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美味栗子,歐洲人卻不敢輕易下口(菲李漫畫)

2019-09-23     菲李

稍不留神,秋分就這麼來了,

但雖說早已經是入了秋,

可不少地方的小夥伴依舊錶示:

「我這裡已經第n次入秋失敗了!」

儘管不知道還要在酷暑模式下煎熬多久,

也不知道秋日的涼爽之風何時會到,

但總有些秋天的美好事物是到來了,

比方說你是否已經在路邊,

聞見了那陣陣栗子香?

小的時候,

菲李總以為栗子是幼年版的榴槤,

畢竟兩者的外表都長得滲人。

但後來才知道,栗子比榴槤還害羞,

剝去它的尖刺外衣,

裡面竟然還裹著一層硬外套。


可惜即使栗子如此藏著掖著,

還是被中國人發現了它的美味,

人們稱它為「千果之王」,

在古時候更是有「紫玉」的稱號,

還有人專門為它寫了詩:

在栗子的分布上,

北方盛產的板栗個頭較大,口感更糯,

南方較多的是錐栗,

外表類似錐狀,口感更粉。

而對於這個美味的小傢伙,

愛吃的中國人也是極竭盡所能將它入菜。

比如在《食憲鴻秘》介紹的吃法是:

「熟栗入糟糟之下酒佳,

風乾生栗入糟糟之更佳」。

此外還有一種叫栗糕的點心,

是將栗子煮至極爛,

以糯米粉和糖和之,

加入瓜仁等蒸製為糕。

同時古人還拿它來祭祀先祖,

當時的人用黍糕、栆栗等祭祀神明,

以期「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總之可以說,

中國人很早就在花式享受栗子的美味,

但另一邊的歐洲人就沒那麼好運了,

甚至他們見到栗子的第一反應可能是:

在歐洲很多城市,一到了季節,

就經常能在人行道上看到滿地的「栗子」。

但如果此時你忍不住誘惑去撿取並且食用,

那麼下一秒說不定就會看見人生的走馬燈。

沒有錯,這些「栗子」是有毒的,

實際上這些並不是栗子,

而是外形和栗子非常相似的七葉樹種子,

俗名也叫馬栗。

馬栗含有大量的七葉皂甙和生物鹼,

當食用超過一定劑量時,就會刺激腸道,

損害中樞神經系統,導致上吐下瀉,

抽搐麻痹,陷入昏迷,重則死亡。

因此雖然歐洲人也有吃歐洲栗子,

但面對栗子的時候,

往往還是有點小心翼翼,相比之下,

中國人看見板栗時更多的是思考要怎麼吃。


而要說到最親民最普遍的吃法,

無疑還得是糖炒栗子。

但想必愛吃糖炒栗子的人,

都曾有過這樣一個疑問:

既然栗子要剝皮吃,

那糖炒栗子的意義是啥?

但是實際上,板栗的外果皮是很厚的,

因此基本不可能讓糖分深入栗子內部,

炒栗子的甜味其實還是栗子本身的甜味。

這麼一看,加糖炒的意義似乎確實不大,

那為什麼不直接剝皮炒呢?

其實留著栗子殼是為了防止水分散失,

因為在炒的過程中會蒸發水分,

如果剝皮再炒,很容易炒成栗子干哦。

不過加糖雖然不能讓栗子入味,

但卻可以讓栗子口感更好,

因為加熱後的糖稀會變得黏稠,

把熱砂粒粘在栗子表面讓它受熱更充分。

所以儘管只是看似一個簡單的小工序,

卻可以體現出中國人,

在吃上的講究和對細節的把握。

而除了糖炒栗子之外,

還有其他美味的栗子吃法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wEbY20BJleJMoPMLvU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