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而悲慘呼喊,時而悽惻柔婉
——賀綠汀管弦樂曲《森吉德瑪》美學分析
一、歌曲背景
《森吉德瑪》背後的故事,傳說很早以前,有一位聰明、美麗的蒙古族姑娘,她的名字叫森吉德瑪,愛上了一位勤勞的青年。他們的愛情不幸受到阻撓,森吉德瑪被迫嫁給財主家。青年日夜思念,常常遠道而來,在她的屋旁留戀徘徊,但無法相見。有一天,他們終於衝破重重障礙相見了,但森吉德瑪卻不幸昏死。
相傳,《森吉德瑪》這首歌曲就是這個青年編的。他在回家的途中,邊走邊唱,把歌詞寫在道旁和旅店的牆壁上。失去心愛的人,他悲痛欲絕,最後跳崖自盡,以身殉情。
二、作品簡介
管弦樂曲《森吉德瑪》是賀綠汀管弦樂組曲的第五樂章。該樂曲是他於1945年根據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民歌《森吉德瑪》的素材及其故事情節改編而成。
由當時延安的聯防宣傳隊演出,並被電台列作對「國統區」廣播的專題節目。1949年為迎接全國的解放,作者把此曲及《晚會》等其它4首樂曲合在一起,編成一組管弦樂曲,在第一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上演出,獲得了好評。森吉德瑪是一位蒙族姑娘名字的譯音。賀綠汀這首具有強烈民族風格的管弦樂曲《森吉德瑪》,成為了他的管弦樂代表作,同時把《森吉德瑪》帶向了世界。
《森吉德瑪》是一首蒙古族短調民歌,流行於內蒙古伊克昭盟鄂爾多斯部落聚居的地方。這首民歌通過一系列生動的比喻,描繪了森吉德瑪的靚艷美貌,也突出了青年對姑娘堅貞不渝的愛情。
全曲以從容徐緩的馬蹄聲般的節奏為背景,以第一個樂句為種子音調,旋律時而高亢激昂,好似青年在高聲呼喚;時而悽惻柔婉,猶如低聲的泣訴。最後以副歌式的、在情緒上具有概括性的附加式曲尾襯腔結束,既突出了青年牧民對森吉德瑪的思念,同時更加深了音樂的孤獨淒涼感。
民歌《森吉德瑪》的旋律主要是建立在五聲音階的基礎上,屬五聲音階宮調式,「7」音只是偶然出現的經過音。曲調線條起伏跌宕,情感富於變化。
這種旋律適合於表現遼闊、舒暢、奔放的音樂形象和蒙古族人民豪爽的性格。作曲家賀綠汀把它改編成管弦樂曲後,使之更加細膩地塑造了純潔、美麗的森吉德瑪的形象,同時又刻劃了鍾情相思的青年的內心世界。
管弦樂曲《森吉德瑪》基本上保持了原來民歌的旋律和落音特點,音樂主題鮮明,旋律優美流暢,民族風格強烈,結構是重複型的五句樂段,是一首二段體的樂曲。作曲家將這首民歌旋律加以發展,採用復調的作曲技法和配器上的色彩變化,經作者細膩的配器,精心的處理,塑造了兩個具有鮮明對比的音樂形象,豐富了原民歌的表現力,成為了一首通俗易解的管弦樂曲。改編後的《森吉德瑪》,更能體現出蒙古族人民淳樸、憨厚與豪放的性格,更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同時,也寫出了蒙族人民迎接解放時的歡欣心情。
三、美學分析
作曲家賀綠汀對《森吉德瑪》這首民歌旋律進行精心整理加工,並在配器上進行對比、綜合,使之色彩變化非常大。更為巧妙的是,作者將這首樂曲分為兩大部分,每部分為兩個段落,由5個樂句組成,前3個樂句都是由8小節構成。後2個樂句的小節數不等,分別為5小節、10小節。旋律、節奏雖然簡單,但作曲家運用不同的速度,卻表現出了不同的情緒和畫面。
第一部分
第一樂段,為兩個樂句,速度較慢,主題徐緩、悠長,好像是對遼闊草原和無邊沙漠的大自然景象的描繪,徐徐展示了蒙古大草原的自然風光,安靜、樸素,表現了作者對草原的熱愛和對祖國的無限深情。
