路過的牧羊人聽到了啼哭,解救了男孩,並為他取名俄狄浦斯,意為「腫脹的腳」。
緊接著,鄰國國王波里玻斯收養了這個孩子,在宮中他被當作王位繼承人對待,俄狄浦斯度過了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長大後,大神官預言——俄狄浦斯終將弒父娶母。不明真相的他,逼不得已離開了養父母,四處流浪。
途經底比斯城,聽聞獅身人面女妖斯芬克斯的惡行後,俄狄浦斯決意為民除害。巧合的是,在一條僅供單人通行的窄路上,其遇到了懷著相同初衷的生父拉伊俄斯(當然,雙方並不知曉),兩人誰也不願退讓,爭執中俄狄浦斯殺死了拉伊俄斯。
獅身人面的斯芬克斯最早來自埃及神話
誠然,俄狄浦斯的故事尚未講完,這不過是他「悲劇人生」的開始。但文章至此,一個事實已躍然紙上——希臘人偏愛「弒父」的橋段,能有如此多的故事流傳,便是鐵證。
我們都知道,神話往往是現實的隱喻。
希臘稍顯詭異的文化特質,恰恰源自他真實且獨特的地理環境。
深色區域為古希臘領土
03
攤開古希臘的地圖,綿遠曲折的海岸線,即刻映入眼帘,大大小小的島嶼如繁星般點綴在城邦之間,縱然再缺乏地理知識的人,也能預見到上天恩賜了這片土地,多少的優良的港口,得天獨厚的航海條件,必將不斷推動希臘人征服海洋的腳步。
另外,古希臘耕地資源十分匱乏。從地勢的角度出發,整個國家有超過六成的面積均為山地,品都斯山脈與迪納拉山脈更是組合在一起,貫穿了整個國土。雖然,於沿海地區有少量平原存在,但較低的海拔,迫使農民要時刻提防海浪的叨擾。另外,考慮當地的氣候條件——雨季降水量驚人,旱季又異常乾涸,產量之低下,不問可知。
希臘多山,房子建於山上,習以為常
公元前400年,古希臘人口已有1300萬(詳見注釋1),想要養活如此多的臣民,僅憑本土糧食供給,無意於痴人說夢。好在當地盛產大理石,橄欖油與葡萄酒,只要開展海外貿易,便足以得到希臘人想要的一切。
以上所有,都迫使希臘人走向大海。
我知道,很多人急於知道大海與弒父背後的邏輯,稍安勿躁,我們不妨先看下古希臘的北方與東部,那裡還隱藏著一個秘密。
*注1:數字取自維基百科。
04
在希臘的北部,是同期的馬其頓王國。成立於公元前800年的馬其頓,由諸多部落組成,內部結構鬆散,又因長期偏安一隅,文明極度落後,民族性格卻粗獷勇武。他們與古希臘的關係,好似戰國時期,秦國之於列國。
古希臘人對他們懷抱著複雜的情緒。一方面視馬其頓人為「蠻夷」,將其排除在「世界」之外。另一方面,還憂慮他們的血腥和野蠻,會讓戰火蔓延,不得不時刻提防。
特別插一句,公元前356年7月20日,馬其頓未來的國王,亞歷山大大帝降生。不久後,希臘人的「噩夢」還是來了。
電影中的亞歷山大
書歸正傳,在古希臘的東方,則是戰事不停的小亞細亞半島。這片土地的主人,波斯皇帝大流士野心勃勃,力圖開疆拓土,而希臘人恰恰成為他前路的「絆腳石」——在半島的西部邊緣(沿海地區,占據港口),希臘人建立了領地,其中就有著名的特洛伊城。
小亞細亞上的異國城邦,令波斯人無法統一半島,似鯁在喉,不吐不快。
波斯鐵騎
公元前492年夏,波斯王「大流士一世」出兵希臘,這一打就是近50年,史稱「希波戰爭」。於半個世紀間,雙方都動用了數十萬,乃止幾百萬的兵力,波斯人的彎刀與希臘人的長矛交織在一起,至死方休。
2006年,華納兄弟影業公司,曾拍攝過一部以希波戰爭為題材的電影《斯巴達300勇士》,講述了此間發生的一場戰鬥——溫泉關戰役,300斯巴達對抗數萬波斯軍隊。該作亦是希波角逐的一個縮影,戰爭的血腥與殘酷,雅典(古希臘首都)形勢之危急,一目了然。
