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駕6天只能去6個地方的柴達木,卻被譽為中國「聚寶盆」

2019-05-27     行走在陌路

青海西北部有個全球海拔最高的沙漠,也就是面積3.49萬平方公里的柴達木盆地沙漠,2018年美國人通過遙感衛星發現,號稱「中國聚寶盆」的柴達木沙漠面積在近幾年明顯縮小,且植被面積與野生動物的數量也在大幅增加。原來,在過去的20年里,柴達木共實施退耕還林22.7萬畝、人工造林152萬畝,封沙、封山育林168萬畝。

柴達木盆地在新生代之前(6000萬年前)原本是個巨大的內陸鹹水湖泊,青藏高原抬升形成內陸湖後,又因高原極端氣候導致雨量減少湖水乾涸,最終才形成了青海省西北部巨大的天然鹽湖盆地:柴達木盆地。簡單的說,那柴達木盆地就是個海拔高、雲量少、日照長、常乾旱大風的地方,同時也是個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礦藏豐富的「中國聚寶盆」。

為了更直觀的展現柴達木的神秘與變化,我們特地籌劃了一次從西寧出發,途經海西德令哈、大柴旦、水上雅丹、翡翠湖、金子海、茶卡鹽湖再回到西寧的6天自駕游路線,全程共2500公里馬不停蹄早出晚歇。實際上,這樣的6天自駕游也只能去6個地方,因為柴達木太大了,大到與41個上海或235個香港的面積一樣大。

第一站抵達海西主城市德令哈,人口雖然只有十多萬,卻聚居著蒙、藏、回、土等18個少數民族。地處青藏高原的德令哈在13世紀時歸屬元朝管轄,2013年人均GDP就達到了5萬元,其境內礦石儲量極其豐富,僅石灰石就超過了7億噸。初入乾淨清爽的德令哈,一股濃濃的異域風撲面而來,仿佛置身歐洲小鎮般的既視感:水源日照充沛、寬敞的道路看不到垃圾、隨處可見綠植花卉以及面帶笑容的德令哈人……

從德令哈前往柴達木中心點的大柴旦鎮約250公里,這是個相當悲催的交通重鎮,敦煌與青海、新疆三大要道的必經之地。1960年立市4年後又被恢復為鎮,可當成休整並適應高原的休息站,期間路況良好、視野寬闊,新老司機都可放心自駕。

中途有兩個極具高原特色的克魯克湖(又名柯魯克或可魯克)和托素湖,屬於柴達木盆地東部草原上極為少見的地質奇觀:二者相距不過20分鐘步行,克魯克湖是鹹水湖,托素湖卻是淡水湖,且一咸一淡水域相通,同屬國家自然保護區。

最有趣的是,生活在兩座湖邊的鳥類等野生動物也會互通有無,它們從遙遠的東南亞海島一路跨越高山和沙漠,最終才選擇在兩湖邊棲息繁衍。如今托素湖屬於鳥類「天堂」般的存在,極少有人跡涉足;克魯克湖則因魚類繁多、物產豐富而被當成野釣、遊船、摩托艇、帳篷露營等戶外旅行之所。

運氣好的話,在克魯克湖還能看到蒙古族最傳統的婚禮儀式,他們以馬為禮求名問庚、不拜天地拜爐火,在一排駿馬和蒙古漢子前布下一張偌大的藍色毛氈,備下酒肉大宴賓客,頗為傳統的儀式與服裝,更顯民族特色與意義。

從大柴旦鎮出發前往水上雅丹的途中,會經過一個人與大自然最和諧、最巧奪天工的翡翠湖,位於大柴旦鹽湖東北角的工業採鹽場內。經過幾十年不斷採鹽挖出的幾百個水坑,在鹽晶和富含礦物質水體的作用下,竟然顯現出夢幻般的翠綠色,猶如翡翠灑落大地般的耀眼點點,因而得名翡翠湖。

