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活趣事丨寄居芬蘭當地家庭,體驗奇妙「百味」人生

2019-11-22     北歐生活日誌

吳卷卷最近剛在朋友圈裡發「啊,好想談戀愛」,今天就出來曬同居日常了?

好吧,今天來和大家聊下最近寄宿芬蘭家庭的有趣經歷。

讓你想歪歪。

最近剛剛飛回芬蘭。馬不停蹄又換了個新的城市。找了很久的房子,上飛機前收到一封offer,終於免去了接下來幾個月露宿街頭的悲慘可能。在芬蘭租房,必須從每個月的一號開始,於是9月的尾巴寄宿在一芬蘭家庭。

有趣的故事就這麼開始了。

藝術人生

房子的主人叫Timo。老爺子年輕的時候是個音樂家,和他所在的樂隊週遊世界,四處巡演。

雖然現在已經退休在家,但音樂仍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每天的日常大概是早上去晨泳,下午集中閱讀,時不時去曾經工作的交響樂隊串個門,或者去周邊的城市組織幾場公益演出。

晚上和三兩好友去酒吧點上幾杯啤酒,吹吹牛逼,聊聊年少時的輕狂或是交換一下未曾老去的音樂夢想,周末一定去聽上幾場音樂會,會老友,交新知。

總之豐富的生活和充沛的精力讓我這個最近一直宅在家裡的年輕人覺得羞愧不已。

上周末被老爺子拽去聽了一場音樂會。音樂會很小,區區幾十人。安排在當地市政府的一間小屋。沒有什麼特別大的宣傳。

說實話,音樂這個東西,我是真心不懂。從小沒有摸過任何樂器,唱歌也從來沒有調,一下子要參與「聽音樂會」這種高雅藝術行為,搞得我真心有點緊張。

去之前,我問老爺子,我第一次去音樂會,不知道要穿啥。音樂會的dress code是什麼呀。

沒想到老爺子聽到問題就哈哈大笑,沒搞清楚情況的我一臉蒙圈。

然後他對我說:「聽音樂會哪有什麼dress code啊,穿什麼舒服就穿什麼去啊。正式也好,休閒也罷,你是去聽音樂的,誰在乎你穿什麼呢。」

後來,他好像體會到了我的concern,補充道「在芬蘭人,隨便穿成什麼樣都可以去音樂會。撿破爛的流浪漢也可以光明正大地進出音樂廳。沒有人會來評價你。」

言外之意,大概是「在芬蘭,我們相信藝術屬於每一個平凡人。」

關於如何聽懂音樂會,我便更加困惑了。我甚至去知乎查了這個問題,看到如下的回答:

「在音樂會之前對於自己不熟悉的曲子,一定要做功課,提前了解作曲家,背景,最好提前看譜聽一遍。」

「興趣大的可以讀讀《歐洲音樂史》,若想強化訓練 推薦《辭海》藝術分冊、人民音樂出版社的《牛津簡明音樂詞典》和上海音樂出版社的《外國音樂詞典》這些書都比較權威。通俗易懂的有上海文藝出版社的《音樂欣賞手冊》。」

於是我向老爺子請教:「像我這種不通音律的人,怎樣才能聽懂他們在彈什麼,怎樣才能去判斷他們談得到底好不好呢?那些什麼巴洛克、印象派、古典主義,我壓根不懂啊。」

老爺子聽到我的問題竟然更加困惑了,他直截了當地說:「你不需要知道啊。」

你去聽,去感受,去享受就好,不需要做其他的啊。

不要把它想得那麼高大上,聽音樂會就是這麼稀鬆平常的事情。

後來,我真的去了那場音樂會,真的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穿著形形色色的衣服。在亮堂堂的音樂廳里,我看到了西裝革履燕尾服,也看到了運動鞋、衝鋒衣、鴨舌帽。

我突然相信了,對於他們來說,聽音樂會,或者是藝術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和吃飯睡覺上廁所一樣,沒有什麼是高高在上的。

