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春暖花開時——來自開江縣人民醫院隔離區的報告

2020-02-11     達州日報

年春節,一種前所未有的病毒撕裂了我們的期盼,凝固了我們的眼眸。自巴蜀沿長江順水而下的武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悄然而生,再溯源而上襲擾開江,讓這個原本和諧安詳的春天,顯得有點特別,迎春花放慢了綻放的節奏,春風停住了疾馳的腳步。

是的,我們正走過一個極不平凡的春天,我們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考驗,我們拉開了全面阻擊病毒侵襲的人民戰爭。在千鈞一髮的生命保衛戰前線,我們看到的是義無反顧的背影,也感受到了義不容辭的擔當。

開江縣人民醫院的隔離區,一個備受開江廣大群眾關注的地方,裡邊的情況怎麼樣?裡面有著怎樣的故事?帶著這些疑問,記者於2月8日走進隔離區。

一種責任 讓27小時變得短暫

這是記者在「新冠肺炎」發生後第二次來到隔離病房。第一次是1月28號農曆正月初四,也就是建立隔離病房的第3天,進行第一次採訪。當時開江雖然沒有確診人員,但記者明顯感到那種嚴陣以待的氣氛。這次進去強烈地感受到了與上次的不同,院內的空氣似乎有些凝固、壓抑,人與人之間似乎平白無故的增添了幾分擔憂和戒備,曾經熟悉的環境變得陌生。


整個隔離病房4個醫生,7個護士。其中副主任醫師1人,主治醫師2人,醫師1人,主管護師一人,共產黨員4人。

江鑫竹,這個看起來有點靦腆的主治醫師,已經隨著隔離病房的建立被隔離了14天。1月24日,在感染科主任馮聖林的帶領下,她和同事一起向醫院領導遞交了請戰書。隨後,馮主任和院內其他專家組成了會診專家組,而她和另外2名醫生專人負責新型冠狀肺炎病毒感染患者的收治。1月27日,她們正式與外界隔離。為了減少上下班換服裝、消毒、病人移交、病歷記錄等繁瑣程序,他們的班制是連三班,每次上班24小時。休息時,為了群眾及家人的安全,也只能待在醫院專門為他們準備的休息房間,自我隔離。


記者第二次見到江鑫竹,發現她跟第一次判若兩人。曾經和顏悅色的臉龐增添了幾分凝重和憔悴,曾經清澈明亮的眼睛,被護目鏡裡面的霧氣遮住。江鑫竹從2008年參加工作以來,先後經歷了多次重大醫療衛生戰役,可謂年輕的老戰士了。但這次抗擊「新冠肺炎」戰役的迅猛,顯然出乎她的意料。她主動申請進入隔離病房時,儘管遭到家人勸阻,但她義無反顧地堅持了自己的決定。

當第1例確診病人住進隔離病房的時候,整個縣城似乎按下了暫停鍵,所有人都停住了腳步,空空的大街上幾乎看不到行人。而醫院隔離病房卻按下了快進鍵,忙碌而緊張。第1例確診病人入住的時候,她早上8點鐘上班,一直忙到第2天上午。當她查完房,做好病人交接班,記完病歷的時候,牆上的掛鐘,已經快到上午11點。她看著掛鐘,自言自語到:「嚯,27個小時了?」是的,27個小時,就這麼過來了,下一個27小時,或者更長,也將這麼過去。