第1樂句,音樂開始是弱起,第一小提琴與中提琴以三個八度的主持續音,與第二小提琴、大提琴、單簧管的長音,構成開放排列的和弦,雙簧管在這空曠、遼闊的背景中,吹起了優美的主旋律,後半句長笛同時在高八度上出現,為音樂增加了明亮的色彩。弦樂在句尾作簡短模仿,使音樂連綿不斷:
1=D 2/4
緩慢 安靜
5 56 |1 16 |1 3 |32 1 |1 5 |65 32 |1 . 2 |1 — |
第2樂句的前5小節與後3小節不同:
1 1 |5 5 |3 5 |32 16 |5 — |25 16 |5 . 6 |5 — |
這個樂句自然地引出了圓號,強奏,呈現出了一幅美麗遼闊、清新寧靜的草原景色。
第二樂段為三個樂句,其主題仍然採用第一樂段主題的素材,變化發展而來。如果說第一樂段是借景抒情的話,那麼,這個樂段則是對美好生活現實描繪。在這一段里,旋律的速度加快,使原來那段緩慢幽靜的音樂,頃刻之間轉變為了快速歡暢的音流,使之變得富有激情,再加上配器織體的改變,也較第一樂段顯得層次豐富,烘托襯映出歡快、熱烈得氣氛,表現出草原人民歡慶解放、迎接新生的朝氣蓬勃、載歌載舞、喜氣洋洋的幸福心情和歡騰的生活場景。
第3樂句前4小節與後4小節不同,主旋律首次出現在小提琴上,單簧管伴以復調,並都有附加聲部。樂聲委婉連綿,此起彼伏,別具新意:
第4樂句,只有5小節:1 5 |65 32 |1 . 2 |72 76 |5 — |
樂隊全奏,銅管樂器奏主旋律,低音弦樂強調重拍的旋律上行跳進,和其他樂器強調第二拍的旋律下行進行,加強了力度,在這樂段中形成了一個高潮點。
第5樂句發展成10小節:1 . 6 |1 3 |2 . 3 |56 1 |61 32 |1. 2 |3 6 |
56 32 |1.2 35 |1 — ‖
該句樂器減少,長笛與第一小提琴奏主旋律,先是襯以大提琴的復調,當樂句擴充時,加入了中提琴的復調,使得第一樂段以復調為主的寫法能夠統一,抒情如歌的音樂形象得到完美的表現。
第二部分
這部分的旋律與第一部分基本一樣,只是音樂要素髮生了變化。主奏樂器有所變換,旋律採用斷奏,速度變快了,力度加強了,伴奏採用短促、跳躍的撥弦,主題重複了一次。這個快速部分,表現了蒙古族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熱情活潑的性格和開朗樂觀的情緒。
樂曲的最後一句,除了用全部木管樂器、弦樂器伴奏外,還加入了小號與長號。全曲在熱烈的氣氛中收束。
《森吉德瑪》雖然篇幅不長,卻是我國早期有廣泛影響的西洋管弦樂曲。它的音樂思維邏輯性強,音樂發展手法簡練,特別是復調手法的應用和配器的藝術處理都很出色,是中國近代小型西洋管弦樂創作的典範,對我國早期管弦樂的創作具有積極的影響。
每當我靜心聆聽欣賞《森吉德瑪》這首管弦樂曲的時候,總能感受到樂曲的音樂情緒和樂曲的音樂形象以及音樂意境:蒙古有遼闊、美麗的大草原,那裡成群的牛羊,在藍天白雲下樂悠悠。牧民們唱歌、跳舞,琴聲悠揚傳四方。
四、人物概述
賀綠汀,原名賀楷,湖南邵東人,當代傑出的人民音樂家,著名作曲家、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1903年7月20日,他出生於湖南邵陽縣一個農民家庭。1921年在縣立中學畢業後,在本鄉小學教音樂、圖畫。1923 年考入長沙岳雲學校藝術專修科學習音樂,畢業後留校任教。1926年受民主革命思潮影響,回邵陽農村小學教音樂時,參加了農民運動。1927年參加了廣州農民起義,後隨起義部隊到海豐,在中共東江特委宣傳部工作,創作了《暴動歌》。