人與森林

除了音樂,老爺子還有另外一個嗜好,就是變著花樣給做我芬蘭的暗黑料理。

上周末,我們驅車20公里,去了城市之外的一片森林。老爺子熟門熟路,在一片看不見路口的灌木叢中取徑,一路尋找蘑菇。

在芬蘭有一句諺語,翻譯成中文大概是「不認識的蘑菇,不要摘!」

蘑菇的種類恐怕比這裡生活的人口的還要多。說起對於蘑菇的了解,就相當佩服芬蘭人的知識儲備。什麼菇可以吃什麼不可以吃,什麼菌有什麼益處,對身體有什麼幫助,有點常識的芬蘭人幾乎都能如數家珍,一一道來。

今天嘗試了一個神器,小小一個篩子,就能把葉子和其他的都過濾掉,只留下越桔,省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對於摘梅子,采蘑菇這種事情,真的可以說是芬蘭人的專長。

早上摘到的漏斗菇,中午做成蘑菇湯;下午採集的越桔,晚上回家烤個越桔派。所有的食材都是如此新鮮,滴著晨露,帶著森林裡的香氣。

用最簡單的做法,享受最天然的食物,仿佛生活也在這一刻返璞歸真。

在芬蘭,法律規定「去森林裡採摘梅子、蘑菇,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利,不可剝奪。」

換而言之,自然,屬於這裡的每一個人。每個人都有權享受這份上天的禮物。

我記得有一次去森林裡摘蘑菇,一位會說中文的芬蘭朋友說了一句讓我很感動的話。他的原話是:

「每次去采蘑菇,摘梅子,我都不會在意最後到底有多少成果。聽森林裡的聲音,聞森林裡的空氣,在森林裡體驗,就會覺得很踏實。」

十年之後

講到森林,我又想起了之前發生的一些趣事。

去年在朋友家過聖誕節的時候,大家都在討論要為了我這個「外國人」買上一棵聖誕樹,展示一下傳統的芬蘭聖誕習俗。

那我就很困惑了,在芬蘭,就算啥都要買,最不用買的就是樹了吧。出市中心兩公里,放眼望去就全是森林了,除了樹還是樹,為什麼還要買呢???為什麼不能出門隨便砍幾棵呢?

沒想到我朋友全家聽到這個疑問,集體哈哈大笑。後來,我才知道,在芬蘭隨便砍樹,是違法的。恩,是真的要負刑事責任的那種。

今年仲夏節,和朋友去小木屋的時候,看到木屋主人在森林叢中種下一顆樹,小樹剛從市中心運過來,還帶著標籤,85歐,合六百多人民幣。

對,當時我就震驚了。為什麼要在一片枝繁葉茂的森林,花上六百多塊錢,種上一顆有的沒的的小樹?這麼做有什麼意義呢?

木屋的主人很平靜地回答我,十年樹木,森林的資源是需要每一個人去維護的。光是享受森林的資源,那遲早有一天所有的資源都會被耗盡。我現在種下去的這棵樹,如今可能無關緊要,等到十年後長成參天大樹,對我的子子孫孫就會有意義。

那一刻,我才真的意識到,所謂的可持續發展,芬蘭人真的是印到心裡,並且在生活的一舉一動中身體力行的。

漫山遍野的森林,森林裡的豐富食物,讓我住了一年多之後還會時常感嘆。

在芬蘭,享受自然的這種「每個人的權利」可以保障你自由自在地漫步於森林裡,優哉游哉地採摘純天然的野生食物。

「每個人的權利」引導著人們享受大自然,但同時也提醒著大家尊重大自然以及別人。

比如,你可以在森林裡任意採摘野莓和野蘑菇,但不能隨便砍樹;

你可以劃獨木舟或是野營,但不能太靠近他人的住宅;

可持續發展,不是教科書上的說教,而是每天日常生活里的垃圾分類,是身體力行地十年樹木,是人與自然最純真的相處。

這就是芬蘭呀。


註:本文轉載自U趣

配圖/吳卷卷

文字/吳卷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fVAmW4BMH2_cNUgVRy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