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圖有真相:三國街亭之戰發生在西北這個地方
秦玉龍/文
電視劇《三國演義》街亭之戰劇照。
《三國演義》是一部家喻戶曉的古典名著,三國里很多人物出自今天的甘肅,也有很多戰事在這裡上演。其中一場發生在平涼的著名戰役,當屬街亭之戰。蜀將馬謖、王平等率軍駐守街亭,因戰術失當,被魏將張郃絕其水源,大敗馬謖於街亭。街亭失守,蜀軍主力潰敗,諸葛亮被迫上演「空城計」,揮淚斬馬謖,從此街亭名揚天下。
史書《三國志》記載,街亭之戰發生於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間,只是一場規模不大的阻擊戰,因羅貫中先生的妙筆渲染,後世評書、戲劇的加工演繹,逐漸演變成了一場「著名戰役」。
好多三國控、歷史迷都有一個疑問:三國街亭古戰場到底在今天甘肅的什麼地方?
權威認定:街亭在甘肅莊浪東南
歷來在史學界,三國街亭之戰具體位置並無爭議,因為國家最權威的工具書《辭源》《辭海》都說:「街亭,古地名,亦稱街泉亭,故址在今甘肅省莊浪縣東南。公元228年,諸葛亮出師祁山,先鋒馬謖為魏將張合戰敗於此。」而《辭源》《辭海》對「街泉亭」的解釋,只有三個字:「見『街亭』」。也就是說,街亭與街泉亭是一個地方。
要知道,《辭源》《辭海》作為兩部由著名專家學者編纂而成的中國最大的綜合性辭典和百科全書,收錄的每一個詞條都是經過反覆論證和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而形成詞語釋義的,其權威性不容置疑。
甘肅平涼市莊浪縣韓店鎮街亭古戰場。趙三強 攝
不光《辭源》《辭海》這樣認定,清代編纂的《讀史方輿紀要》及2001年出版的《中國通史》青少年版均認為,三國街亭古戰場位於今天的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東南,也就是今天的韓店鎮附近。此地位於六盤山與隴山交匯處的關山(又稱小隴山)西側,是古絲綢之路和關中走北中線出隴右的要道,也是著名的古戰場。歷史上。各朝代爭奪隴右北部(主要是涇原、固原等地)的戰爭經常在這一帶進行。上世紀,考古學家曾經在當地挖掘出一些古代的兵器如弓、箭、弩等,這也是目前學術界將此地確定為古街亭的主要原因。一些歷史典籍、古代地圖,大部分採納韓店為三國街亭的說法。
此外,譚其驤主編的《中國古代歷史地圖集》第二、三冊均標註三國街泉亭在莊浪東南,也就是今天的莊浪縣韓店鎮附近。
筆者查找到一篇未署名文章,作者認為考證街亭的準確位置時,可以依靠的條件大致有三個:第一,根據《太平寰宇記》的記載,街亭當在隴城縣(今天水秦安縣隴城鎮)的東北方向。第二,根據《太平寰宇記》記述,街亭距離今秦安隴城鎮約六十里。第三,根據《三國志》相關記載,街亭應當位於關中穿越隴山的路線上,因為魏蜀兩軍開進過程中在街亭狹路相逢,打了一場遭遇戰。
鑒於以上歷史資料,他推斷以隴城鎮為圓心,以六十里為半徑畫一個圓,此圓圈與穿越隴山道在隴城鎮東北方向的交點,則應為街亭的確切位置,而這個位置就是今天的莊浪縣韓店鎮菜子灣一帶。
航拍莊浪縣韓店鎮。趙三強 攝
歷史沿革:東漢街亭縣治在韓店
不光國家權威辭典認定古街亭就在莊浪東南,查看莊浪漢代歷史沿革與地名變遷,也可證明東漢、三國時期莊浪曾稱「街泉」或「街亭」。
翻閱地方志,莊浪歷史沿革清晰可見:漢承秦制,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分全國為十三州刺史部,刺史部下設郡、縣以統之。莊浪地區為涼州刺史部州治隴城(今天水市秦安縣隴城鎮)下的天水郡所轄,縣域分屬天水郡略陽道(治所今天水市秦安縣)、街泉縣(治所今平涼市莊浪縣東南韓店鎮)、成紀縣(治所今平涼市靜寧縣治平鄉),縣城東北屬安定郡的涇陽縣(治所今寧夏固原市涇源縣)轄。
位於韓店鎮的雲崖寺地形險峻。
王莽篡漢的十多年,隨意亂改地名,改天水郡為「填戎郡」,還曾設阿陽郡,當時的莊浪地區先後分屬上述兩郡轄治。
東漢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涼州刺史部天水郡為漢陽郡(今天水市甘谷縣),廢街泉縣,併入略陽縣,莊浪又分屬略陽縣及阿陽兩縣。漢獻帝初平四年(公元139年),從漢陽郡中又分置永陽郡,改略陽縣為街亭縣,莊浪地區又分屬永陽郡的阿陽、街亭縣(縣治在今平涼市莊浪縣東南韓店鎮)。
