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自己養還是父母養,這個答案我給90分

2019-09-30     清君策

大家好,我的清君策,原創不易,望多鼓勵。

前幾天,在小區看到一個小女孩,簡直太酷了,穿著尤為亮眼,不僅多才多藝,還很懂事,路過的人看著都很喜歡,平常也能看到她的媽媽會帶她下來跳跳舞、打打球、以及唱歌。

有時還能看到他們在涼亭里看書,仿佛活出了自己將來孩子的理想狀態,之前有一個朋友說,以後一定要生個女兒,把他打扮的漂漂亮亮的,這也許是看到了有孩子的美好的一面。

其實養孩子哪裡有這麼簡單啊,經常聽朋友說,有了孩子,天天睡不安穩,孩子一生病全家都折騰,有人說,等孩子脫奶後可以交給自己的父母帶啊,這樣會比較輕鬆些,對於孩子交給誰養,你們怎麼認為的呢?


1孩子能促進自己成長

記得去年時,一個好朋友的孩子出生了,他直接給我開始報喜,開心的不得了,他說我當爸爸了,有一種無法言表的喜悅,一看錶情可以看得出來,他是高興壞了,其實在前一天,他還熬夜陪著自己的老婆待產,還給我們說了女人生孩子真辛苦,他啥也幫不上,心裡格外的著急只能在外面瞎等。

通宵了一個晚上,孩子出生了,他興奮的不得了,壓根就看不出來他熬夜通宵了,把一切的注意都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這也許是每一個第一次做父母的人都會感到的喜悅和激動。

他老婆懷孕的時候,他還專門的購買了很多育兒知識 的書籍,從胎教、心理、成長各方面的都買來看,在他們眼裡,自己的孩子應該要自己來養。


第一個孩子出生時,誰都是第一次做父母的,有很多東西都不知道,只有自己親身經歷了,才知道養孩子是多麼的不容易,以及要學習很多的各種知識。

當孩子會走路時,孩子是處於一種模仿階段,這段時間對孩子的成長尤為重要,因為他的很多行為、規則、習慣以及能力都是這個時間段成長起來的。

父母處於一個榜樣的出現而存在,如果你想孩子變得優秀,那麼父母也得多了解這方面的知識,並且在孩子的面前要起到一個榜樣的作用,因為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

所以說,自己帶孩子對自己也是有很大的好處的,不但會促進你去學習各方面的知識,並且還要以一個榜樣的存在去教育指導自己的孩子,這樣不但成長了自己,也給自己的孩子帶來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2自己帶孩子見識更廣

現在的家庭,把孩子交給自己的父母帶是很常見的事情,因為現在的青年很多買了房子,背了很大一筆房貸,為此夫妻倆都得好好的工作。

自己的父母帶孩子是解決了工作的問題,但是對於孩子的成長教育卻有很大的影響,之前看過一個朋友情況,他們很早就生了孩子,但是孩子才過半年就把孩子交給自己的父母養了,他們在大城市裡打工,孩子還小時,只要寄一些錢就好了,不過時常給自己的父母打電話了解情況。

現在孩子長大了一些,會說話了,他說經常會想孩子,但是最多就是開個視頻,視頻最尷尬的是,叫孩子聊天經常不搭理,自顧自的玩玩具,也難怪,聚少離多,孩子肯定是和相處更久的人更親近。

後面視頻時,經常看到自己孩子穿的衣服比較丑,又或者大夏天的給孩子穿的很厚,電視上也經常看到嬰兒「捂熱綜合症」的報道,不是因為老人不知道,只是因為老人家對孩子特別的關心和溺愛,生怕給凍著了。

因為我的朋友是在大城市裡工作的,經常能看到別人都帶著自己的孩子去博物館,去聽音樂會,參加各種興趣班,對此有了很大的感觸。


於是他們決定把自己的孩子接到自己的身邊,他們不想自己的孩子在小時候就輸在起跑線,或者讓自己的孩子太沒見識,小孩子雖然還小,但是如果小的時候見識多了,相應的成長的時候格局也會不一樣。

