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守平涼抗蕃八年,與郭子儀齊名的大唐名將

2019-05-17     秦玉龍

鎮守平涼抗蕃八年,與郭子儀齊名的大唐名將

秦玉龍/文

說甘肅平涼是「西安的後花園」,許多陝西人表示不服。說平涼是「長安城的門戶」,陝西人一定會很服氣。

縱觀中華史,平涼雖然名稱一度有過變化,但其作為中原王朝防範西來游牧民族入侵的最後一道屏障,其地位從未動搖過。就連號稱盛世的大唐帝國,自安史之亂後實力逐漸衰微,當時的平涼作為唐朝與吐蕃的主戰場,發生過許多著名戰役,一些名留青史的唐代中後期名將,都曾在平涼駐守或戰鬥過,如郭子儀、馬璘、渾瑊、李光弼、僕固懷恩、段秀實、李元諒等。其中有一位名將鎮守平涼邊關八年,力抗吐蕃,歷經無數戰事,積勞成疾,死在了涇州城裡。

唐代中後期疆域圖

少年英雄,平叛建功

馬璘出身將門,祖父馬正會,曾任右威衛將軍。父親馬晟,曾任右司御率府兵曹參軍。馬璘自幼便成了孤兒,整天遊蕩,無所事事。二十歲時,馬璘偶然間讀了《馬援傳》,這位東漢名將的事跡對他有很大的啟發,他決定投筆從戎,為國效力。

唐玄宗開元末年,馬璘仗劍從戎,在安西都護府(治今新疆庫車東郊皮朗舊城)開始了自己的軍旅生涯,由於屢立戰功,幾年連升幾級,官至左金吾衛將軍同正。

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范陽(治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平盧(治今遼寧朝陽)、河東(治今山西太原)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討伐宰相楊國忠為名,從范陽發兵十五萬,南下反唐,向洛陽、長安進攻。唐玄宗李隆基聞訊後,一面組織力量抵抗,一面調朔方(治今寧夏靈武西南)、河西(治今甘肅武威)、隴右(治今青海樂都)等軍鎮,除留少數軍隊駐守防地外,其餘部隊全部內調平叛。

至德元載(756年)六月,長安失守,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亡到平涼龍隱寺避難,於七月在靈武宣告登基,史稱唐肅宗。

馬璘統精兵三千,至鳳翔鎮(治今陝西鳳翔)護駕勤王。抵達鳳翔後,覲見肅宗。肅宗見馬璘談吐不凡,頗感驚奇,遂令其率軍東討叛軍。初戰衛南(今河南滑縣東)時,馬璘即以百騎破叛軍五千之眾。後在河陽(今河南孟縣南)與叛軍作戰,馬璘又立戰功,升任鎮西節度使。

五年後,寶應元年(761年)四月,唐玄宗、肅宗相繼去世,代宗李豫即位。此時安祿山、安慶緒、史思明已先後死去,史朝義成為叛軍的最高統帥。十月,唐代宗授其子雍王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僕固懷恩為諸軍節度行營副元帥,與諸道節度使軍隊及回紇兵會師於陝州(治今河南三門峽西),進討史朝義。

馬璘隨河南等道副元帥李光弼由陳留(今河南開封)西出,與諸軍會攻洛陽。二十八日,唐軍攻克懷州(治今河南沁陽)。三十日,唐軍列陣於橫水(今河南孟津西北),史朝義親率主力十萬出城迎戰,列陣於昭覺寺,只見「營壘如山,旌甲耀日」。唐軍發起猛烈攻擊,殺傷叛軍甚眾,但叛軍陣仍堅持不動。關鍵時刻,馬璘見諸將皆不敢動,大喝一聲:「事急矣!」於是單騎馳入敵陣,英勇奮擊,奪賊兩牌而返。稍息,他率部下五百人再度殺入叛軍陣中,多次進出敵陣,叛軍陣腳大亂,唐軍乘勢而進,大敗叛軍。

此役,唐軍共斬叛軍首級六萬,俘虜二萬人。史朝義率輕騎數百向東逃跑,唐軍收復東京洛陽及河陽城。此戰,是唐軍與叛軍進行的戰略決戰,馬璘對決戰的勝利起了重要作用。戰後李光弼讚許道:「吾用兵三十年,未見以少擊眾,有雄捷如馬將軍者。」馬璘因功獲授試(試任)太常卿。

涇州刺史,連戰吐蕃

寶應二年(762年)正月,史朝義自殺,安史之亂結束。九月,河北副元帥僕固懷恩叛唐,引吐蕃軍東進。代宗命馬璘率軍援救河西(指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