翡翠湖並不是一座湖,而是數百個鹽坑湖群組成,由於幾十年前純手工採鹽的技術較為落後,工人們採鹽時基本依靠經驗開採,一旦發現鹽礦儲量較少就馬上放棄,重新開挖另一個鹽坑。因此,幾百個小翡翠湖形態各異、大小不一,或相通或獨處,反而更顯神奇美感。

與茶卡鹽湖比起來,翡翠湖神秘之色更為濃重,大小湖泊不僅一年四季的水體顏色都不一樣,就連距離遠近看到的都很有差別。據說其中有降雨、含鹽量、蒸發量、礦物質、陽光、溫度和空氣濕度等等多種因素構成,是個很適合旅拍婚拍的地方,目前未開發無收費,遊客也很少。

大柴旦鎮前往水上雅丹之稱的烏素特地質公園,大約有250公里,但我們選擇了中轉魔鬼城路線的無人區,也就是被譽為雅丹地貌核心區的南八仙,全程G315路況良好,因地貌岩層含鐵豐富、地磁強大,指南針磁碟失靈較為常見,人類與動物難辨方向而被稱之為「魔鬼城」。

從地理上來說,魔鬼城是世界上面積最大、地貌最典型的雅丹奇景,航拍時可看到錯落有致的土堆實際是斷斷續續延伸的長條形土墩斷裂而成,多出現在降雨植被稀少、風蝕作用強烈的乾旱區和沙漠邊緣,但總面積過千平方公里的,卻全球僅此一處。

魔鬼城無人區的另一端,有條被譽為「中國版66號公路」的757公路(圖一也是),也是另一處遊客必定打卡的地方。難以想像的是,在幾千萬年前,這裡居然是一片浩瀚海洋,如今卻以這副風蝕土林不見邊際的荒漠樣貌出現在世人眼中。值得一提的是,「魔鬼城」或「南八仙」名號的由來,實際是為紀念曾在此犧牲的8位女地質勘探員(只尋到兩具屍體)。

魔鬼城前往下一站「水上雅丹」之稱的烏素特地質公園,大約距離130公里,沿途路況良好但毫無通訊網絡,建議新手司機切勿單獨嘗試,就算熟悉路線的老司機也會在出發前或服務區備齊淡水、食物以及GPS等設施。

水上雅丹處於「西寧-青海湖-茶卡鹽湖-水上雅丹-敦煌-嘉玉關-張掖」環線旅遊的重要節點處,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南八仙雅丹群(2.1萬平方公里)中最值得欣賞的水上雅丹景觀,沒有之一。據說水上雅丹原本沒有水,發源於崑崙山的那棱格勒河因地震引發洪水而導致河水改道,這一帶的雅丹地區最終被淹沒,形成了水上雅丹地貌。

在維語中,雅丹是風蝕林的意思,但無論哪個雅丹地區都從未有過如此多的水鳥和野鴨,它們成群結隊的翱翔在湛藍的天空中,或戲水在微光波映的湖,或在雅丹風蝕岩上奔跑追逐。因此,這裡也被當地人稱為鴨湖和「百鳥千島湖」。

水上雅丹從2016年才開始籌建,2018年方始正式開園,如今景區內有區間車、沙灘車、接待中心、酒店、房車營地和蒙古包等設施。雖不算設備完善,但滿足基本所需還是沒有問題的,推薦理由是: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體驗天水合一的最佳場所,亦是戶外拍攝的奇景之一。

行程至第四天時已過大半,原本前往火星基地也因此作廢,轉而繞路80公里出發去金子海。這是一段極為考驗毅力與車輛的土路,沿途十多處仍在鋪設土石中,屬於路況極差又沒有手機信號的區域,建議自駕游組團後再行進。