有一次參加一個教育類的講座,一個教育從業者講了一個讓人深刻的實例,她說,她每年都會帶自己的孩子去旅遊,從國內到國外,去看看國內一流的大學,看看國外一流的大學,還有其他著名的名勝風景,之所以讓他們去看,不是奢求他們能考上,但是至少會讓他親自去體驗,讓他知道這是真實存在的,而不是僅僅存在於別人的話語中或者視頻中,因為自己親自體驗和在別人口中得到的是不一樣的。

並且隨著孩子的長大,每年都會讓孩子自己選一個自己喜歡的地方去旅遊或者學習,其中有好幾次都讓自己的孩子獨自一人去美國的培訓營去學習交流,沒錯,是一個人,當然這是經過和孩子溝通過的,他自己願意才踐行,這樣可以鍛鍊孩子的獨立能力,又可以多了解其他地方的教育方式,以及其他地方的處事方式,是很好的一種鍛鍊方式。

但是要是交給自己的父母養,即使有條件大機率也不會讓孩子親自去體驗這些吧,因為父母對孫子是有一種寵溺之心的,更願意把孩子留在身邊照顧。

為此,如果可以儘量的讓自己的孩子留在自己的身邊,這樣自己可以以身作則,以一個好的榜樣去教育指導孩子,同時不會產生隔代教育,最重要的是年輕人的接觸的新鮮事物比較廣,對於孩子的見識格局培養會有著很大的幫助。


3要量力而行

奇葩說有一期話題是這樣的,如果父母一周不能陪伴孩子12小時,就剝奪父母的權利,對於這個問題我很贊同薛兆豐老師的觀點,如下:

薛兆豐教授說:第一個孩子出生後,我幾乎做到了全部陪伴,孩子的尿不濕、洗澡、哄睡,幾乎都是包辦。但有第二個孩子時,條件就不允許了,要應付更多的工作,賺更多的錢。所以說,父親在外忙著掙錢,不代表不是一個好父親,我在外面賺錢,是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比如說有錢了可以去上鋼琴培訓班,去學習英語,以及購買各種好的產品和食品,比如「我不會談鋼琴,但我可以用掙得錢請人教孩子談鋼琴」「你給孩子講童話是一種陪伴,(有了錢)帶孩子去一趟丹麥,也是另一種陪伴」。

對於孩子的養育問題是分很多中情況的,如果是自己的條件不允許孩子留在身邊,但是你可以提供穩定的金錢,如果合理的分配好也是很好的解決方法。

經常在電視上聽到這樣的報道,夫妻倆在大城市工作,好不容易按揭了一套房子,兩個人工作還算勉強夠生活,後來孩子出生了,但是又不想把孩子交給自己的父母養,如果自己養孩子就沒法上班了,必須有一個人辭職在家養孩子,但是這樣會給家庭經濟條件帶來很大的負擔。

想想,以前有兩份收入,現在只有一份收入,不但要按揭,還要多養兩人,這樣生活水平明顯是會下降的,理性的分析其實這種選擇不高明,按經濟學的思維來講,應該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利益,養孩子也是一樣的,既然不能給予陪伴,那可以退一步選擇其他的補償,畢竟能夠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以及學習環境也是一種養育和陪伴。

還有如果自身條件不好,並且不適合教育孩子,比如說父母自身生活習慣並不太好,陪孩子時打遊戲,天天追劇,又或者夫妻倆經常吵架,這樣的環境實在是不咋地,但是自己的父母很有修養,相對來說條件好很多,這樣的情況把孩子交給自己的父母養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總結:把孩子留在自己的身邊可以提升自己的成長,可以增加孩子對父母的親密度,可以讓孩子見識更廣的世界,增加孩子的格局,但是如果條件不允許,不要逞強,很多時候,要好好的權衡利弊,這樣才能給孩子帶來更好的教育、陪伴和成長。


這是一個有趣、有料、有溫度的斜槓青年,期待與你一起向上而生,共同成長。歡迎大家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XHYvG0BMH2_cNUg8z6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