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2002年以編劇的身份在影視行業「出道」,2014年為個人編劇的首部網劇《暗黑者》擔任製片人。42歲的白一驄在20多年的影視製作生涯中,幾乎擔任了全部角色。
尤其2014年白一驄在網劇發展的初期入局,多年的從業經驗為網劇精品化的大變革,提供了理論基礎與實操經驗。包括開創視頻網站自製劇新紀元的《暗黑者》、開創網劇會員付費先河的《盜墓筆記》,以及創造探險題材質量天花板的《鬼吹燈之精絕古城》,都有白一驄的身影。
但在白一驄看來,雖然有過成功經驗,但伴隨視頻網站與觀眾對內容要求的提高,只有變化才是永遠生存下去的法則。所以即便是接手《北靈少年志之大主宰》(簡稱《大主宰》)這類大IP,他還是想在樹立標準之外,創造新的改編方法。
奇幻IP要找准製作方向
過往,白一驄曾參與過多部大IP的改編,尤其在近幾年熱度不減的探險題材上,他的作品為行業提供了可供參考的標杆。
在白一驄看來,探險題材的改編劇很少有熱度奇低情況,它的優勢在於書中描繪的墓穴與宮殿,觀眾多少會有自己具體的想像,並且在網劇《盜墓筆記》之後,粉絲已經接受了角色的造型,所以只要能在場景與故事上儘量還原原著,便能取得不錯的效果。
但對於奇幻IP而言,除了《花千骨》《三生三世》系列等以情感為主線的作品,改編的難度非常大。
一方面是在場景上,奇幻小說很少有能直接造景的描述,每個讀者的想像結果都不相同,過往的作品也沒有形成一套固定的方法,加上原著濃郁的西方色彩,這些都增加了影視化的難度。
另一方面則源於小說與影視劇表現方式的差異,很多小說充滿文學性的描寫,無法通過影像來呈現,譬如主角遇到一個高手,小說只要交代高手的級別讀者就能理解,但在製作時,這種「等級」很難具象的呈現在觀眾面前。
針對這兩大難點,白一驄在改編時考慮到製作與審查的可操作性,該《大主宰》龐大的世界觀中萃取出了可以拍攝的內容:「我們無法將觀眾看不到的東西作為核心看點,因此做《大主宰》時會重點考慮小說的內容能不能拍出來。如果我們沒有能力進行還原,那結果一定會適得其反。所以最後我們考慮將少年成長的主線最大保留,將《大主宰》中有變化的事件,糅合在劇集中。」
其實對於奇幻IP的改編而言,還原原著與改編故事的矛盾始終存在,如何找到一個平衡,是改編劇能否再進一步的關鍵。從過往的經驗看,雖然改編必不可少,但能保證人設與場景還原的作品,普遍能獲得口碑的認可。
所以在故事的改編上,總編劇湯佳羽留住主線,發力人物成長的方法或許會成為奇幻IP改編的新方向。原著粉絲沒有違和感、普通觀眾追劇門檻降低,起碼便讓作品守住了「下限」。
想要做好特效,就要交夠學費
解決了奇幻IP的改編難題,白一驄便有了求變的空間,除了在男主的成長以外加入對家的思考。升級視覺效果與特效,也成為《大主宰》製作的重點。
白一驄直言,從內容本身來講,《大主宰》的立意並不深刻,故事的表達也不複雜。所以在導演的挑選上,講故事的能力與導演的專業素質並不一定要放在首位,能否在視覺效果上有獨特的想法,反倒是白一驄對導演的要求。
恰巧在一個電影節上,白一驄看到張萌導演拍攝的短片,雖然當時張萌還沒有拍攝長篇的經驗,但白一驄還是讓公司找到了他:「張萌導演在畫面構成與視覺效果上有獨特的理解,後來公司的製作團隊也肯定了導演的視覺表達。加上另一位總製片人,愛奇藝的戴瑩也認為可以做嘗試,所以最終決定由他來擔任《大主宰》的導演。」
白一驄大膽啟用新人,張萌也回報了信任,他打破思維慣式,將年輕導演在視覺效果上的想法運用在劇集中,從播出後網友的反饋看,不錯的視效成為《大主宰》的標誌。
