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78年,張譯出生於哈爾濱市,他的父母都是教師,父親是教音樂的,母親教語文。
在同年出生的明星還有馮紹峰、梁靜茹、秦海璐、聶遠等人。
在以前的年代都以父親為尊,崇尚棍棒底下出人才,雖然說不完全真的打,但是也要求他學習鋼琴、滑冰、二胡等等技能。
因為張譯的父親教音樂,所以他很希望張譯能夠繼承自己身上的優點,於是讓張譯認真的學習風琴,其實在那個年代,風琴也是很稀罕的,可以看出他們家條件還不錯。
但是因為那時候還小,張譯踩踏板的時候踩的很費勁,時間長了,有點厭倦,其實張譯並不喜歡彈風琴,他的媽媽是看在眼裡,後來他們家要搬家,他的媽媽覺得這風琴太大太舊,打算不把鋼琴丟掉。
但是張譯的爸爸卻把琴鍵拆下來,繼續讓張譯練習,雖然說沒聲音,但是他說也可以練習指法,他媽媽看了一段時間後,看不下去了,於是把琴鍵給扔了。
張譯爸爸不死心,竟然直接用紙畫了一張琴鍵,讓張譯練習,他的這段經歷蠻心酸的。
在1986年,他們家有了電視,那時候還小的他,看到電視裡面形形色色的人,以為裡面住著很多小人,他常常搗鼓電視,甚至悄悄塞進線繩,試圖把他們從電視救出來。因為那時候他還需要學習,對於看電視這個事情,他的爸爸管的比較嚴格。
1995年對張譯很重要的一個人物從瀋陽音樂學院聲樂系畢業了,這個人叫錢琳琳,她分配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做音樂記者,在瀋陽和北京文藝圈有著不錯的名聲。
1996年由金馬獎、《民生報》、美加《世界日報》、香港鳳凰電視台主辦的票選全球十大華語影星,劉德華的選票奪得第一名。
在1996年,張譯開始了自己的第一次演出,是雷獻禾導演的電視劇《雪鄉》,不過他表演角色是當群眾演員,賺到了100元。
回到家後,他把100塊錢的片酬交給了媽媽,他媽媽說:你演電影了?他說,這叫電視劇。他媽媽媽說:那你是新人,你應該謝謝人家,不應該要錢的。他說,以後我就演電視劇養活你們!
沒想到他20多年前不經意間說出的一句話,如今卻成為了事實。
2
1997年,愛上話劇的張譯來到北京。
1997年,李晨出演個人首部電視劇《 十七歲不哭 》,正式進入演藝圈。
在這一年張譯的運氣也不錯,那時候恰逢「北京戰友話劇團」學員班招生,20歲的張譯,穿上了軍裝,如願成為了「北京話劇界」的一員。
這是他戲劇生涯的開始,也是他很辛酸的一段生涯過程,因為在這個學員班裡,張譯一直沒有戲演,好不容易出演了一次表演,因為怯場沒有發揮好。
為此他的話劇團生活和同學有著很大的反差,當他的同學都相繼表演當上了主角,順風順水的,他只能到部隊的晚會中演雙簧,偶爾也兼職主持人和負責舞台搭建和拆卸工作。
雖然這個時期的張譯很辛苦,但是他自己也沒有放棄繼續學習,因為他的字寫的好看記錄會議也快,為此領導培養他記錄會議和報告的工作,辛虧沒有一直做下去,要不然就失去了一個優秀的演員了。
除了記錄報告之外,他也很擅長寫晚會的串場詞,張譯對寫這種千篇一律的東西,覺得沒什麼用。最後決定自己寫劇本。
在這樣掙扎摸索之後,2000年,張譯被提干,去政治處當幹事。在工作上總算有了一點起色。
張譯一邊在戰友文工團開始排演《士兵突擊》的話劇版《愛爾納·突擊》,一邊開始寫劇本。並且他做了長達三年的場記,所以他對《士兵突擊》的理解也很深刻。(主要任務是將現場拍攝的每個鏡頭、對白、道具等的詳細的細節和數據詳細、精確地記入場記單。)
在話劇《愛爾納·突擊》中,張譯也是一個龍套而已,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他在裡面是袁朗這個角色的B角,也就說備用演員,如果A角沒出什麼事情,那他就沒有機會。
所以他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做場記,其實這三年一直都在做,事實果然如此,《愛爾納·突擊》最後一場表演結束,張譯一次也沒有演過袁朗。
