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科技抗疫:北斗高分、無人裝備、紅外和毫米波等發展機會

2020-04-19   未來智庫

獲取報告請登錄未來智庫。

衛星遙感:助力復工復產監測

衛星數據廣泛應用於復工復產監測

據新華網報道,可使用通信衛星、遙感衛星等數據獲取船舶、機場、夜間燈光、農田數 據等信息,監測復工復產進展。

中國沿海及內河的船舶活躍度正在快速提升:通信衛星和岸基基站可以獲取船舶自 動識別系統(AIS)發送的船舶位置、速度、吃水深度及危險貨物等信息。根據數據 顯示,3 月 16 日中國港口船舶航跡密度較 2 月已有明顯提升,渤海灣至長江口,以 及北部灣區域,船舶航跡明顯擴展,說明船舶出港、航行的活躍度大大提升。

衛星遙感數據顯示,中國夜間燈光數據正在回升:遙感衛星可觀測夜間地球表面的 光亮(主要來自人類活動,如居住區、工業區,甚至漁船照明、火災等),可通過量 化計算來衡量人類活動的活躍程度。根據新華網2報道,以京津冀地區為例,夜間燈 光亮度自 2 月下旬起出現提升。

衛星遙感數據顯示,分區分級恢復春耕生產已見成效:衛星遙感可通過紅外光、近 紅外光觀測植物葉綠素水平的變化;地面植被生長越好,反映在數據製圖中則綠色 更深更濃。根據新華網報道,以山東第一大灌區位山灌區為例,3 月 5 日的葉綠素 水平較 1 月 20 日已明顯提升。

高分衛星助力「火神山」建設「雲監工」。據新華社報道,武漢火神山醫院和雷神 山醫院建設期間,國防科工局重大工程專項中心調整了高分衛星任務,為現場施工 提供遙感觀測。高分衛星任務管理項目團隊規劃高分七號衛星在軌測試任務,統籌 星地資源編排衛星業務測控計劃、地面數據接收和數據處理計劃,為全程觀測醫院 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衛星遙感市場前景廣闊

衛星遙感是衛星產業與地理信息產業的重要結合點。近年來我國遙感衛星發射數量明顯 增加,航天央企與民營資本積極介入,高分系列、高景一號、吉林一號、北京二號、珠 海一號等遙感衛星星座建設正在推進。對於衛星遙感應用類企業,我們認為核心競爭力 在於:1)數據精度和數據處理技術處於領先地位;2)具有清晰可持續的盈利模式,防 務、基礎設施測繪、環境監測等領域的應用值得重視。

北斗衛星導航:融入抗疫各個環節

掌握人員流向,切斷病毒傳播

「人員軌跡」精準繪製。四維圖新和航天科技集團密切合作,為地方政府開發了車 輛監控平台,通過計程車上的北斗定位終端,可調取精準行車軌跡及時間數據,快 速找到密切接觸者。

北斗大數據平台助力精細化管理。合眾思壯聯合江蘇無錫市共同開發出「錫社通」 小程序,廣泛接入小區門禁系統。通過北斗系統的高精度定位技術,實現了小區(樓 宇)出入通行的無接觸管理,緩解了基層社區的壓力,實現了「千人千策」的精細 化管理。

高精度定位確保武漢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的建設。火神山建設等對測量提出了 「苛刻」的要求:一要准、二要快、三要快上加快。北斗高精度定位設備確保工地 大部分放線測量工作一次完成。

引導無人設備,助力消毒物流

引導無人機精準投遞物資。基於北斗系統的「疫情區應急作業」有北斗高精度定位, 並接入了中國電科集團研發的智能無人運投管控系統。只需在衛星影像上精確選點, 規劃航路信息,一鍵起飛和降落,實現無人化智能控制和精準投遞物資,減少人員 接觸,降低交叉感染風險。

引導無人機巡檢、噴洒消毒液。千尋位置公司開發了「無人機戰疫平台」,匹配供需 雙方信息,用無人機幫助政府、社會機構完成巡檢、噴洒消毒液等工作。全國已經 有上萬架無人機接入千尋位置提供的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務。依託北斗厘米級的導航 定位能力,能夠避免各類因為噴洒不精確帶來的安全問題。

引導無人車運送物資。京東無人配送車通過接收高精度北斗設備輸出的經緯度,來 實時確定車輛的位置和狀態,從而為自動駕駛指路。

北斗三號 2020 年 5 月即將組網完成,產業前景較為樂觀

專用車公務車、農林漁業、公共安全等領域是北斗導航的重要應用場景。根據新華網報 道,北斗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運抵發射場,將於 5 月發射。屆時,北斗三號完整系 統將全面建成並向全球提供服務。北斗系統已在專用車、農林漁業、公共安全等領域實現 應用,關注北斗在新興領域的應用:1)物聯網:自動駕駛、智慧物流、室內外一體化定 位、電子地圖等場景,優勢企業如千尋位置、星輿科技正在布局;2)智慧城市:將時空 信息、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相結合,優化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無人化」設備在特定領域有較大的人工替代優勢