三國時期,莊浪縣域屬曹魏雍州管轄。漢獻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永陽郡更名為廣魏郡,郡治臨渭(今天水市清水縣西南),又改街亭縣為略陽縣,莊浪在那時屬廣魏郡略陽縣。
莊浪韓店鎮境內的懸崖峭壁。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街亭之戰發生於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街亭縣更名略陽縣是獻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中間有14年的時間差。筆者大膽推測,或許正因為改名時間較短,加之三國以及隨後的西晉王朝戰亂不斷,信息傳遞遲滯,很有可能西晉史學家陳壽在編著《三國志》記述這段歷史時,因不知或忘記街亭縣已改名略陽縣,仍然錯誤沿用了此前的街亭縣舊稱,故而才有「街亭之戰」。
「莊浪」之名出現較晚,元代初期設莊浪路,大致相當於今天的蘭州、隆德、平涼、固原地區大部。明代降莊浪路為莊浪州,後降為莊浪縣,基本形成了現在的格局。
韓店鎮菜子灣地形適合打阻擊戰。 趙三強 攝
爭或不爭:街亭古戰場就在那裡
如果百度一下「街亭」二字,你會發現,天水秦安縣已向全世界宣告:縣城東45公里的隴城鎮就是三國街亭古戰場所在地。
與天水人的四處宣揚不同,平涼人很少談及古街亭。在莊浪政府網站及百度「莊浪縣」「韓店鎮」詞條中,均未提到三國街亭。而在莊浪縣對外推介的當地旅遊景點中,也沒有看到三國街亭古戰場遺址。
天水市秦安縣隴城鎮新建的「街亭」。
天水秦安的依據是:在隴城鎮的王家川出土了一口「鐵鍋」,上鑄「漢大丞相諸葛武侯制」字樣。同時,在附近還出土了刻有「蜀」字樣的弩機、馬刺、刀、矛、盔甲等兵器。他們從這些遺物考證,出土兵器的地方就是馬謖、王平安營紮寨之地。
關於這一問題,有學者提出了疑問:首先,「鐵鍋」是否就在隴城鎮出土存疑。其次,帶有蜀字的弩機兵器,只能說明蜀軍曾經在此地駐兵或發生過戰事,並不能證明此地就是街亭所在。另外,據史料載,東漢初期的公孫述,也曾自稱蜀王在四川地區割地建國,他的部隊也多次進入隴右地區作戰。憑著一個帶蜀字的弩機,怎麼就能確認一定是三國時期的蜀軍、而不是東漢初期的蜀軍留下來的呢?
電視劇《三國演義》導演選擇的街亭戰場地形地貌。
追根溯源,街亭之戰究竟發生在何地,陝甘等地一直存在爭議。從隋唐至今,關於街亭的位置大致有九種說法,分別是韓店說、龍山說、隴城說、勉縣說、隴縣說、城固說、南鄭說、西縣說、街子說。不過,隨著國內權威歷史書籍和工具書的定性,韓店說已得到史學界的廣泛認可。如今,除了隴城說,其他地方基本上可以排除。
凡是去過秦安「街亭古戰場」的人都知道,秦安縣在隴城鎮修建了很多與之有關的建築,如「古略陽劇場」(其實就是一個鄉村戲台子),還在北山平台上修建了一個亭子,亭子前面立一條石,均寫有「街亭」兩個大字。站在高處眺望,山下是一馬平川的開闊地,寬度約有數里。試想一下,如果有一支隊伍自東向西開來,完全可以浩浩蕩蕩從中間的開闊地穿過,兩邊的土山上縱使埋伏有千軍萬馬,只要不下山交戰,根本不會對川道里的軍隊構成任何威脅,因為距離太遠,弩箭射不著,滾木雷石用不上,根本不是一處打阻擊的理想戰場。再者,雖然那場戰事發生在1700多年前,但一兩千年內地形地貌並不會發生巨變,而隴城鎮兩邊的土山並不是很險峻,也沒看到斷崖峭壁,如馬謖果真駐軍在此,前後左右均可突圍,不會因為被斷了水源而困守山頭。
航拍韓店鎮地形地貌。 趙三強 攝
於是,看過隴城鎮地形的人都很困惑:不知道是馬謖白痴,還是天水秦安人想當然了?
從現狀來看,秦安縣在隴城鎮花巨資打造的街亭古戰場旅遊景點,並沒有吸引來多少遊客,去過的人基本上都是歷史控或三國迷,他們抱著探究的心態去尋求歷史真相,隴城鎮所見所聞並不令人信服。
至於韓店鎮的地形地貌是否吻合三國街亭之戰的歷史場景,上面所發趙三強老師近日航拍於平涼市莊浪縣韓店鎮菜子灣的高清照片,很直觀且很具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