十月初九,吐蕃乘唐朝內亂,兵力空虛之機,攻克長安,代宗被迫出逃陝州避難。關內副元帥郭子儀率四千兵與各地勤王之師合兵反攻長安。唐朝軍民裡應外合,迫使吐蕃軍在長安城滯留十三天後,於二十一日引兵撤出長安。

時任鎮西節度使的馬璘,聽到代宗出逃陝州的消息後,立即率精騎四千餘人自河西轉戰長安救駕。正值吐蕃軍圍攻鳳翔,馬璘率眾將士手持滿弓,直指吐蕃軍隊,突入城中。隨後又身不解甲,背城出戰,單騎身先士卒奮擊,俘斬蕃軍數千人,血流於野。

次日,吐蕃軍再次逼城請戰,馬璘打開懸門嚴陣以待。吐蕃軍一見馬璘出現,心中膽怯,說道:「這位將軍不怕死,我們應該避開他。」於是撤軍到今天的固原一帶駐守。

經過此戰,馬璘在朝野上下名聲大振。代宗回京後,對他的表現非常滿意,令其兼御史中丞之銜。

永泰元年(765年)正月,唐代宗以馬璘兼南道和蕃使,出訪吐蕃。不久,又任四鎮、北庭行營(治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邠寧(治今陝西彬縣)節度使兼御史大夫,旋加檢校工部尚書。當時,吐蕃趁唐朝內亂之機,奪取了唐朝大片領土,並且不斷侵犯邊境,而涇州(今甘肅涇川縣城北)離吐蕃較近。為了對付吐蕃,加強涇州防務,代宗將馬璘調至涇州,兼權知鳳翔、隴右節度副使及涇原節度、涇州刺史,其餘職位如故。

馬璘慷慨激昂,以殺敵報國為己任。到涇州後,立即「分建營堡,繕完戰守之具」。九月,僕固懷恩再次誘引吐蕃、回紇、党項、羌、奴刺、吐谷渾等三十餘萬大軍,分兵三路南下攻唐。其中,北路大軍由吐蕃大將尚結息、贊摩、馬重英率領,自涇州、邠州、鳳翔府攻取奉天(今陝西乾縣)、醴泉(今陝西禮泉北),進逼長安。

同時,回紇軍列陣於吐蕃之後,僕固懷恩率朔方兵二十萬為後援,三路大軍壓境,京師震恐。二十一日,代宗御駕親征,並派中使追回淮西節度使李忠臣駐守東渭橋(今西安城西北),派檢校太子太保李光進駐兵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馬璘則與河南節度使郝廷玉駐守便橋(今陝西咸陽渭橋)。當時,馬璘所部在武功東原(今陝西乾縣境)與吐蕃軍游騎四百餘人狹路相逢,他鎮靜自若,派五十名精兵偷襲蕃軍游騎,大敗敵軍。

在各路唐軍的不斷圍攻抵抗下,吐蕃聯軍舉步維艱,進展緩慢。不久,又得知僕固懷恩暴死,加上內部不和,遭到唐軍反擊,大敗而走。

大曆元年(766年)二月,代宗任命馬璘兼任邠寧節度使。

大曆二年(767年)九月,吐蕃大將尚結息率軍數萬圍攻靈州(治今寧夏靈武西南),並派遊騎兵到潘原(今平涼城東四十里舖曹灣一帶)、宜祿(今陝西長武)等地偵察軍情。代宗令馬璘嚴陣以待,另一方面詔令大將郭子儀調離河中(今山西永濟),率精兵三萬與馬璘協同作戰,鎮守涇陽(今陝西涇陽東南)。十月,朔方軍出兵解靈州之圍,尚結息兵敗撤退。

大曆三年(768年)八月,尚結息領兵十萬再次攻唐,進逼靈武。吐蕃大將尚贊摩領兵兩萬攻打邠州,京師長安聞訊戒嚴。馬璘得知吐蕃入侵,親自率兵主動迎戰,大敗吐蕃軍,然後將俘虜押送京城,以穩長安人心。不久,吐蕃連敗,只得撤軍。

甘肅平涼四十里舖曹灣村,唐代潘原古城遺址

節度涇原,鞠躬盡瘁

大曆三年(768年)十二月,宰相元載認為吐蕃連年進犯,馬璘所率的四鎮軍隊駐紮邠寧,其兵力無法與吐蕃對抗。而郭子儀率領朔方重兵鎮守河中,卻處於沒有戰事的腹心之地。他便有意讓馬璘移鎮涇州,而讓郭子儀率領朔方軍隊鎮守邠州。

