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成功理念,塑造完美人格,怎樣使學生具有良好的審美素養?

2019-09-03     向陽光

中小學器樂教學的性質,決定了器樂教學的任務。器樂教學任務的完成,學生能力的提高,智力的發展,學習音樂主動性的培養等等,都受到器樂教學原則的影響。器樂教學模式是以現代教學論、審美教育、創造學原理和系統科學的理論,以及素質教育思想為指導,以學生主體參與器樂教學全過程為特點,以培養學生主體對器樂的表現、創造意識與能力為目標,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緊密結合、同步進行,把先進的器樂教學方法應用於創新教學模式中,使器樂教學達到學生主體地位體現且積極參與表現、創建器樂的良好教學效果。通過器樂教學,來美化學生的言行、儀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把器樂引進教室,

青少年學生的精神風貌、審美理念和創造能力等全面素質必將獲得新的提升。下面,僅就器樂教學的任務與原則、模式與方法問題,談談本人教學的體會和看法:

一、器樂教學的任務與原則

(一)器樂教學的任務

現行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音樂教學大綱》把器樂教學列入教學內容,是為了讓學生通過藝術實踐,更好地學習、理解、欣賞音樂。由於我國當前經濟條件和各地師資水平的差異,《大綱》沒有對器樂教學列入分年級要求,指出「各地學校應因地制宜,積極創造條件搞好器樂教學。」中小學器樂教學的性質決定了器樂教學的任務。

1.通過器樂學習,豐富學生的情感,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發展他們的器樂感受、表現和創造能力,提高他們的音樂文化素質。中小學器樂教育選擇樂器,應「根據不同條件,選學常見的兒童打擊樂器,簡易的民族樂器,豎笛、口琴、鋁板琴、教學電子琴等。」中小學音樂課堂學習的樂器,並非一定是專業演奏的樂器,主要是課堂音樂教學的學具。如小學階段的器樂教學宜以固定音高,節奏樂器,以及口琴、豎笛、口風琴、電子琴等進行教學;中學階段在鞏固小學階段已經掌握的簡易樂器演奏的技能,簡化樂器演奏技術降低難度的前提下,根據不同的條件選用樂器,選擇樂器時要注意樂器的音準與音色,要重視民族器樂的教學。同時,要鼓勵學生自製簡易樂器,有條件的學校和學生亦可採用選學二胡、笛子、嗩吶、揚琴、古箏、小提琴、大提琴、手風琴等複雜旋律樂器,但這主要是著眼於在音樂課上大面積進行器樂教學而行的量體裁衣。

2.通過器樂教學,培養學生正確的演奏姿勢,引導他們學習初步的演奏方法,發展他們的良好視奏能力。

養成愛護和保養樂器的良好習慣。

3.通過器樂教學,培養學生的合奏能力。在齊奏、合奏時,要求學生做到音準、節奏、聲部的諧和、均衡,具有合作精神。

(二)器樂教學的原則

器樂教學任務的完成,學生能力的提高,智力的發展,學習音樂主動性的培養等等,都受到器樂教學原則的影響。器樂教學原則是根據器樂教學的性質、目的、任務和器樂教學過程的特點提出的,是長期的器樂教學實踐經驗的總結,也是人們對器樂教學這一客觀事實的主觀認識,吸收了教育學、心理學以及美學的有關先進成果。所以說,器樂教學原則是器樂教學必須遵循的教學準則、基本要求和指導原理。

1.融合性原則

器樂教學融合性是指在器樂教學過程中,充分融合其他姊妹藝術或不同器樂的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和審美空間,增強教學活動的藝術趣味,全面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和文化素質。如進行初中音樂教材(湘藝版)教學時,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將器樂曲《春天來了》(三重奏)作為器樂教學內容。這樣,既可通過引導學生感受優美的旋律,構思美麗畫圖或清新詩篇,描繪山泉淙淙、花香裊裊、鳥語悠悠中的明媚春光;又能採用高胡和兩架古箏進行演奏,或用高胡、古箏、揚琴來表演,

使得學生在不同的器樂中感受歡悅的情緒。故而,會讓學生髮現器樂與其它藝術或器樂的各個方面有著明顯而天然的相通之處。因此,中小學器樂教學是一種全面的、整體性的、充分體現藝術的豐富性和綜合性的、以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修養為直接目的的基本素質教育。同時,在器樂藝術融合法則中也滲透著其它學科素質教育,尤其是審美教育與品德教育相結合,寓教於樂,以樂輔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青少年學生在器樂藝術教學融匯貫通的過程中樹立高尚的審美理想,加深學生對祖國悠久文化歷史的了解和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對現實生活的讚美和對美好理想的嚮往。