他說,人在自信的時候,五官才會長開,因為他當新兵的時候經常挨訓,不自信的心理伴隨了他很長一段時間。
看到自己的同學個個都混的風聲水起,只有自己還在跑龍套,形成鮮明的反差,所以他對自己進行了反思。
那時候恰逢《士兵突擊》在海選角色,經歷過幾年的龍套和失意,讓他重新鼓起了勇氣,於是他給導演康洪雷寫了一封《我的請戰書》,足足3000多字,把自己的優缺點一一列了下來,表明心跡:「做夢都夢見過自己演許三多,但我也知道,可能他根本就不適合我,這只是我一個美好的願望罷了。
不過在張譯寫自薦信之前,康洪雷已經確定他是史今的人選了,這也算是導演對他的一個認可,這對他來說是一件很值得欣慰的事情。
之後有一次採訪春節回家的事情,他說:春節留給我的最深印象就是,我爸總是逼著我給大家演節目,這在我心中形成了巨大的陰影,導致我直到現在上台還特別緊張。」這也就是他在學員班表演緊張的原因吧。
他的這部分經歷是相當煎熬和黑暗的,和自己的同學比,自己只是一個打雜的,想從編劇突圍,卻發現裡面暗藏危機,吃了很多的虧,可能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經歷沉澱,才有他以後的成績。所以說,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當自己要是走不下去時,想想自己為什麼要出發。
3
其實在《愛爾納·突擊》的最後一次演出結束後,話劇導演喝了酒,摟著張譯說:『張譯,你們這撥人里,我最喜歡的就是你了……』他聽了很感動。
導演接著說:『但是,你一定要多讀書……』他一聽就更感動了。導演接著又說:『但是,張譯,你不能再演戲了,你演戲就是個死。』」 那天,張譯感覺自己真的要「死」了。深夜,他久久地站在西安街頭,內心的沮喪也到了極點:「導演是那麼真誠地告訴我這番話,我難道真的不適合演戲嗎?」
而這個時候,2003年,段奕宏,憑藉劇情片《 二弟 》獲得印度 新德里 國際電影節 最佳男主角獎。2004年連比張譯小4歲的王寶強參演了馮小剛的賀歲劇《 天下無賊 》,繼而廣為人知。
這一年雖然張譯已經確定要出演《士兵突擊》的史今,但是電視劇準備時間很長,並且這段時間也沒人找他演戲,為了充實自己,他只能自己給自己寫劇本。
」2004年,他寫的《文小姐·武將軍》短劇劇本,雖然沒被團里通過,卻意外地發表在了《劇本月刊》。這也是一個值得他開心的事情。
然後他開始做起了槍手,慢慢地熟悉了之後,他從又從』槍手』做到編劇,各種辛酸都經歷過。那個時候的電視劇還是20集,他寫了18集詳細的劇本,準備收尾的時候,投資方撤了,他乾了4個月,一分錢都沒有拿到。」
他回憶起當年在軍區大院寫劇本,「那個時候沒有錢,每天只能吃6塊錢的拌飯,還得分成兩頓吃,每天晚上入夜一直要寫到早上,寫的自己淚流滿面。按說要為編劇地位吶喊這件事,我應該比誰都喊得凶。但現在客觀看待這件事情,他說覺得可能大家都有問題。」
這也見證了黃渤說的一句話,當你弱的時候,你身邊都是壞人,反之,都是好人。
後來張譯迎來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部作品《民工》,「有一天一個叫李軼華的副導演打電話給他,說康洪雷的《民工》里有一個角色適合我,我馬上答應了。
但是那時候他團里剛好也有一部電視劇要拍,並且外請導演指明要他當男三,所以他推掉了《民工》,但是造化弄人,那個導演陰差陽錯的被辭退了,於是他又沒戲可演了。
好在《民工》還是向張譯敞開了大門,他也因此與康洪雷導演結緣。「康導給了他自信,但這點自信一回到單位又熄滅了,單位所有人還是認定他根本不會演戲。」 這種不自信,在《愛爾納·突擊》的最後一場公演時,達到了冰點。 也也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演戲的料。