無人機:非接觸、全天候、兼具監測和運輸功能

無人機掃街巡檢 站得高、看得遠、查得准。航天科技集團十一院神飛公司派出無人 機進行防控作業。1)無人機向市民實時傳遞防疫政策和防控知識,對違規聚集、未 佩戴口罩的人員進行勸導,將異常情況實時傳遞到疫情管控人員的手機介面。2)加 載高清紅外相機,提升夜間巡邏效果,增加 AI 人臉識別、人物和車輛跟蹤等功能, 提升巡檢質量和效率,降低巡檢成本。3)疫情期間,由於道路封閉,人員和車輛通 行受到嚴格管控,輸油管線的日常巡檢工作遇到困難。採用無人機可以全天候、無 死角監測管道周邊情況,使管道巡線工作更具目的性和針對性,保障油品輸送安全。

無人機戰疫平台馳援一線 藉助北斗定位精準噴洒消毒。由兵器工業集團和阿里巴 巴集團共同發起成立的千尋位置公司發起「飛翼行動」,搭建無人機戰疫平台。無人 機能夠對需要的區域進行噴藥消毒、巡檢喊話等防疫作業。全國上萬架無人機已經 接入千尋位置提供的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務,按照系統生成的航點以及飛行路徑,能 夠執行厘米級精度的飛行,實現精準噴洒。

無人機為醫院投送防疫物資。2 月 12 日上午,首架「疫情區應急作業」無人機降落 到武漢金銀潭醫院,將急需的醫療和防疫物資送到醫護人員手中。當日,無人機共 運輸緊急醫療物資近 20 架次,總載重 70kg。截至 2 月 10 日,中電科已在全國範圍 內集結了 10 公斤至 1.5 噸載重無人機上百架,根據需求就近調配運力資源,快速投 入應急物資運輸保障。

特種機器人:為醫護人員減輕負擔

機器人助診:為醫護人員減輕負擔。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與北京積水潭醫院等單位 聯合研製了智能巡診機器人,集巡邏、測溫、導診、問診、消毒、陪護等功能於一 體。該型機器人在 ICU 病房自主行走,具備對藥瓶的視覺識別和視覺引導下的機械 臂自主抓取功能。用智能機器人替代醫生進入隔離病房,進行全病區、全流程、全 天候不間斷的巡診等工作,可大大降低醫護人員的勞動強度和被感染的幾率。

雙臂特種機器人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支撐。航天科技九院 773 所研製的仿生機器人 可代替人完成四類一線工作。1)進行人員測溫、車輛信息識別、違法人員及車輛 拒止;2)區域巡邏、安檢及消毒作業;3)直接面向病患,提供非接觸式輔助醫療。 藉助機器人搭載的低延遲隨動操控及高清立體視覺系統,實現由醫護人員進行非通 視條件下的隔離操作,機器人在現場完成問詢、醫療指導、生命體徵檢測等工作; 4) 可疑物、危害物搜索及處置應用。藉助其雙臂協同工作能力及高清視頻回傳能力, 機器人可實現雙臂協同檢查操作,代替人搜排可疑物。

紅外和毫米波技術等助力公共場合人流檢測

紅外測溫儀是疫情檢測的必需產品之一

國務院已經將紅外體溫檢測儀納入疫情防控重點物資。發熱是檢測新冠肺炎的方式之一。 在機場,口岸、鐵路等人員流動性較大、較密集區域,進行常規體溫檢測是必要的。紅 外體溫計包括固定式(紅外篩檢儀)和手持式(包括紅外額溫計、紅外耳溫計)等兩大 類。固定式適合在人流量較大場合進行體溫快速排查,需求較為迫切,相關公司有兵器 工業集團夜市集團、大立科技、高德紅外、睿創微納、久之洋、海康威視、大華股份等。

遠距離虹膜識別測溫一體機適用於辦公場所等場景。航天科工二院 203 所推出「遠距 離虹膜識別測溫一體機」產品,兼具遠距離紅外熱成像溫度檢測技術、遠距離虹膜身份 識別技術於一體的人員健康及身份識別設備,能夠在人員不摘下口罩的情況下進行體溫 測量,同時進行身份識別驗證,具備秒級識別、秒級測溫的特點。在疫情期間能夠滿足 人員零接觸的防護要求,為人員的健康平安提供技術保障。

航天製造毫米波人體安檢儀助力機場防疫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三院 35 所研發、設計、製造的航天海鷹 AI 毫米波人體安檢儀在疫情 阻擊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航天海鷹毫米波人體安檢儀憑藉其「非接觸、全覆蓋、通過 快」特點,可自動探測出藏匿於體表的金屬或非金屬嫌疑物,降低安檢員與旅客之間近 距離傳播病毒的可能性。這種方式既大幅縮短了檢查時間,也減少了人員接觸,使機場 安檢在非常時期變得更安全。該產品通過了中國民用航空局 A 級許可認證,目前已在全 國近 10 個機場投入使用。