2.參與性原則

所謂參與性原則是指器樂教學過程中,在教師啟發和指導下的學生積極主動地創造性地參與藝術實踐、體驗藝術的過程,教師應儘可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成為器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全身心、全方位地學習器樂,從而使他們獲得藝術審美的愉悅體驗,進而培養他們對藝術的愛好,提高他們的藝術審美能力。大凡著名的音樂教學法都是很強調學生的藝術參與的,如奧爾夫教學法從節奏入手,讓每個學生都用拍手、拍腿、跺腳、捻指進行節奏感的培養,四種動作同時演奏成為四聲部,常常配上打擊樂器同時進行,訓練精確的聽覺、敏捷的反應、記憶力以及形式感;達爾克羅茲的體態律動學認為「單教兒童用手指彈奏樂器是不夠的。首先必須啟發他們進入產生樂曲的激情中去,把樂曲的感情化為具體的動作、節奏和聲音。」鈴木教學法利用激發興趣的方法,讓兒童適應外部刺激來發展他們的才能,非常成功地教授孩子學習小提琴、大提琴、鋼琴和長笛。

中小學器樂教學中,既可通過學習樂器演奏與器樂審美觀有機結合,使學生在全身心感受器樂的同時,理解器樂、表現器樂,乃至創造器樂,獲得賞心悅目的器樂藝術審美體驗,又能採用感性入手與理性指導相結合,利用范奏和基本練習訓練來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根據器樂教學的特點和青少年學生學習器樂的認識規律,可以看出感性入手與理性指導相結合具有實踐與理論的辯證關係。在器樂教學中,作為音樂表現的直接體現之一的器樂訓練(齊奏、伴奏和合奏)以及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視譜、視奏、聽音等)等,都是反映很強的理論性與實踐性的重要環節。教師必須充分引導學生從感性入手,讓他們把自身對音樂的感受、理解,用器樂演繹出來,進而領會音樂作品中的符號是有意義的,概念是具體的,使學生理性的認識推進一大步,觸及音樂內部的全體的本質。首先,為了使學生對新曲的節奏、旋律、速度、情緒、風格特點等教學內容有個初步的了解,並為產生學習的理想和興趣,教師應富有情感地示範性演奏樂曲的全部或樂段或樂句(如有條件,可以利用電化教學,播放名家音像<音帶>進行范奏;

或者讓有器樂表演能力的學生范奏,則更能激起青少年學生的器樂興趣),把學生帶入感性學習環境。然後指導學生進行基本訓練。練習中,又要引導學生避免形式走過場,走出傾向專業化的誤區,使孩子們把樂器作為學習音樂,表達情感的一種工具。教學中既要讓學生注意坐勢、弓法、指法等演奏姿勢和演奏方法、技能方面的練習,又要進行節奏、視奏、聽音練習,並傾向於向新課作過渡的節奏型、音樂重點片斷、難點等方面的學習,以便學生在教師理性指導下,成為器樂教學活動的主體。器樂課堂上,教師還要充分提供學生髮問的機會,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積極引導學生創造性地進行思維,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青少年學生在良好的實踐環境中去理性地參與器樂教學這一音樂實踐活動。如學習口琴演奏「手震音奏法」的知識。在教學初始,先讓學生聽辨採用「手震音奏法」發出的優美旋律,然後講授演奏手勢,指導學生複習低音演奏法後用「手震音奏法」練習音階和《紅蜻蜒》、《唱支山歌給黨聽》等樂曲,使他們感受和理解這種吹奏方法,在理論的指導下,掌握口琴「手震音奏法」這一理論知識。

質言之,器樂教學這一藝術實踐是能夠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的,是最需要他們發揮其主體性的主體性活動之一。器樂教學活動也是最生動活潑、最富有生命力的藝術創造活動之一,需要學生的精神和肉體、心理與生理的全方位參與。即使是器樂欣賞這種具有一定的靜態特徵的活動,也需要伴隨著學生「呼吸、循環、發音等器官乃至全身筋肉的活動。」只有學生的所有參與通道全部開通後,才能積極地最大可能地參與到器樂學習之中,最大限度地發揮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與藝術融為一體,主動去探索、領悟、體驗,對器樂技能技巧真正理解和掌握,很好地欣賞、表現和創造器樂。