2005年,張譯迎來了自己人生的第二部作品《喬家大院》,他在裡面飾演長順,一個暴牙突著,瘦弱的小身板佝僂著的小雜役,雖然也是個龍套,但好歹也上鏡了。
那時有人說,如果這個長順有一天會大紅,我一定會笑他痴人說夢。這就是他那時候的處境。
拍《喬家大院》時,導演胡玫無意間問起張譯的年齡,張譯回答27歲。
胡玫導演頓了一頓,說了一句讓他終身難忘的話:「你記著,男演員28歲再不出來,您就洗洗睡吧。」
好在,他沒因為這句話受到打擊,而是越挫越勇,對於他來說,已經當了10年的龍套了,已經沒有什麼比這個更糟糕的了,能做的就是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剩下的就交給時間。
4
2006年,從導演邀請張譯到真正出演《士兵突擊》,這一等就是3年,在這段時間裡,他的編劇功力得到了團里領導的認可。
張譯個人比較執著於表演,但是領導更看好他的編劇創作能力,在《士兵突擊》開拍前一個月,他面臨著一個選擇,一個是繼續留在團里繼續當編劇,或者選擇是轉業。
團里領導說,如果你一年內能完成3-4個小品劇本,我就允許你外出拍攝《士兵突擊》,這意味著他要在這一個月內完成這個目標,但是這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因為當他在外面拍戲的時候是沒有這麼多時間和精力去寫了。
為此他艱難的選擇了轉業,他說:「人在一個特定的年齡、一段特定的時間總歸是要穿上軍裝的,不穿不行。」
留在部隊里,寫著劇本,雖不能有多大成就,但也能安穩的過一輩子;但是這並不是我喜歡的生活方式,與其過這種一眼就能望穿的未來,我更願意選擇把自己的未來放在一個未知的世界。
2006年與王菲糾葛不清的謝霆鋒和張柏芝結婚了,吳奇隆和馬雅舒也在這一年登記了結婚。
也是在這一年,張譯也低調的結婚了,新娘是一個叫錢琳琳的姑娘,錢琳琳畢業於瀋陽音樂學院聲樂系,現任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九州藝苑》《汽車旋律》主持人。
其實錢琳琳比張譯大6歲,並且還是二婚。
早在之前,錢琳琳錄製節目,結識歌唱家魏金棟,通過魏金棟介紹,認識鄭弘,鄭弘是一個名氣頗高的圍棋大師,文人氣質滿滿,彼此吸引的錢琳琳和鄭弘墜入愛河,很快確定關係,並且在當年結婚。
但是兩個結婚2年就離婚了。
他們在一起後,錢琳琳發現鄭弘有一些她無法理解的習慣,比如晚上打電話和一星期見一次。當錢琳琳問鄭弘為什麼會有這些習慣時,鄭弘說上一段關係是這樣的。當時,錢琳琳非常生氣,後來忍無可忍於是他們的婚姻走到了盡頭。
鄭弘曾經告訴記者,錢琳琳有的地方很可愛,不過,他們不合適,他是個嚴謹的人,凡事喜歡較真,錢琳琳也性格要強,每次他們無法說服對方,就會引發爭吵,離婚是小矛盾太多。
2004年張譯和鄭弘的妻子錢琳琳因廣播劇而相識,2006年錢琳琳離婚後,在同年,錢琳琳和張譯火速的結婚了,因為這個事情,還有人認為是張譯破壞了他們的婚姻。
不過這些都不重要了,2006年對於張譯來說無疑是很重要的一年,這年他28歲,即將30,也見證了男人30而立的道理。
在這一年裡,他不僅成家,還立業了,並且這一年他開始了自己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士兵突擊》,那時候他也認識了李晨、陳思誠、段奕宏等演員。
其實張譯為什麼會娶一個比自己大6歲並且還是二婚的錢琳琳很令人不解,但是他們結婚的時候,張譯的事業才起步,並且錢琳琳很漂亮有才華,也不嫌棄他事業發展不好,能娶到她是張譯的幸運,錢琳琳也很有旺夫運,他們結婚後,張譯的事業青雲直上。
5
2006年12月24日,與王寶強、陳思成、段奕宏主演的電視劇《士兵突擊》在中國首播 。
之後主演《三七撞上二十一》《兵團歲月》《鋼鐵年代》《我的團長我的團》等等電視劇,逐步進入大家的眼球,演技也得到大家的認可。
