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當道,讓現在的影視界,始終處在混沌未開的朦朧狀態,而用流量敲開利益的大門,中間則需要犧牲掉諸多需要精心打磨的東西,比如整體的故事內容,比如精湛的演技,比如所要傳遞的思想主旨。
當下,人們不自覺的淪為了一個只顧看臉的時代,同時,也成為了一個最容易忽略掉影視劇本質的時代,所有人趨之若鶩的,不再是影視劇的整體的架構,而往往只注重的,是影視劇中的某些個體,比如那些無演技卻充當花瓶擺設的「俊男靚女」。
所以,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原本已經歸於平衡的影視劇天平,突然有一天開始變得傾斜了,那這也就意味著,文明最終回歸原始,感性也取代理性,而人們對於影視劇喜歡的初衷,也不再是它所講述的故事和傳遞的內涵。
因此,放眼當下,能夠真正稱得上優秀作品的影視劇寥寥無幾,而大多數的作品,基本都成為了獲取短時利益的工具。
面對如此境況,每每心中煩悶之時,我都會重新反覆的回味過去的經典作品,當然了,經典作品也有先後順序的排名,當前,排在我心中首位的,是一部國產電影。
如果說演技,單領出這部電影的哪個角色,都足以吊打任何的流量明星,如果要看臉,其中的某位主演,直接甩那些個流量明星七八條街,當然,這部電影它不僅僅勝在故事內容,更勝在從內容中所要傳遞出的諸多思考價值。
這部國產電影便是陳凱歌的《霸王別姬》,目前豆瓣排名第一,評分9.6,而和它並列的是《肖申克的救贖》。
1
《霸王別姬》上映於1993年,距離現在已經過去整整26年的時間,歲月流轉中,將這塊璞玉雕琢的越發擁有自己獨特的光澤,每每回味一遍,就會重新跟著程蝶衣的人生軌跡又走了一回,而遊走在夢境與現實中的虛幻,似乎總是有意無意的敲打著作為觀眾的我,到底哪個才是真正的自己?
這部電影的時間是從上個世紀二十年代開始,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結束,整整橫跨五十多年的時間,就濃縮在這短短的接近三個小時的時間種,五十年一晃而過,只是段小樓和程蝶衣卻早已成為了一個符號,一個從上個世紀到這個世紀,乃至下下個世紀都無法忘卻的符號。
大院裡,小豆子初次遇到小石頭,小豆子眼中透露出的複雜的情緒,成為了他一生的牽絆,而那個大雪紛飛的晚上,當小豆子和小石頭躺在一個被窩裡的時候,這輩子的情誼糾纏從此開始。
電影用了京劇《霸王別姬》的名字,這是一個霸王與虞姬的悲劇,似乎也在暗示著這部電影最終的歸宿,小豆子和小石頭經過了「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的磨鍊,最終成為了程蝶衣和段小樓這兩個名角兒,可是,程蝶衣活成了真虞姬,而段小樓卻始終是個假霸王。
有人說,《霸王別姬》這部電影,是一部群戲,但是,我認為,這部電影只是程蝶衣的獨角戲。
從最初固執的堅持唱著「我本男兒郎」,到最後,被小石頭用煙嘴硬生生的糾正為「我本女嬌娥」開始,這個世上,已經沒有程蝶衣了,剩下的只有虞姬,那個永遠活在舞台上的虞姬,在現實中弄丟了自己,卻在靈魂深處找到了自己,當夢境與現實格格不入的時候,程蝶衣固執的活在自己構建的夢境中。
電影中,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獨,程蝶衣異想天開的想要一直擁有段小樓,和他唱一輩子的《霸王別姬》,殊不知,段小樓只是一個俗人,俗人怎麼配擁有高貴的靈魂,所以,從清末開始,經歷了軍閥,抗日,內戰等諸多動盪的時局,程蝶衣依舊是那個程蝶衣,而其他人,只是隨波逐流的俗人罷了。
整部電影下來,我居然從程蝶衣的身上看到了1900的影子,那個《海上鋼琴師》的主角,他們兩個人有著相似的特點,那就是,早已經給自己劃定了這輩子的範圍,孤獨且固執的伴隨終身,1900的範圍是那艘船,而程蝶衣的範圍是那個舞台。
究竟這部電影在說些什麼呢?
我覺得四個字足以概括,它就是「戲如人生」,每個人都有可能是舞台上的霸王,可是,沒有一個人能夠成為舞台上的虞姬,因為,我們不純粹,缺乏純粹愛的人們,怎麼可能成為真正的虞姬呢?
2
《霸王別姬》這部電影中,那種若隱若現的孤獨感,一方面是給程蝶衣的,一方面是給傳統文化的,而把程蝶衣化身成傳統文化的最後堅守者,似乎也可以揣測出導演拍攝這部電影的用意。
《霸王別姬》中的年代感很足,而在時代變遷中,人們對於京劇從熱愛到崇拜,再跌落到無人問津,甚至是唾棄,仿佛就像是一個人的一生那樣,經歷了諸多磨難,經歷了所有的起起伏伏,卻最終,在時代的蹂躪中,丟掉了自己,文化也再一點一點的丟失,就如同程蝶衣一點一點的從虞姬夢中清醒。
電影中,用故事的結尾作為故事的開始,最終當電影落幕,又回歸到結尾,首尾呼應,順理成章,只是,那把貫穿始終的劍刺穿了程蝶衣的喉嚨,而程蝶衣最終也實現了生於舞台,死於舞台的誓言,一曲《霸王別姬》,唱出時代動亂,唱出人性複雜,唱出黑白不明,最終,送走了擁有純粹愛的程蝶衣。
程蝶衣的自刎,似乎暗含著京劇這一文化的沒落,即使,最後字幕出現了對於京劇復興的徵兆,可惜,缺乏純粹愛的人們,怎麼可能真正成為虞姬,所以,孤獨的程蝶衣選擇了這樣的方式離開。
文化沒落,誰該負責?就像當下頗具戲劇性的一幕,自家的文化被鄰居占為己有,可悲還是可憐?
3
這部電影已經過去整整26年時間,每一次回味這部電影,總會為程蝶衣的死而感到惋惜,可是,當走入新時代的拐點時,我突然發現,程蝶衣的死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為,那個擁有純粹熱愛的時代已經過去,與其苟活,不如帶著愛離開。
張國榮讓我們記住了程蝶衣,而程蝶衣似乎就是張國榮,那個擁有純粹愛的男人,怎麼可能被這個不堪的世界所玷污。
《霸王別姬》這部電影之後,再也沒有思想內涵如此深刻的電影出現,而程蝶衣之後,也再也沒有如此深刻的角色出現,難道,是我們電影技術或是創作水平退步了?
其實,是我們的心變了,變得不再那麼純粹,而那種曾經對於電影作品的的熱愛,早已被浮躁所取代,本應該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作品,卻不得不為利益而讓道,快餐下的影視界,怎麼可能再次把重心轉移到鑽研到作品本身中去呢?
所以,懂戲的人越來越少,起鬨的人卻越來越多,一曲《霸王別姬》唱罷,世上再無真虞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