3.愉悅性原則

器樂作為一門藝術,它是人類一種特有的能給人愉悅和享受的精神食糧,可使人在精神上產生非物質需求所能比擬的需求,即愉悅與美感。孔子是中國春秋時期(公元前551—前479年)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不但重視音樂的社會作用和教化作用,而且還是一位傑出的音樂家。他會彈奏許多樂器,並且會擊磬、鼓瑟、作曲、唱歌等。孔子把音樂作為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

孔子在學習古琴時,「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所謂愉悅性原則就是在器樂教學中通過器樂演奏所表現的情感與意境,對學生動之以情、感之以形、曉之以理,從而達到愉悅和美感效果。

器樂教學的愉悅性原則是音樂審美的升華,是美育的最高境界。為此,在器樂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范奏或欣賞,使學生進入審美觀照之中的良好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器樂的積極性,讓他們親自參與器樂活動,主動把自己的心靈融入器樂之中,獲取器樂藝術愉悅,保持其純真天性的心境。朝氣蓬勃、雄壯有力、抒情優美、歡快活潑的器樂,對學生的情感交流、心靈陶冶、情操培養、人格塑造、素質提高都能產生良好的積極作用。在器樂課外活動中,教師以飽滿的熱情,充分利用教學內容所具有的愉悅特點,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器樂藝術活動,既使教學活動充滿愉悅性,又讓學生獲得藝術審美的愉悅體驗。即由一種超越感官的快適上升到心理層面的高級精神享受,由此便產生一種心理美感,從對這種美的愉悅進入到對人生、未來、永恆的感悟,並能直接深入人的潛意識深層領域。

上述可見,器樂教學原則的範圍是比較廣泛的。三個主要教學原則中內含了感性入手與理性指導相結合、器樂審美觀照與器樂實踐相結合、器樂審美教育與品德教育相結合、情意創設與情感相互交流等教學原則,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緊密聯繫,不可分割,在器樂教學中綜合應用,形成器樂教學原則的完整體系,以便教學中創造性的運用,增強教學的自覺性,大面積地提高音樂基本素養和器樂教學質量,並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個性特長。

二、器樂教學的模式與方法

(一)器樂教學的基本模式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是中小學素質教育的靈魂和核心。中小學器樂教學模式是以現代教學論、審美教育、創造學原理和系統科學的理論,以及素質教育思想為指導,以學生主體參與器樂教學全過程為特點,以培養學生主體對器樂的表現、創造意識與能力為目標,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緊密結合、同步進行。這樣,把先進的器樂教學方法應用於創新教學模式中,使器樂教學達到學生主體地位體現且積極參與表現、創建器樂的良好教學效果。

中小學器樂教學主要是著眼於學生的「音樂興趣、自由積極的探索和創造精神、自主的存在和發展所必須的時間和空間、積極的社會情感和審美情感的養成」等方面,引導學生以樂器演奏作為一種感性體驗、探索、發現和求知的手段,去實現器樂素質的培養。這種非單純的技能訓練和知識傳授,使器樂教學在一定的模式與方法的情況中,成為讓學生通過參與獲得有關器樂經驗以及進行經驗重組的過程。

首先談談有關器樂教學模式。傳統器樂教學模式「組織教學——基本訓練——新課學練——

表現展示——課堂小結」已不適應音樂素質教育發展的趨勢。現代器樂課堂中主要有兩種基本教學模式:一種是器樂課目標教學模式「認定目標——基本訓練——范奏新曲—— 新曲學練——啟發創造——表演與檢測——總結矯正」;另一種是筆者在這裡要作教學過程結構分析的器樂課協同教學模式「定嚮導學演練創造與表現總結」,以及器樂課目標教學模式的變式:「基本訓練——目標定向——范奏新曲——新曲演練——表演與檢測——總結矯正」和器樂課協同教學模式的變式:「定嚮導學 掌握表現總結」。

器樂課協同教學模式就是在器樂教學過程中使各項因素充分達到協調、合作、同步、互補協同效應。其操作程序為:

(1)定向:明確器樂教學的認知目標和情意目標,通過教師或有一定演奏特長的同學,富有情感地示範性表演,影響學生學習器樂的願望和興趣,引導學生對新樂曲的節奏、旋律、速度、情緒和風格特點等有一個初步了解,激發學生的器樂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調動他們社會情感和審美情感的投入。

(2)導學:重視基本功訓練(如演奏姿勢、演奏方法以及音階、指法等技能方面的練習),加強節奏、視奏、聽音的基礎練習,精講示範、剖析向新課作過渡性的節奏型及器樂難點與重點片斷,作為向新課的鋪墊性前置和預備式訓練,以便於知識協調地傳授、吸收與消化。