2011年,張譯、潘虹、張歆藝主演的電視劇《新上門女婿》在中國首播 ,這個時候,一直沒緋聞的好好先生,傳來了一個令人大跌眼鏡的緋聞。
因為在劇里他們飾演的是夫妻,演技得到大家的好評和認可,有網友稱張譯的車牌號的後三位數字529,湊巧是張歆藝的生日,可見他們的關係非同一般,那個時候張譯已經結婚好多年了。
看到消息後,張譯隨即表示在認識張歆藝之前,車牌都已經選好了,車牌號還是妻子錢琳琳選的,和張歆藝毫無關係、純屬巧合。
後來《北京愛情故事》《匹夫》他們也一起合作,張歆藝能夠在《匹夫》中出任女主角,也是張譯的力薦,這樣的關係更加引人注目。
有一次活動宣傳活動中有位觀眾特別大膽地問:「你們戲裡是一對兒,戲外有沒有深入發展一下?」這問題一問完,大家都鼓掌了。
不過張歆藝連忙說:「他是我的閨密!」張譯也開起玩笑:「小姑奶奶嘛,她是我奶奶。」但玩笑歸玩笑,笑過之後,張譯又認真地解釋:「其實我們兩個的關係,就像赫本和派克,兩人拍完《羅馬假日》之後,很多人都認為他們是一對,但其實他們只是很好的朋友,赫本的老公還是派克給介紹的呢。」
之後記者問張歆藝張譯是不是他的菜,張歆藝倒也大方,說:「他是我的菜,但我不能吃啊!」
這是他們倆人多次"公開調情"往事。
後來因為張歆藝和王志飛分手事件爆出很多猛料,多名男星牽扯入內,張譯、李晨等人大名在列,除王志飛發表了正式聲明,其餘各方均未有正式回應。
兩人為何分手,誰才是新歡?知名博主「長春國貿」最新爆出猛料,張歆藝甩掉王志飛是因為劈腿已婚的導演楊樹鵬。此爆料指出,張歆藝演電影《匹夫》是張譯介紹去的,而張歆藝演著演著就跟導演楊樹鵬在一起了,從此張譯與張歆藝形同陌路,連《北京愛情故事》的宣傳都不參加,就為了避開彼此。
從此張譯和張韻藝也撇清了關係,和張韻藝的多角關係告一段落。
6
有一次劇耀東方的活動,張譯在裡面演講,說一個演員的理想有關的主題,說到了有關他爸媽的一些事情,他說,他為了安排他爸媽做群演走了一次後門,實現了爸媽當演員的夢想。
他說:2013年,在山東老家,我走了導演的後門,安排我爸和我媽,都做了一次群眾演員,一個演鄰居阿姨,一個是過路大爺,你知道我第一次對他們不是喊爸爸媽媽,而是叔叔阿姨的時候,特別高興。
因為各有一句台詞,所以我爸媽應該算特約演員。我對他們說:「你們是新人,重要的是未來的發展,這次就不給錢了。」於是他們的片酬就變成了冰棍和汽水,分給了現場的兄弟姐妹們。那年,我媽媽71歲了,她說,結婚的時候都沒化過妝,今天是她這輩子,第一次化妝,第一次走進電視機。
我養貓,我肩膀上這個是我的大女兒,她叫布袋,有一天布袋在睡美容覺,當時電視台正在放著我演的電視劇,他聽見了他爸爸的聲音就驚醒了。
於是趕緊跑到電視機繞了一圈沒找著,又回到前面一直在撓這個螢幕,我知道他那是想解救電視裡面的人,我不能讓他解救,我不想從這個小殼子裡面出來,我喜歡住在裡邊,不光是我喜歡住在裡面,一個電視劇演員都希望自己永遠能夠住在這個小殼子裡面。
因為住在裡面很溫暖,因為住在裡面很幸福,我們熱愛自己的工作,我們希望自己能夠以各種各樣的小人詮釋各種各樣的人生,把我們的溫暖把我們的幸福穩穩的傳遞給每一位親愛的觀眾。
這是他對一個演員的自我陳述,可能是因為開始時候的演員辛酸之路,讓他覺得不能停下,因為很多人都害怕,當自己一停下來,就容易淡出大家的視線,所以說他想一直住在裡面,想給大家帶來更多的歡樂。
7
2013的時候,張譯出了一本書,17萬字的雜文集《不靠譜的演員都愛說如果》,其實他一直是寫作愛好者,之前除了會寫劇本,還堅持寫日記、寫博客,現在在知乎上也有帳號,也會回答一些問題。
張譯因為《我的團長我的團》的孟煩了,《北京愛情故事》的石小猛,《辣媽正傳》的元寶,一個個鮮活的角色讓人記住了張譯這個演員。
之後在《我的校友是明星》現場,張譯直言,選擇加盟華誼兄弟,有很大的原因是由於郭娜的遊說。
而遠在法國的郭娜通過VCR的形式現身,並直言「張譯從來不跟她訴苦,是真男人」。