金子海是個沙漠與水並存的奇絕之地,傳說成吉思汗領兵路過時短暫休整,遺留金盞化為其中最大的湖泊:金子海。但現實中,金子海三面都被沙丘環抱,西北面最高的沙丘背後更猶如繁星點點般的出現諸多小水塘,據說地下有清冽甘泉噴涌,養育著周邊牧民以及水鳥等生物。

金子海的特殊地貌不僅體現在沙水並存,更奇怪的是「海邊」沿岸俱是布滿鹽晶的草叢,東南側是成片的蘆葦和百米長草帶,是諸多鳥禽牛羊嬉戲休憩的絕佳地帶。當然,泉水至清不代表無魚,如今已開發有滑沙、垂釣、戲水及露營帳篷等設施,目前仍處於免票階段。


從金子海前往茶卡鹽湖的距離約有200公里,沿縣道409進京拉線即可,沿途可見雪山、沙漠與戈壁等多種奇景,皆為祁連山脈與崑崙山脈最不為人知的面貌,還能看到雪水化成的小河與團團草甸,屬於柴達木盆地內較為富庶之地。

最後一站是為中國供鹽兩千多年的茶卡鹽湖,選擇的是天空一號景區。做過功課的人會知道,茶卡鹽湖雖然自公元206年前就有採鹽記載,2011年公布鹽湖鹽儲量達4.48億噸,但茶卡鹽湖卻只是柴達木盆地四大鹽湖中最小的一個,其開採難度近乎於零,古人們甚至只要鏟開地表土層3寸(10厘米)即可手采天然結晶鹽。


古書曾記載茶卡鹽湖「五百餘里,鹽系天成,取之無盡。蒙古用鐵勺撈取,販玉市口貿易,郡民賴之」。換句話說,茶卡鹽湖早在古代就被開發使用,並且是「天成」的鹽與「無盡」的儲量,只要用鐵勺就能撈取,而販賣地點則在玉石交易市入口,可想而知茶卡鹽湖的鹽有多受歡迎。

現代科技檢測後得出結論:茶卡鹽湖的鹽具有氯化鈉純度高、可溶性雜質低的特點,其多種微量元素和谷、丙、亮、賴等胺基酸成分有特殊的調味效果,更兼具「雖咸卻甘、不易結塊」等特性。當然,以茶卡鹽湖4.4億噸儲量對比中國人口來算,足夠食用近百年的富餘又讓茶卡鹽湖顯得並不那麼重要,畢竟中國還有1300個大型鹽湖。

所以,茶卡鹽湖更大的經濟價值則體現在旅遊觀光上,如今已實現年接待300萬遊客的目標,屬於青海知名度最高的一批景點。幾乎所有去過的遊客都被空曠又平坦的鹽湖與鏡面般的反射力折服,因而得名「天空之鏡」。

很多人並不知道,茶卡鹽湖地處柴達木盆地最無污染的高原東部,且剛好處在神秘的北緯36度上,因此,鹽湖的夜空也極為壯觀,夜間能清晰看到浩瀚雄壯的銀河,故得名全球唯一的「夜空之鏡」。日出日落也是茶卡鹽湖拍攝的絕佳時機,彩雲、朝陽或夕陽被照映在鹽湖中,真正做到「山水天日月」共一色。

茶卡鹽湖同時也是中國乃至國際都少有的旅遊與工業同步的景區,其酒店住宿、遊覽交通等設施都較為完善。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旺季時曾有過單日清理12噸垃圾的壓力,如今景區內隨處可見保潔人員在巡邏清理,據說有將近200人。提醒大家的是,越美麗的地方越需要個人的維護,隨手帶走垃圾並不累,卻能給柴達木留下一片藍天凈土。

至此,6天自駕2500公里的行程結束於終點站西寧,這個將全球最高海拔沙漠包裹其中的「中國聚寶盆」,雖然早出晚歇的自駕6天卻只去了6個地方,還有很多未知與神秘在等待你我去開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N7Q-2sBmyVoG_1Z_6H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