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EQ140是東風商用車的一大經典車型,也是二汽的迴轉局勢的重要車型。EQ140的一系列車型帶給了老一輩運輸人不可磨滅的回憶。
東風本沒有生產過前四後四底盤車型,湖北十堰的一家汽車廠(三環十通)為了發展擴充運輸車輛,在EQ140-2的基礎上延伸開發了前四後四、前四後六、前四後八車型。
十通車也因此受到自卸運輸用戶的擁簇,在福建龍岩地區,絕大部分的拉煤自卸車都是十通的尖頭產品。甚至在2012年的時候還能買到搭載著1994年改進過的140-2(征服者)駕駛室的車型。
經典的造型令人回憶多多
4x2單橋車型的東風140-2才是真正的經典,有人說這些前四後四、後六、後八車型都是「異類」是四不像,保有量大不如真正的東風140-2。不過這些車型可是十年前閩西、閩南地區最為火熱的水泥、煤炭運輸車。
「自重輕、價格便宜、質量可靠,中國90年代最美尖頭車」,沒有多餘的娛樂系統,實打實的賺錢利器,正是這些優點,使得這些車型在當地保有量之大。
第一代EQ140於1978年面世,其搭載的前雙片平面玻璃是最經典設計,直到1986年第二代的EQ140-1車型才出現了曲面玻璃,曲面玻璃這一設計被完整的保留下來,尺寸一毫米都沒差。一樣的駕駛室尺寸,也造就了駕乘空間的短板不可避免。
發動機放置在駕駛室前方的發動機艙裡面,空間很大,進行維修養護工作時維修工操作方便。雖然是十通車,這款來自東風的駕駛室很多配件都與EQ140-1一模一樣,這也就為什麼很多十通車上面的前面罩有的是東風標誌、有的是十通標誌的原因。
前大燈造型採用的是最為復古、傳統的遠、近光燈分體式,構造簡單、配件便宜是最大的有點,造型在當前看來也是粗狂野性。保險槓採用鋼板衝壓而成的形式,硬度相當樂觀,中間部分還設計了一個供駕駛員檢修車輛的踏板。
翼子板上的凸面鏡在原廠的EQ140-2車上是沒有的,到了車主手中很多人對此進行了加裝,最大的好處就是在駕駛員目視前方的時候不用大幅度轉頭查看門上的兩個後視鏡,用餘光稍微瞄一眼翼子板上的這兩個凸面鏡就可大體觀察到車輛後方情況。
駕駛室與發動機艙加起來的長度比現在很多帶大臥鋪的平頭駕駛室還要長,無形之中在同樣規定的車身尺寸里,尖頭車型的裝載容積要小於平頭車型。
而且沒有帶臥鋪的它在如今的物流市場裡行車的局限性較大,而且駕駛空間也比較侷促。(曾經也有生產過帶臥鋪的140-2,不過由於駕駛室的加長影響到了裝載容積,就一直沒火起來。)
在十通尖頭自卸車的前四後四底盤裡也有著好幾種不同的軸距,(車廂尺寸有著5.5米、5.8米、6.3米等規格)這輛是規定可以裝配5.8米的上裝。
早期的運輸環境提倡「多拉快跑」在那個年代幾乎每一輛干大載的自卸車都裝有副梁,提升車輛的承載能力,於是乎整個車廂的重心就被抬高了。
不過好在尖頭車的底盤設計在構造設計里提高了行駛穩定性和制動隨動性,後懸掛採用前低後高布置,配合前懸掛前高後低,充分利用了前後軸的軸轉向,行駛的穩定性還是比較高的。
我們一起看看這充滿回憶的內飾
尖頭車的駕駛室設計入口比平頭車的駕駛室入口要簡單得多,單片鋼製踏板源自經典的東風EQ140-2身上,不過此處位置經常遭受前臉甩起的泥水,容易出現腐蝕情況,車主也是對此進行了多次修修補補。
激動人心的一刻來了,摁下那經典的按壓式開門拉手,依舊是那清脆的金屬聲,打開車門,映入眼帘的駕駛室構造充斥著我們年少的回憶,想起了九十年代駕駛員都愛往車裡擺放的威臣800香水。
車門開度很大,時間的流逝車門限位鉸鏈似乎也失去了作用。
門板的樣式依舊是經典,手搖式車窗旋轉圈數很少,(車窗搖柄後期更換過,原車的造型設計更加復古經典)很便於駕駛員操作,一隻手抓著方向盤,另一隻手悠閒地靠在車窗上,耳畔吹過是來自速度的挑逗。
沒有多餘的電子設備,就連車門鎖都是最原始的模樣,我相信接觸過東風尖頭車的人一定不會輕易忘記這個設計的。
這套中控台在當初二汽研發第三代EQ140車型的時候借鑑吸收了日產柴的部分技術,在空間本不大的範圍內盡最大辦法縮小中控台的占地空間,擴大駕駛室的活動區域,豎直的線條透露出了這台車的年代感。
方向盤採用的也是最經典的東風二幅式設計,僅在尖頭車上能看得見。
儀錶盤的造型較為別致,融入了這個豎直造型的中控台里,右側大表顯示的是主要車速,向左一次過來就是氣壓表,各類指示燈設計在了儀表下方,工整有序。