往年春節,江鑫竹都和丈夫孩子一起過。今年春節,每天上班,她都重複著程序複雜而緊張的工作,下班待在隔離區,看書、聽音樂、看抖音,跟家人通電話,關心孩子學習、睡覺……孩子在外地讀小學,這是自孩子出生來,全家第一次沒在一起過春節。每每想起孩子小小年紀就在外獨自生活,她幾次歉疚地流下淚水。同樣在開江工作的丈夫每次到隔離病房看她,隔著隔離大門看著疲憊不已的妻子,心裡十分難過,但無法言語。因為他知道,這是妻子的工作。而面對這種場景,江鑫竹似乎已經習慣,她總是輕描淡寫地安慰丈夫:「沒事的,我很好,放心吧。」直到丈夫離開後,她心裡忍不住難過,她無法想像,這十多天丈夫一個人是怎麼過來的。她說,選擇了醫生這個職業,即選擇了很多放棄。從到四川大學和華西醫院讀書、學習開始,她就知道這一輩子的職業將由群眾的健康所系,必將以盡心盡責,實踐醫者仁心,必將以敬畏生命的態度,仰望治病救人的高度。儘管隨時冒著被感染的風險,但她仍處變不驚,從容應對,用對生命的尊重,邁向隔離區大門打開的那一天。看著布滿陰雲的天空,她希望早日呈現湛藍的色彩,而這一天,希望不會遙遠。

一道大門 將200米距離變得遙遠

楊瑞芳,隔離病房護士長,主管護師,已被隔離10天。她的丈夫也在開江縣醫院工作。丈夫的辦公室離隔離區就200米遠,但隔離病房的大門讓這200米的距離變得十分遙遠。自從她進入隔離區以後,丈夫擔心不已,每天都到隔離區門外看她,同樣作為醫院職工的丈夫,對妻子的選擇表現出尊重、理解、支持、關心和體貼,每次見面無需多言,丈夫一個會心的笑容,一句溫情的問候,足以融化她的疲憊。

楊瑞芳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兒子12歲,女兒才3歲。自從她進入隔離區以後,每天重複著護理、管理、監督、對外聯繫、配合醫生解決疑難問題等一系列的複雜工作,上班時無法照顧孩子,休息的時候也不能回家,丈夫也要忙於自己的工作,兩個孩子只能送到老家讓父母帶。上班的時候,有時忙得都沒法給孩子打電話。小女兒常常會在電話的另一頭,為看不到媽媽的視頻而哭鬧不停,而她自己常常是下班後,來不及脫掉工作服就睡著了。有時在視頻里跟孩子聊天,一打開視頻女兒就哭,每到這時,她心裡總是感到特別難過和自責,只得狠心地關掉視頻,回過頭來淚流滿面。楊瑞芳在心裡默默地對女兒說,女兒啊,媽媽對不起你,媽媽是護士,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媽媽沒有其他選擇,等你長大了,你就理解了。

在第2個確診病人進入隔離病房這天中午,楊瑞芳和醫生忙著收治病人,放在辦公室的盒飯已經冷了。直到晚上9點,裹著一身濕透的工作服的她看到工作人員送到辦公室的盒飯,才想起連中午飯都沒吃,而這樣的情況對她和同事來說,早就習以為常。

兩個90後 有著同樣的夢想

謝江山,這個活潑開朗的90後,是一對3歲雙胞胎的媽媽。記者見到她時,她正好從隔離病房回到消毒房間,摘下口罩,小心翼翼地丟進垃圾回收桶,熟練地用消毒液洗完手,下意識摸了摸額頭上深深的印痕,調侃道,這是一道彩虹,好深哦。

謝江山本在結核病門診工作,由於這次任務艱巨,隔離病房缺人手,她就主動申請到了隔離區。有著8年護理工作經歷的她,對進入隔離區並沒有感到什麼特別不適應,十多天的隔離,讓她對兩個孩子非常的牽掛。丈夫也在開江上班,工作也很忙。雙方父母都不在開江,兩個小寶寶只好送到達城交給孩子的爺爺奶奶帶。第一次這麼長時間與兩個幼小的孩子分離,她十分內疚。每當兩個孩子在視頻里哭著爭著喊媽媽的時候,她就特別難過。她暗暗下決心,一定把工作做得更好,為兩個孩子樹立榜樣。

