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次市場走訪調研後,筆者發現,8月以來全國各地的電動車消費市場均迎來了不同規模的爆發。消費者購買慾望激增,在各大車企持續不間斷的換購活動、廣場鉅惠活動下,一波波購車熱潮不斷湧現。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那麼究竟是何原因讓新國標後的電動車市場迎來首次「觸底反彈」?經銷商應該怎麼做才能在今年的旺季賺到更多的錢?
我們先來理性分析一下新國標後市場發生的幾大巨變——
一. 八成左右的小微車企轉型退市,製造方銳減
新國標落地後,生產資質、自身硬實力成為卡死眾多小微車企的重要門檻。80%左右的車企因自身實力欠缺,資質不完備,要麼被淘汰,要麼被迫轉型。很多雜牌車型、小眾車型慢慢消失了,可以說當下市場進入了「品質為王,資質為王」的新時代。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小型車企退市轉型後,分蛋糕的人越來越少。以前100家企業負責3000萬的市場需求量,現在10家企業負責3000萬的市場需求量。生產方的急劇縮減,最大的影響就是大企業越做越大,越做越強。這也就是為什麼愛瑪、雅迪、新日、立馬、台鈴、比德文、綠源、小刀等品牌能夠在今年實現銷量飛漲的根本原因。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二. 扛不住壓力,四成經銷商退出
新國標落地時,大家普遍認為市場將進入寒冬,做了最壞的打算。加上國標車型不被消費者認可,很多經銷商扛不住壓力選擇退出。大店變小,小店變少,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身邊很多門店該關門的關門,該倒閉的倒閉。
對於經銷商而言,分到蛋糕後要把蛋糕賣給消費者,以前是100家店賣1000台車,現在是20家店賣1000台車。渠道方縮減,搶你飯碗的人都轉行換業了。
三. 產品差異化縮小,車企整合加速
新國標對電動自行車的技術要求,卡死了很多車企在車型差異化、個性化上的創新。產品差異化逐步縮小,原先各個車企間產品上的競爭慢慢轉變成了產品附加值、售後服務、車主服務等方面的競爭。品牌力、營銷力、產品力,三者缺一不可。車企快速整合,生產資源、渠道資源重新分配,二次重組,整體市場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進入旺季以來,尤其是7、8月份,消費市場的實際表現卻跟很多人的預測大相逕庭。那麼火爆的市場究竟是不是短暫的假象?
新國標從出台到落地,可以說是雷厲風行,有板有眼。無論是經銷商、消費者還是車企、配套商,都做了最壞的打算,大家一致認為新國標嚴格執行後市場銷量將急劇下滑。因此,很多車企在產能、產量和市場投入上都有所欠缺和保守,很多經銷商也不敢大規模進貨。
但當國標車正式投放到市場上以後,消費者卻極不認可,這也就直接導致了整體市場更加偏向於電摩產品。就在電摩、超標車漫天飛的時候,很多車企卻轉型了,留下來的有資質的車企根本忙不不過來。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雖說近年來電動車消費市場逐漸趨於飽和,但市場增量總體還是呈上升趨勢,從今年的旺季就能看出,只要龐大的市場需求還在,消費市場就不會萎靡。
除此之外,新國標對製造方的要求更加嚴格,以前雜牌車滿天飛的時代不復存在。嚴苛的資質認證要求下,直接推動主流品牌進行產品升級,也間接拉動了產品價格。產品在進步,消費需求也在進步,行業步入正軌,整個電動車市場也朝著健康良性的發展發向不斷進步,這也是當下市場火爆的原因之一。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得出未來電動車市場的幾大趨勢——
一.短淺出發,當下市場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死;
二.長遠出發,大品牌越做越大,越做越強;
三.實際出發,未來的市場屬於堅持到底的人。
好不容易熬過了新國標的洗牌,好不容易盼來了789的銷售旺季,不在今年的旺季大展身手干一場,更待何時?所以筆者在此也想跟各位經銷商朋友說一句話,扛得住黑暗,才能盼得來黎明。
選擇靠得住的大品牌,在今年的旺季中積極備貨,積極引導消費者購買,以市場為導向,堅持到底。勝利只屬於堅持到最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