初九,代宗讓馬璘改任涇原(涇州、原州並稱「涇原」)節度使,將邠州、寧州(治今甘肅寧縣)、慶州(治今甘肅慶陽)歸屬於朔方轄治。馬璘接旨後,先去涇州修築城防,讓都虞候段秀實擔任邠州留後。

涇州、原州之地,因連年戰亂,荒涼凋殘,無法供養軍隊。為此,馬璘多次上書陳訴實情。大曆五年(770年)四月,代宗將鄭州(治今河南鄭州)、潁州(治今安徽阜陽潁州)之地劃給馬璘,並讓他兼任鄭潁節度使。

大曆八年(773年)八月十六,吐蕃大將尚贊摩率領兩萬騎兵東進,攻打唐朝邊地要衝。同月,他統領十萬大軍分頭進攻涇州、邠州等地,蕃軍沿涇川(今涇川縣境)、過閣川南,在渭河會師,形成攻勢,對唐造成壓力。面對此情,郭子儀派朔方兵馬使渾瑊率領步騎五千人拒守,與馬璘前後接應,形成犄角之勢。

二十二日,馬璘率兵與蕃軍戰於鹽倉,兵敗。涇原兵馬使焦令諶與諸將狼狽而回,潰兵爭道入城。馬璘卻被蕃軍所困,到傍晚還沒有回來。此時,段秀實召集焦令諶等指出:軍法明令,失大將麾下都處死。要求焦令諶等重振旗鼓,選派英勇善戰之將率領守城將士,傾城出動往救主將。都知兵馬使李晟等率部出擊,與蕃軍力戰,終於將馬璘從亂軍之中救出。入夜,馬璘才得以突圍回城。

戰後,郭子儀召集諸將總結戰敗原因,定出破敵之策,即派渾瑊率兵駐守朝那(今平涼靈台縣西北)。鹽州(治今陝西定邊)刺史李國臣獻破敵之計,認為吐蕃軍乘勝必攻郊畿(今陝西西安西部),唐軍可擊其背後。郭子儀派兵鳴鼓而西攻取秦原(今甘肅清水),吐蕃軍中計退兵百城(今平涼靈台縣西南百里鎮)。馬璘與渾瑊合兵一處,埋伏於吐蕃軍途經險要之地,並夜間襲擊蕃軍,殺死數千人,敵軍潰敗。當時,馬璘率精兵兩千餘人,於夜間偷襲敵軍營,並指定弓箭手專射身穿豹皮的吐蕃軍主將,吐蕃軍主將中箭落馬,軍心大亂,被迫舉營退兵。此戰之後,馬璘因功進銜檢校尚書右僕射。

大曆九年(774年)五月,馬璘入朝,暗示自己想要當宰相。代宗任命他為檢校尚書左僕射、知省事,進封扶風郡王。

大曆十年(775年)九月,吐蕃又一次舉兵入侵,途經涇州,馬璘率軍出擊,於靈台百里大敗敵軍。

大曆十一年十二月十三,馬璘在涇州軍中去世,終年五十六歲。朝廷廢朝以示哀悼,並追贈司徒,諡號「武」。

馬璘鎮守平涼邊城八年,雖無開疆拓土之功,但始終能保一方平安,前後多次破敵,使敵不敢犯邊,成為國家的屏障。他治軍「令寬而肅」,所以將士都願為他所用。雖然讀書不多,但他忠勇有嘉,武干絕倫,往往在危難之時方顯英雄本色,堪稱大唐帝國中興之猛將。唐代宗在寫給馬璘的悼詞中,讚揚他是一個有勇有謀、德才兼備的好同志。

彈箏峽,唐與吐蕃古戰場

人物檔案:

馬璘(721年-777年),字仁傑,岐州扶風(今陝西扶風縣)人,與郭子儀等人並列唐朝中期名將。

馬璘出身將門,早年從戎於安西都護府,任左金吾衛將軍同正。「安史之亂」發生,他率三千精兵入援朝廷,轉戰衛南、河陽等地,升任鎮西節度使。昭覺寺之戰時,更以所部五百人突入十萬叛軍中,取得大捷。後長年鎮守平涼邊城,多次與吐蕃交戰,互有勝敗。晚年官至涇原節度使、檢校尚書左僕射並知省事,封扶風郡王。

唐大曆十一年十二月,馬璘因積勞成疾,在涇原(治今甘肅平涼涇川縣城西北)節度使任上去世,享年五十六歲,朝廷下詔追贈司徒,諡號「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N9L_2sBmyVoG_1Z3rj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