市場空間及投資機會:紅外測溫儀 1 月 30 日被國務院納入疫情防控重點物資,其採購和 安裝主要分布於武漢及各主要城市機場、車站、醫院、學校以及各大型企業等。2020 年 2 月 2 日工信部答記者問時提到:整個需求全自動紅外體溫檢測儀大概 6 萬台,手持式 約 55 萬台。我們預期市場規模大約在百億元左右,多集中於一季度釋放。

中電科「一網暢行」大數據系統

中國電科「一網暢行」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大數據系統具有數據權威、精準評估、 體系聯動、有效管控等優勢和特點,已投入應用單位 618 家,技術對接單位 139 家, 達成意向單位 283 家,累計服務人次達到 3.47 億次17(截至 3 月 8 日數據)。3 月 18 日,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正式推出「一網暢行」APP,面向社會免費開放下載使用。 「一網暢行」系統獲得了衛生健康、交通、鐵路和民航等多部門 1000 多萬條的權威 數據支持,數據採集、存儲、管理、使用等全流程,且具有較好的公眾隱私安全。

航空航天科技抗疫:北斗高分、無人裝備、紅外和毫米波等發展機會

「一網暢行」大數據系統與太赫茲安檢設備等信息技術產品融合升級。快速安檢系 統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部署啟用。出行旅客在安檢時,只需「刷」一下身份證, 設備內置的「一網暢行」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大數據系統,會自動通過後台權威大 數據模型比對碰撞,按照人員健康狀態生成四種類型,精準篩選出安全人群和密接 人群,同時設備的遠程紅外測溫功能,還能對旅客進行無感知體溫探測,減少等待 時間、提高通行效率。除了適用於機場,該系統還可為軌交、醫院、監獄、企業、 學校等不同應用場景提供定製化解決方案。

承擔「口罩機、壓條機」等研製生產任務

國企積累的人才和技術優勢,在響應國家需求的快速反應,技術攻關方便顯示出較大的 優勢。在之前口罩等供給不足的情況下,航空工業、兵器工業、中國船舶集團、中國電 子集團等均快速投入設備生產,緩解供給壓力。

航空工業集團。航空工業集團組建口罩機、壓條機緊急任務研產團隊,明確製造院 和貴航股份兩家抓總單位的牽頭責任,組織分布在 6 個省的 14 家單位的近 800 名研 產人員全力投入研產工作。在口罩機研產線上,製造院僅用 16 天的時間就完成了首 台樣機的研製。在壓條機研產線上,航空工業貴航股份僅用 7 天即研製出首台壓條 機,並在 15 天內完成了 50 台壓條機生產任務。

兵器工業集團。國資委下達兵器工業集團的口罩機、壓條機各項研製任務提前完成、 產品陸續交付並實現批量生產。兵器工業集團明確江麓集團、凌雲集團太行公司、 一機集團負責平面口罩機研製,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與北京北方車輛集團、江麓集 團、一機集團負責壓條機研製,2 月 23 日,兵器工業集團 12 天完成首台壓條機樣 機研製,2 月 26 日交付用戶,並已批量生產;2 月 27 日,兵器工業集團 16 天完成 首台口罩機樣機研製,3 月 2 日交付用戶,並已批量生產。

中國船舶集團。按照國務院及國資委的安排部署,中國船舶集團所屬八院、漢光重 工雙線作戰共同開展口罩機和壓條機樣機研製和量產,所屬七一五所開展超聲波點 焊機關鍵部件研製和量產,僅用 11 天時間完成了 N95 口罩機、平面口罩機和壓條 機樣機研製,從第 15 天起就實現了量產設備連續供貨。

中國電子集團。中國電子旗下中電錦江受四川省機械研究院委託,緊急承擔了近 200 套口罩機超聲波焊機電源的研製和生產任務。

運 20、直 8 等大國重器走上抗疫戰場

國產運 20 大飛機向武漢空運醫療隊員和醫療物資。2 月 13 日凌晨,我國出動包括 中國自主研製的 6 架運 20 在內的 3 型 11 架運輸機,分別從烏魯木齊、瀋陽、西寧、 天津、張家口、成都、重慶等 7 地機場起飛,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和物資。這是我 國首次成體系大規模出動現役大中型運輸機執行緊急大空運任務。運 20 是中國航空 工業集團自主研發製造的首款 200 噸級的大型多用途運輸機,2013 年 1 月首飛成功, 2017 年 7 月列裝。

雄鷹直 8 出征 架起空中生命線。2 月 12 日,由航空工業研製生產兩架國產直 8 大 型運輸直升機,由武漢市向襄陽、宜昌地區轉運口罩、防護服、手套、藥品等 600 件共計 4 噸防疫醫療急需藥品和緊缺物資。機組克服武漢地區濃霧、能見度差等 不利因素影響,圓滿完成 4 噸防疫醫療急需藥品和緊缺物資轉運任務。

(報告觀點屬於原作者,僅供參考。報告來源:中金公司)

獲取報告請登錄未來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