除了選擇合適的導演完成視效表達,《大主宰》的特效也被普遍認可。除了紐西蘭外景需要面對的低溫挑戰外,包括柳域、牧域、北靈院、洛神族等200多個不同風格的場景;九幽雀、黑龍、白龍等CG角色的設計製作,《大主宰》的製作團隊都進行了較高程度的還原。
採訪中白一驄坦言,劇集之所以能在特效上獲得認可,大致取決於三個因素。
其一,雖然特效在國產劇普及只有三四年的時間,但因為他所成立的靈河製作,對相關有特效要求的劇集進行創作時,也比較早的在特效製作上下了功夫。用白一驄的話說就是:「特效製作的升級,說白了就是交了足夠多的學費之後,很多東西慢慢就會了。」
其二則需要在製作前期做好萬全的準備,據白一驄透露,《大主宰》在前期準備時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將所有特效的概設、預演甚至拍攝方案、重要場次、分鏡全部做好:「如果到拍攝期間再去做增減的話,那特效恐怕達不到錦上添花的效果。」
最後白一驄講到了特效管理的成功:「在國內找人做特效,最後在電腦前工作的大致是同一批人。所以想要做好,首先要看後期團隊製作的時間是否充足,其次是能否減少改動。如果將大量資金用在查缺補漏上,那是又花錢,效果又不好。」
所以在特效管理上,從早期布局團隊,到提前針對劇集制定計劃,再到最後的實施,白一驄在整個創作過程的步步為營,最終促使《大主宰》在特效上的獲得了認可。
AI創作只是新的實用工具
在《大主宰》的特效製作與劇本改編等方面,多年的從業經驗幫助白一驄少走了很多彎路,視頻網站的數據優勢,也讓作品獲得了流量的成功。不過在白一驄看來,雖然經驗和數據有用,但在創作《大主宰》時,作為總製片人的他還是堅持以創作者為核心。
所以拍攝期間,白一驄給了編劇和導演很大的自由度,故事與製作也沒有落於俗套。
不過在參考數據創作劇本成為主流後,AI這一新技術的出現,卻讓白一驄陷入了思考。對於影視創作而言,專攻數據與算法的AI究竟能否完全代替人工?
為此,白一驄找到國內頂尖的雲語譯教授,多次溝通後,他了解到從長遠看,技術發展的趨勢不可避免,那短期內,目前AI還存在無法讀取並分析影像資料的技術難題,所以與其排斥、恐慌和拒絕,不如儘早研究AI,爭取為己所用。
在白一驄的理解中,雖然AI能寫故事,但它終究無法創造情感,所以對於編劇而言,未來AI只能成為新的實用工具:「譬如我要塑造一個人物,將想法傳達給AI後,他根據資料庫的信息找出最貼合我要求的形象。之後我再根據自己的理解,對AI給我的人物進行調整,最後完成創作。因此在我的理解中,AI編劇的成熟,不是讓AI直接寫劇本,而是編劇在使用AI寫劇本。」
考慮到這一層面,去年開始白一驄的靈河製作便開始對AI創作進行研究,雖然不是公司的主體項目,但白一驄仍想走在技術的前列。
不過作為一名編劇出身的全能影視人,白一驄始終堅持「人」在創作內容時的重要性:「即便未來還會有更多的科技和工具,但它能提供的只是便利,創作這件需要靈感的事兒,最終還是要落在人身上。
創作者究竟有多寬廣的想像空間、能創造出怎樣強烈的情感,才是影視內容之所以存在的核心。」
因此對於白一驄而言,無論以怎樣的身份創作內容,創作什麼類型的作品,都要堅持初心與出新,就算路上遇到困難甚至交了學費,也無非是為之後的創作提供了經驗。
最后豐富的經驗加上能力,才是創作好內容、改編大IP的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