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當你看到菲李的這篇文章時,
親愛的你,是一個幸運的人。
對於已經迎來春天的我們來說,
過去的時光是一段不可磨滅的記憶。
而那些在這個寒冬中停住腳步的人,
在疫情中與我們,永遠的訣別了……
明天是4月4日,在上午的10點,
讓我們在鳴笛聲中默哀三分鐘。
為逝去的每一位生命……
寒冬與初春,那麼近又那麼遠,
惟願你們一路走好,逝者安息!
每年的清明前夕,
總有連綿的雨又一次如約般而至……
春天的春意在清明的來臨面前,
也增添了一分追思和懷念。
歷史上最早所說的"清明",
只是一個節氣,不是一個節日。
節氣和節日其實不大一樣……
節氣象徵著氣候的變化、時令的順序。
而節日代表著人們的風俗和某種紀念儀式。
在"清明"還只是作為節氣的時候,
古人們提到它就意味著,
萬物生長的時節來了,
生命開始萌生、拔節和抽條,
天地之間也清朗明凈了起來……
古代的農學家崔寔寫過一本《四民月令》,
專門用來記錄例行的農事活動啥的,
這在當時是妥妥的網紅暢銷書籍!
那時候的地主家裡,可以說人手一本,
是宅家經營必備的家歷!
這書裡面就曾經記載著:
"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
這說明一直到東漢時期,
"清明"還只是一個養蠶的節氣。
後來到了唐代,
"清明"就正式升級了!
不再只是一個單純的節氣,
而是成為了"祭祖掃墓"的節日。
在"清明節"這一天,
身在遠方的人們背起行囊,
翻山越嶺的回到故鄉,
與逝去的親人再一次相聚……
那時候,很多唐代的官員,
也要隨大流回鄉去掃墓,
這來來回迴路上一折騰,
時間就給耽誤了……
經常導致延誤職守。
於是,唐朝乾脆就給"清明節"設了假期,
所以就有了"寒食、清明,四日為假"。
但古時候的假期和現在可不一樣,
如今假期就都是因為清明節,
古時候,放假還因為"寒食節"。
但歷史上的"寒食節"意義重大。
關於"寒食節"的歷史傳說很多,
子推說、改火說、山戎說……
大家可以依據自己的喜好去選擇~
古時候在寒食節的這一天,
天下要禁火……
沒火當然是吃冷食,所以才叫寒食。
其實最早"禁火"這個事情,
對於人類來說,挺不容易的!
要知道人類祖先學會用火,
是征服自然的一個重要標記。
"禁火"從某種程度來說,
也是一種克制和自律的象徵。
因為全民在"寒食節"都得禁火,
唐代的皇帝就藉此搞了一個"殊榮",
在"寒食節"這天給自己欣賞的官員,
御賜蠟燭!!!
並且允許他們這天可以點蠟燭!
獲得這種榮耀的官員都感動哭了~
後來隨著飲食文化的蓬勃發展,
吃貨們不用火只吃寒食,
感覺胃裡也不是那麼回事啊……
加上清明節和寒食節就相隔一兩天,
習俗活動其實也是差不太多,
慢慢的,"寒食節"就逐漸併入"清明節"了。
兩個節日相併之後,
美食的很多習俗也得到了傳承,
雖然不再要求只能吃寒食,
但是清明節里要吃的"清明果",
很多靈感其實都是來源於寒食~
比如:
美味的青團要具備:口感糯、餡料足、味道香。
最傳統的青團一般是豆沙餡的,伴著艾草的清香,還有豆沙的綿甜,甜黨們誰能拒絕這樣的誘惑?
不過現如今的青團,也開發出了花樣百出的口味,有蛋黃餡、豬肉餡等等……
江浙的一些地區將青團也叫做清明果,不過和青團圓滾滾的造型不同,這些清明果有餃子狀的、糰子狀的、圓餅狀的……
比較常見的是餃子狀的,因此也叫清明餃,餡料十分豐富,有韭菜、雞蛋、豆腐乾、芥菜、肉丁、鹹菜、筍尖等……
艾粿也叫艾草粿、艾粄等等,有些地方做艾草粿,會用香艾或者黃花白艾。
艾粑是廣西和四川等地的傳統小吃。就在清明節的前後,大家採集好了艾草就開始製作艾粑,包上芝麻或者花生,墊上芭蕉葉,蒸熟就香氣四溢。
珍惜身邊每一個習以為常的幸福吧……
當我們能過上這個珍貴的春天,
還有下一個春天和下下一個春天……
緬懷……
為每一個在災難中罹難的同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JaNW3EBrZ4kL1VioYk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