綜合海洋與戰爭的因素,我們不難發現——彼時的希臘,迫切需要一種資源。那就是人力,大量的人力,同時也並非任何人都可以邁向海洋,走上戰場。
05
以海洋為例,大海從來不歡迎老年人,或者嚴格來說,它是年輕男子的天下。試想船員們們短則二三月,多則四五年的旅程,又無時不刻不在與風浪,疾病和死亡搏擊,沒有健壯的體魄,充足的精力,結果可想而知。
很顯然,戰爭更是如此,相信此番道理,不用我再贅述。
即使現代人,也無法掌控海洋
而若要將青年推向海洋與戰場,首先要解除他們的血緣紐帶,通俗來講,是讓他們擺脫父親,即「父權」的控制。
我們試想下,一個年輕男子希望出外闖蕩,其父多半會以各種理由多方阻攔,因他深知世態炎涼,同時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遭遇危險,此類情節,古往今來其實每天都在上演,可憐天下父母心。也許時至今日,孩子會更能遵從自己的選擇,可時間如果回溯到2800年前,父親的威嚴與對兒子的掌控力則是毋庸置疑的,畢竟「父系社會」四字,可不像今天說的這般輕巧。
希臘社會的高層,顯然意識到了問題的關鍵,為此他們做出了兩點改變:
其一、在政治上賦予年輕人更多的權力,當時的法律規定——雅典男性成年後(17周歲或18周歲)經過資格審查通過,即能獲得完全獨立的權利,並登記造冊,不受家父擺布。
與此同時,18周歲的雅典青年可自主選擇,是否接受軍事訓練。以上種種,都是在不斷削弱父權,力圖讓年輕人獨立。
成為古希臘公民,除去獨立的內涵,還意味擁有無數福利
06
其二、於精神生活上則鼓勵「解放」的思想。如今我們回望古希臘的歷史留存,無論是最早的奧利匹克運動會、還是其建築與雕塑,多是讚美與歌頌年輕人的青春與活力。
而古希臘文字典籍或民間傳說,作為藝術的一部分,理所當然的受到了「潮流」的影響。作者於創作之間,亦是鼓勵「兒子」對「父親」進行反抗,而激烈者,便會把「弒父」推上前台。
擲鐵餅者,就是古希臘人追求力與美的眾多雕塑之一
換一個角度來說,父親作為曾經的一家之主,自然不會容忍兒子的「忤逆」,鉗制順勢而來,但內憂外患的大環境,又使他們無力阻擋下一代的反抗,想來這也是古希臘社會的現實,這點亦被創作者們抽象化的收錄進作品之中,從而最終形成——父親擔心孩子超越,對他們百般遏抑,而兒子歷經磨難,成功推翻父權,甚至殺死生父的情節大綱。
綜上所述,正是迫於航海與戰爭的需求,希臘文化中留存了獨特的「殺父」癖好,而在看似荒唐文字的背後,卻是對「反抗」與「冒險」的執著。
當希臘被羅馬吞併後,前者的文化特質很快「感染」了新的王朝,成為社會的主流思想。隨著帝國的鼎盛,這種精神又跟著羅馬人的鐵蹄,被傳至歐洲各地,並逐漸滲透到西方人的骨髓之中,綿延千年。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希臘人精神的正面,便是我們剛提過的「反抗」與「冒險」,反面則是「野蠻」與「兇殘」,它們密密麻麻的寫在歷史中,不曾被抹去。
例如黑奴貿易,也是文化弊端的延續
07
文章已經尾聲,讓我們把目光移回遊戲。正如開篇所說,《戰神》系列的故事雖是原創,可它完美承襲了古希臘人的處事哲學。於去年4月發布的新《戰神》中,奎托斯早已蛻變為人父。鑒於希臘人「弒父」的傳統,與前三部的劇情走向,我不免對奎爺的未來感到擔憂,不知道他的「Boy」是否也要踏入那無盡的地獄輪迴。
還是希望編劇們高抬貴手,給「戰神奎托斯」一個安穩的晚年。
在此提前謝過了,務必手下留情!
文章較長,感謝您的閱讀,我是Tony老師,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