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丈夫是生物化學家鄒承魯,父親是李四光,自己也是物理學家

2019-05-15   科學巨擘

李林(1923年10月31日—2002年5月31日),女,出生於北京,物理學家。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51年獲劍橋大學博士學位,1952年加入九三學社。

1944年畢業於廣西大學。1951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02年5月31日逝世。 曾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李林主要研究方向為高溫超導的研究,1956年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集體獎三等獎。

人物生平

1923年10月生,生於北京。原籍湖北黃岡,李林出生時,父親李四光在北京大學任教,母親是學鋼琴的,是北師大附中的教師。科學與藝術結合,使李林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她4歲時已能讀書寫字,5歲開始彈鋼琴,常跟父親爬山和野遊。父親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科學、忠誠樸實的思想作風對李林影響很深。李林從小就立下志向,學科學、搞科研,幻想著將來也像爸爸一樣成為一名科學家,為祖國的強盛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1934年,李四光偕家到英國講學。11歲的李林在倫敦和英國小朋友同堂學習,2年後回國。不久抗日戰爭爆發,李四光一家由北京遷往上海,之後落腳廣西桂林。李林在桂林沒有讀完高中,便以同等學歷考入廣西大學機械系。

1944年,她大學畢業後,到成都航空研究院工作,任機械組助理員。2年後,李四光在李約瑟夫婦的介紹、幫助下,為李林爭得英國文化協會的獎學金,她漂洋過海到英國伯明罕大學攻讀金屬物理專業碩士學位。面對全新的金屬物理學科,李林暗下決心:一定要為祖國學好本領,用自己的勤奮和智慧,為祖國開闢一條通往科學殿堂的振興之路。

1946年7月,李林獲得了英國文化協會獎學金,赴英國伯明罕大學留學。在伯明罕大學,李林師從金屬位錯的發現者考垂爾博士,開始在金屬物理這個新的領域內探索。由於在國內學的是機械工程,李林在物理、數學方面的基礎與考垂爾博士所要求的還有一定差距。

1948年,李林的論文《高純鋁的蠕變》通過答辯,獲英國伯明罕大學物理冶金碩士學位。經科托爾博士推薦到劍橋大學冶金系試驗室做試驗員。李林申請到英國金屬學會獎學金,於1949年到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學習金相學和電子顯微鏡。李林在納丁教授的指導下,運用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研究金屬材料的顯微結構。1950年她帶著《電子顯微鏡科學》的論文參加了在巴黎舉行的第二屆國際電子顯微鏡學會。

1951年11月,李林博士論文《低碳鋼的時效硬化》答辯的第二天,沒等拿到畢業文憑,便踏上回歸的旅途。同年10月,27歲的李林來到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所。她在冶金所的工作主要是研究包頭鐵礦的高氟爐渣腐蝕問題、球墨鑄鐵等課題。

1958年,李林加入中國共產黨,為了祖國核事業,她毅然離開愛人和獨生女來到京郊401所,出任6室副主任。她忘我地投身到艱辛和危險的熱室試驗工作中,特別是從事了大量原子反應堆材料的輻照實驗。這是項放射性強、技術要求高、工作艱苦的行業;而且會影響生育,通常不讓女性參加,但李林總是堅持到生產第一線,組織協調各項生產任務,哪裡最危險、最艱苦,李林就出現在哪裡。

1964年,李林由401所調入194所,參與08、09工程的研製工作,對其核心部位的金屬鈾和二氧化鈾的腐蝕性進行熱室考驗分析,研製新型材料和特殊元件,指導和參與各種元件的生產和檢查工作,最後組裝和技術把關。

1973年,李林調到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從事新的科研工作——超導。

1973年,李林來到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從事超導磁鐵和超導線材的研製工作。於1978年到物理研究所與超導物理學家趙忠賢合作,從事探索高臨界溫度超導體的研究。趙忠賢研究超導體物理,李林研究超導薄膜的製備工藝和成相規律。

1978年10月,李林調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9室,任室主任,開始進行超導研究工作。在國際超導研究競爭更加激烈的情況下。1980年,李林用自己設計的吸氣濺射儀第一次在中國製備出了臨界超導轉變溫度最高(23K)的A15相鈮三鍺薄膜,這在當時國際上也是為數不多的。同年,李林和鄒承魯雙雙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這樣,在華夏大地上,出現了一個擁有三位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的家庭。

1980年,曾得到Tc=23K的A15NB 3Ge薄膜並提出成相規律,獲得國際同行的好評。

1986年,李林用直流磁控濺射及後熱處理法獲得了Tc=27K的鍶鑭銅氧超導薄膜。

1987年至今開展了高溫超導薄膜與器件的研製,達到國際水平,發表論文百餘篇。

1987年,李林和她的研究組在國內首次採用濺射方法製備出高臨界溫度釔鋇銅氧超導薄膜。

1988年,她製備出了Tc=90k,臨界電流密度Jc=1.34×106安培/平方厘米的釔鋇銅氧超導薄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從她後來發表的文章看,所採用的是與美國史丹福大學同樣的後熱處理工藝。李林從事的超導薄膜製備就是架設著一條由基礎研究通向工業化應用的金橋。

1991年又指導學生用原位直流磁控濺法製備出多層超導薄膜。

因病醫治無效,於2002年5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