面對主持人對於二人有沒有再見面的疑問,張譯道出了二人機緣巧合的重逢「當時王寶強邀請我去看《集結號》,並說有個人要跟我聊聊,我聊了半天不知道是誰,她說她叫郭娜,我說你這名字跟我同桌一樣,她說就是我」。
而後來張譯才得知,郭娜當時已是華誼兄弟的影業宣傳總監,而此後郭娜的多次遊說,也讓他毅然加盟了華誼兄弟,迎來了自己事業的春天。對此,主持人馬東也調侃,「你這不叫跳槽,叫私奔」。
後來又一次的節目中,張譯與其初中母校-哈爾濱113中的老同學及班主任一起現身節目現場。而張譯曾經與郭娜的曖昧情愫也遭到了現場同學老師的調侃。而面對同學的調侃,張譯也感慨二人之間「緣分深,擋都擋不住」。
這就是張譯加盟華誼兄弟的趣事。
2014年,張譯與華誼兄弟合約到期後,和黃珏一起合夥創立北京安瑞影視文化傳媒 ,主營影視項目投資製作與演員經紀。
安瑞傳媒至今尚未引入外界資本,也甚少對外發聲。「希望隨著業務的擴展,能引入良性的資本,大家一起做得越來越好,純資本運作可能不是我們的訴求。」
張譯說:「我喜歡把事情往前做、做到自己心裡有數的時候,再對外去說這件事。」張譯把公司經營形容為火箭發射,「初級推進器在我身上,二級推進器在黃總身上,所以我作為一級推進器,必須先把根兒扎穩了,把自己作為演員的品牌立住,當越來越多人認可我的時候,才會有更多人願意給安瑞更大的發展空間。」
目前,黃珏負責公司管理與對外合作,張譯負責內容品質把控,以及演員甄選和表演指導。安瑞傳媒簽約的日本籍演員柏倉裕太,就是張譯在《匹夫》劇組「淘」來的。
「張譯說:我一年365天有300多天都是在劇組當中生活,所以會見到很多好演員,如果要是還沒簽公司,那我真的是求賢若渴。」柏倉裕太在日本是舞台劇演員,此前大銀幕經驗不多,但張譯發現他是非常能吃苦、演戲投入的表演者,也有個人的鮮明特色,雙方一拍即合。
在黃珏看來,張譯是演員中為數不多具有CEO和產品經理思維的人,有著很強的管理邏輯與協調溝通能力。後來發現他手機里裝了450多個APP。
張譯除了會拍戲外,也是一個軟體開發小能手。
張譯告訴我們,其實在創立安瑞之前,他曾參與開發過一款影視行業的資訊類APP。「那時候有點貪大,想做一個包含職業介紹、工作溝通等等的集成平台,但開發過程中發現阻礙是特別大的,我後來撤出了,很慶幸是我個人的投資,沒有把安瑞拖進去。」
但從那時候起,張譯開始研究市場上各類APP。「他是一個整理控,有好的軟體他會第一時間下載到進手機里,任何門類都會選出來排行榜前3、前5去安裝。張譯研究APP的思維並不局限於產品本身,而是試圖了解不同的設計人員和開發團隊的世界觀、理念架構。
作為一個演員,張譯是一個好奇心很強的人。
8
因為之前出了緋聞事件,但是時間是會沖淡一切的,雖然這些負面新聞慢慢地淡出大家的視線,但是他的作品卻一直呈現在我們的眼前,並且也拿了很多大獎。
2013年,主演《抹布女也有春天》 《辣媽正傳》,其中《親愛的》並憑藉飾演的韓德忠一角獲得第3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配角獎。
2016年9月,主演黑色幽默懸疑片《追兇者也》,並憑藉該片獲得第八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男演員獎 ;同年,主演戰爭劇《好傢夥》 。
2017年6月16日,憑藉都市劇《雞毛飛上天》獲第23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男主角獎 。
2018年2月16日,主演中國首部現代化海軍題材電影《紅海行動》全國上映,獲得36億的票房成績。
2019年9月30日,主演的劇情片《我和我的祖國》《攀登者》全國上映 ,這個時候他認識了國內票房最高的導演吳京。
2020年3月,主演並擔任藝術總監的刑偵劇《重生》播出。
從他的這幾年的作品來看,從配角到主角的發展,演技也越加成熟,認識了很多貴人,自己也變得家喻戶曉。
2019年在拍攝《攀登者》的時候記者採訪問吳京:
記者:你對張藝譯有什麼印象?