(3)演練:教師按樂器的類型或聲部將學生進行分組,指導他們通過視唱、視奏(或聽唱、聽奏)等方法唱奏出自己所奏樂器或聲部的曲調,先讓他們分組(或自主)進行試奏練習,並在此基礎上或進行全體齊奏,或進行合奏排練,橫向有機地聯繫,讓知識互相滲透,在學生積極的參與下加深器樂情感體驗,使得師生在多向信息交流中協同合作。

(4)創造與表現:由於知識遷移、同步互補,學生具有一定的演奏能力和欣賞水平的同時,他們的器樂想像能力和表現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培養和提高,教師要啟發他們根據器樂曲所表現的內涵、情感與風格,積極展開聯想、想像等思維活動,創造性地選擇不同音色的樂器和節奏(或節奏音型)參與創造活動,充分給予他們自主創意的機會,以達到更好地發展學生的多向性思維和音樂創造力;同時,亦可引導他們充分運用音樂主要手段,如速度、力度、音色、節奏、曲調以及和聲音型,從整體至段落上把握作品內容,來創造性地表現樂曲深刻的思想內涵、情感與風格,並進行示範性表演,或為某一歌伴奏。舉一反三,使之鞏固深化,協同創造美的情感和意境。

(5)總結:教師在結束時,應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小結,指出器樂演奏中成功的地方和存在的問題等,概括出器樂教學課堂上的中心內容,發掘器樂能啟迪人的精神、智慧和激發人的潛能等意義更為廣闊、深遠的功能,陶冶高尚情操,在器樂實踐中升華審美情感。

(二)器樂教學的方法

器樂教學的方法,包括樂器演奏的教學方法和器樂合奏的教學方法兩個方面。教授樂器的演奏技術是必要的,但由於我國當前的中小學的音樂課每周只安排了一兩節課,致使器樂教學的時間只能占音樂課時間的不到四分之一,所以,進行較高難度的器樂技能訓練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師應充分起到主導作用,從學生的生理、心理出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科學合理地選擇講授法、演示法、練習法、談話法、討論法、欣賞法、發現法和情境法等常見的音樂教學法進行器樂教學實踐。教師應以充沛的精力、全身心地充滿激情地進行器樂教學活動,從知、情、意、行去引導學生,讓學生深受感染地、集中注意力地與教師默契配合,使器樂課堂氣氛活躍而富於樂感,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智力和能力,發展他們的表現力和創造力。

大面積推動器樂教學,用樂器演奏的教學方法和淺易的合奏教學方法,進行「淺易的」、「漸進的」技術教學,讓學生在參加簡單的合奏活動中打下最基本的技能基礎。單純的齊奏往往是缺乏音樂表現力的,而開展的合奏教學是活潑多樣的,它採用打擊樂器(三角鐵、碰鈴、雙響木魚、鋁板琴等)、豎笛、口琴及其它簧片樂器、簡易民族樂器,再加上教師的鍵盤樂器,就可以進行合奏教學。

另外,要將器樂教學與唱遊、唱歌、欣賞等教學內容結合起來,注意雙基訓練、表現與創作,使青少年學生得到全面而充分的音樂教育。

器樂教學模式是音樂教育觀念在器樂教學中的具體體現,而器樂教學方法的優劣與器樂教學質量及教學效益的高低是直接關聯成正比的。我們在學習先進的具體方法手段時,應該「探索別人的課程模式,以及創造課程模式和具體教學法的指導思想乃至音樂教育觀念。」

概言之,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器樂教學是面向全體學生的音樂文化教育,而不是專業技術教育。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富有美感和知識性的音樂實踐活動進行審美教育,使當代青少年學生具有良好的審美素質,追求成功理念,塑造完美人格。誠然,目前大面積地進行器樂教學還有一定困難。但,隨著學校藝術教育的推動和發展,中小學器樂教學將出現生機勃勃、五彩紛呈的嶄新局面。把器樂引進教室,青少年學生的精神風貌、審美理念和創造能力等全面素質必將獲得新的提高和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朱光潛:《談美書簡》,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版。

曹理主編:《普通音樂教育學概論》,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0年版。

李泯主編:《小學音樂教學》,湖南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

黃虹:《引入音樂概念學習,建構普通音樂教育課程新模式》,《中國音樂教育》

2000年第8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VIn92wBJleJMoPMyv0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