中控按鍵區域非常簡潔,按鍵的造型也頗有年代感,數字式的石英鐘在那個年代算是一個貨車上較為獨特的配置了,小時候我還一直覺得這個設計太老太醜了,現在看來都是經典。
往下是音響設備和後加裝的製冷設備,那個年代的貨車出廠都沒配備製冷功能,南方的司機大多都會為此加裝一個,當時車身裝的幾乎都是這個樣子造型的機子,大大提升了行車舒適性。
副駕駛區域的手套箱容積還挺大的,沒有臥鋪的它這是全車唯一一個封閉的儲物空間,夠駕駛員日常儲物了。有總比沒有好,這也是勉強「擠」出來給用戶使用的一項設計,實用性還是蠻高的。
東風尖頭「大拐柱」與現在貨車採用氣路操控不一樣,擋杆直接插入變速箱的齒輪里,每一次換掉都感覺自己操作著變速箱的齒輪,這一種機械的原始感是現在大多年輕駕駛員都體驗不到的感覺,淋漓盡致的換擋感覺,開車的滋味多了份樂趣。
(後期的十通尖頭車型都裝配了傳動效率更高的法士特變速箱,與其他重卡品牌一樣。)
與轎車平台一致的踏板角度讓駕駛舒適感加大,地板式的油門踏板能減輕右腳腳掌的疲勞度。經典的條紋腳墊,也充斥著滿腦子的回憶,當初東風EQ140-2上面也是用著這樣一套角度。
座椅是硬性連接的,舒適性大不如現在帶氣囊座椅的貨車,原車的座椅海綿厚度也不太夠,這是車主後裝的來自乘用車的一個座椅,海綿填充得很飽滿,並且帶有腰托功能,使得駕駛員疲勞度下降,提升了不少舒適性。
因為沒有臥鋪,副駕駛的「大通鋪」就是駕駛員的臥鋪,拉煤炭的那些年在礦場排隊裝車,駕駛員都是裹著一層被子蜷縮在副駕駛與主駕駛之間。
因為駕駛室寬度有些,睡起來的姿勢比較憋屈,想起那段日子,現在的重卡駕駛室真的是行駛的「別墅」了,舒適性不知道強多少倍。
放兩張駕駛時的視角供大家腦海里回憶(第一人稱視角)
尖頭車型底盤
既然三環十通與東風商用車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發動機自然也是用著東風曾經最愛的玉柴系列,十通尖頭前四後四車型上採用的最大馬力為玉柴的YC6J210-33發動機,最大馬力210匹。
在當初這個馬力在這個車型上算是不小了,國三排量的它被很多城市拒之門外。
轉向柱直接連接到了車前的轉向助力泵,舵臂和拉杆保養不善,卡上了厚厚一層油泥,不過這個位置也比較容易髒。
右懸掛的避震器防塵套筒已經丟失,看樣子丟失的時間並不長,若是避震桶芯進入了灰塵、會影響到避震器的性能。
氣喇叭的位置在車輛右前側的大梁邊上,這個地方不易進水,使用效果也比較令人滿意。
空氣濾清的位置設計在副駕駛登車踏板處,因為駕駛室後面真的沒地方擺放了。
令人驚喜的是這輛09年生產的十通尖頭車型居然帶著現在主流配置的鋁合金油箱,美觀性以及重量都達到了令人滿意的狀態。
後橋採用的是最經典的「大載利器」153後橋,後橋速比不詳,09年那會的駕駛員行車都不注重後橋速比多大多大,只關心車輛能拉能跑有勁就行,這個抗造的153後橋在國內造福了不少車型。
後尾燈的樣式應該老駕駛員比較熟悉,是來自日系卡車的造型設計,與前照燈相呼應,簡單粗狂,再後來的尾燈用的都是經典的倒車燈、剎車燈、轉向燈三組合的造型了;直至2014年左右才有了LED尾燈的出現。
經典車型不知道還能「活」多久
90年代最美尖頭車,至今行駛在路上任然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車身設計比例協調美觀,很多老駕駛員都對它稱讚不已,許多年輕駕駛員都久仰大名但是沒有駕駛的機會。
就連現代產的三環十通尖頭車也幾乎都銷聲匿跡,隨著半掛自卸牽引車的盛行,龍岩最大一批尖頭拉煤大軍也漸漸找了替換車型。十通產的尖頭車傳承了東風EQ140身上那些特點,便宜的價格、可靠的質量,獲得了在自卸車領域的口碑。
不知道這款09年國三排放的尖頭車型還能存活多久,車主將此簡單了做了一遍車漆,說道這輛車就是他的發家車,現在吃的、住的都是從這輛車上賺來的,要說賣還真的不捨得買。儘管買了新車,這輛帶著回憶的經典車型也常常停在家裡院子裡的角落。(文/卡家號:小盧同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7aUN3EBiuFnsJQV0-m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