吳京:我對他最深的印象就是,他演的那個瘸子,無論是好腿壞腿,他老瘸著。
張譯自己也曾經吐槽道:
拍《紅海行動》和《妖鈴鈴》是錯開拍的,兩個檔期實在是調不過來。
每次就是非洲和廣州兩地跑,光是中間的路程就要三十七八個小時,然而在拍戲的時候骨折了。
我忐忑的從非洲到廣州的時候,陳可辛導演拍了拍我的肩膀說:沒事,我們把你的戲改了,讓王保健摔骨折不就可以了。
我從廣州到非洲的時候,林超賢導演也抱著我的肩膀說,不用擔心,我們已經幫你想好了,讓對長腿部中彈,這樣就不用提身了。
兩部電影,上映本來就隔離不久,我都是瘸著的,現在好了《攀登者》又給瘸了。
觀眾現在也分不清楚,張譯到底真瘸還是假瘸了,已經人戲合一了。令人哭笑不得。
之後張譯和吳京接受記者的採訪,張譯說:吳京有事沒事就叫我過去聊天,說和吳京在一起很幸福,吳京說,拍這部戲最大的收穫就是交了一個好兄弟。
在拍攝《攀登者》期間,張譯還接到了《我和我的祖國》製作片方的邀約。
當時他拿不定主意,就去找吳京一塊兒商量。
吳京小眼一眯,發現事情並不簡單,果斷地對張譯說:我肯定哪兒都不去,就拍咱眼前這個。
然後在《我和我的祖國》電影宣傳活動中他發現吳京也在,果然是塑料兄弟情。
9
除了演戲,開發產品外,張譯還當過評委。
2018年,張譯公司主辦迷影精神賞並且他擔任評審,這次的活動,他見到了很多影評人,比如說毒sir、桃姐、Magasa、奇愛博士等人,因為張譯是一個忠實的影評讀者,經常會看他們寫的文章,見到他們後,張譯說:「原來他們長這樣!」
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
後來他還說,「以前《看電影》建立了我的電影美學,而現在以新媒體為平台的影評公眾號,也在影響新一代電影發燒友的審美。我特別佩服這些本著自己的藝術良知去寫評論的影評人,華語電影越來越向廣度和深度發展,與他們的存在密不可分。」
雖然說這個時候,張譯已經是個比較知名的實力演員,有名氣,有演技,也有代表作,但是同時他也是一個平凡人,也有自己的喜歡的東西,崇拜的人。
然後記者採訪他說,我們都知道你的開始之路很難,那成名之後有沒有遇到比較煩惱的事情?
他說:出名這個事情就是一個比較煩惱的事情,因為出名了,容易導致自我膨脹。並且他還謙虛的說,自己還遠不是名人,並且還表示:「誰膨脹了,誰的藝術生命也就到頭了。」
張譯說:「20歲出頭的時候,有一次去部隊演出,有些戰士要求我們簽名,覺得很風光。
但演出結束回團,等待你的依然是每天高強度的訓練,就明白了人生不會永遠風光,這道理就好像四季輪迴一樣。那時,睡覺前偷喝一口可樂再打上個飽嗝,就覺得無比快樂。其實現在也一樣,能夠在平凡的日子裡自得其樂,要比人前無限風光更有意義。」
張譯的經歷告訴我們
誰都要面對人生的低谷,該來的,擋不住,躲不過。
面對低谷,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就像一句口頭禪「人窮無非討飯,不死終有一日會出頭」。
熬過所有的苦,認真做好現在的事情,人生總會迎來轉機……
寫文不易,喜歡我的文章請給我一個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