1931年考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專攻作曲,隨音樂家陳嘯空、黃自等學習理論作曲,還從查哈羅夫、阿克薩科夫學習鋼琴,並在學習期間從事進步音樂活動。
他於1934年創作鋼琴曲《牧童短笛》和《搖籃曲》榮獲俄羅斯音樂家亞歷山大·齊爾品舉辦的「徵求中國風味的鋼琴曲」一等獎和名譽二等獎,成為名揚中外樂壇的燦爛新星。隨即一邊讀書,一邊參加電影音樂工作。為左翼進步電影《風雲兒女》、《都市風光》、《十字街頭》、《馬路天使》等片和話劇《復活》等創作了《春天裡》、《四季歌》、《天涯歌女》、《秋水伊人》等風靡一時而又久唱不衰的藝術歌曲。同一時期,還創作了《游擊隊歌》、《墾春泥》、《嘉陵江上》等優秀歌曲,並發表了論文及譯作《和聲學理論與應用》。1935 年參加進步音樂組織「歌曲作者協會」。1937 年後,參加上海抗日救亡演出隊第一隊。1941 年初到蘇北新四軍根據地,在魯藝華中分院和新四軍魯藝工作團工作。1943 年到延安籌建了中央管弦樂團,這時,他創作了2首管弦樂小品《森吉德瑪》、《晚會》。先後任武昌藝術專科學校教員,明星影片公司音樂科科長、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政治部宣傳隊音樂教員、延安中央管弦樂團團長、華北文工團團長。解放戰爭期間,任教於華北大學。新中國成立後,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及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等職。1983 年當選為國際音樂理事會名譽會員。
賀綠汀先生一生從事音樂工作76年,創作十分豐富,作品中充分地展現了中國民族風格的精髓,被譽為「一位創造中國風格現代音樂的大師」。他為我國藝術寶庫留下了一大批珍貴財富。賀綠汀先生所創作的大量優秀作品,馳名中外。他譜寫了3部大合唱、25首合唱曲、近100首歌曲、6首鋼琴曲、7首管弦樂曲、6部不同形式的歌劇(其中兩部與人合作),5部話劇配樂,27部電影音樂以及一些秧歌劇音樂和器樂獨奏曲,很多都是傳世佳作。代表作有:合唱曲《游擊隊歌》、《新中國的青年》、《勝利進行曲》、《墾春泥》、《新世紀的前奏》;獨唱曲《嘉陵江上》、《春天裡》;管弦樂曲《晚會》、《森吉德瑪》;鋼琴曲《牧童短笛》、《搖籃曲》以及為影片《風雲兒女》、《十字街頭》、《馬路天使》、《宋景詩》、《上饒集中營》的配樂等。粉碎「四人幫」後,他譜寫了歌頌周總理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大合唱和《南昌起義歌》,為歌頌賀龍同志的話劇《曙光》配樂,並出版有《賀綠汀音樂論文選集》。1999年4月2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6歲。
在賀綠汀先生的音樂生涯中,20世紀30年代,為當時的進步電影創作歌曲是其音樂創作中最突出、最有影響力的方面之一。他的創作領域十分寬泛,在器樂曲、合唱曲、獨唱曲、電影音樂等方面都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他的音樂作品結構比較嚴謹,音樂的發展也富於邏輯性,為近代音樂教育和專業音樂團體的建設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