在這場針對「新冠肺炎」的抗擊戰中,她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歷練,對生命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每天工作24小時以上,很苦很累,但服務病患是她的天職。她說,同為醫護人員,比起武漢的同行,她幸運多了,這點苦和累,算不了什麼。同時,在這場戰「疫」中,她們團隊精誠合作,互相關心,相互照顧,建立了戰友般的感情。她患感冒已經很多天了,滿嘴潰瘍,有時候說話都吐詞不清,但大家對她特別關心和疼愛,使她感到由衷的幸福和溫暖。

這個開朗的護士,像所有愛美的女孩一樣,有著自己的期盼和夢想。她希望這次戰「疫」早日結束。脫下防護服,摘下護目鏡,取下口罩,在同事和朋友面前,展現自己最美的一面。而最大的願望,是盼望屬於自己的春天早日到來,走出隔離區,走進春暖花開的大自然,和家人團聚,帶著孩子一起沐浴陽光,欣賞湛藍的天空,呼吸乾淨清爽的空氣。

同為護士的唐小嬌,是一個快樂健談的90後。她的工作和同事交換輪作,她當天的工作是給整個隔離病房打掃衛生,全範圍噴洒消毒一次,三氧機器消毒一次。還擔負給病人輸液、霧化、抽血、給氧、心電監護、量體溫、送飯、觀察病情等任務。裹了一層又一層的黃色防護服,讓她的身影誇張得像一個行走的蠶蛹,但在操作消毒器械時,她的動作卻乾淨利落,絲毫不見半點笨拙。最耗體力的當數消毒工作,時間長,消殺面積大,工作強度高,一圈下來,她常常汗流浹背。為了避免感冒,每次消殺前,小嬌都要在衣服裡面塞上一層厚厚的紙巾,消殺完畢,紙巾扯出來再換上枕巾。

在隔離區的10天裡,從沒聽說過什麼叫「隔離」的爸爸媽媽,非常牽掛女兒,每次打電話都憂心忡忡。正月初七,媽媽乾脆做了女兒最愛吃的清明菜粑粑,送到隔離區外,小嬌頓時感動得淚如泉湧。是的,隔離區隔不斷親情,在這種特殊情況下,任何溫暖的細節都足以讓人的情感大堤潰壩。

和謝江山一樣,唐小嬌有著同樣的夢想:等到春暖花開的時候,脫下隔離服,走出隔離區,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和煦的陽光,清新的空氣,享受屬於自己和家人的美好時光。

是的,90後護士的夢想,是隔離區所有人的夢想,也是千千萬萬開江人最大的夢想。

在被隔離的人員中,一個病員說,自從進入隔離區以後,他們感受到了親人般的溫暖。醫生的精心治療和護士的貼心照顧,讓他消除了恐懼,堅定了早日出院的信心。他說,他雖然住進隔離區,但醫護人員卻沒有隔離對他的關心和關愛,好菜好飯按時送到病房,開水24小時保障,隨時詢問吃得好不好,睡得舒不舒服。如今,他最大的願望就是早日走出隔離區,給隔離區的醫務人員送上一面錦旗,表達他的感激之情。所以,為了這一天,醫護人員給他加油,他也為自己鼓勁。

是啊,為了阻擊病毒侵襲,我們沒有理由放棄努力。正如縣醫院院長鬍友宏所說,我們所有的艱辛努力和默默付出,都朝著一個方向,那就是全縣上下共同努力,堅決按照縣委縣政府的周密部署,合力攻堅,堅決打贏這場防控「新冠肺炎」的攻堅戰。

我們需要向逆風而行的背影說一聲謝謝,你們辛苦了!我們需要向開江縣各級幹部和衛生防疫、公安、交警、市場監管、城市管理、環衛、快遞等各條戰線的人致敬,他們像隔離區的醫護人員一樣,都在沒日沒夜地戰鬥在防控一線,因為他們的付出,才有我們大眾的安寧,才能保持足夠的信心,讓停下來的腳步走起來,跑起來,奔向更加和諧、幸福的明天。蕭毅(開江電視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rrVM3AB3uTiws8K4Fxp.html

















教育部提醒

2020-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