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視行業,有個詞叫做「改編」,
常見於將某部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劇,
因為原著中可能存在些少兒不宜的內容,
因此編劇會在劇情設定上做些變化。
這種做法其實很普遍,
觀眾們也往往都能接受,
但是這些年有不少編劇開始放飛自我,
以至於出現了原著和影視作品除了名字一樣,
其他內容完全不同的情況,
坊間稱之為「魔改」。
基本上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部,
堪稱「毀原著」的魔改作品,
不管是近些年的「鬥氣化馬」,
還是早期的各種金庸劇。
可是實際上,
魔改這種事絕不僅限於影視行業,
美食界才是其主戰場。
比如正宗西安肉夾饃,
往往就是用陳年老湯汁不停火燉出來的大肉,
再切碎了加湯汁,吃起來有肥有瘦,
但不會像在其他地方那樣,
加各種雞柳、青椒、黃瓜啥的。
又比如在重慶人心目,
只有全辣的鍋底,豐富的油碟,
才算得上真正的「重慶火鍋」,
外地那種沒蘸醬、沒香油蒜泥,
甚至用清湯涮毛肚的「重慶火鍋」都是異端。
類似的例子其實很多,
但這些畢竟是屬於中國本土的「改編」,
即使口味上稍有不同,
但大多也能在國人的心理承受範圍內,
算不上魔改。
而真正對中華美食進行魔改的,
其實是外國人,
或者說經過他們雙手料理出的中餐,
已經完全不是中國人認識的中餐了。
曾經有中國人請外國朋友吃飯,
為了讓他們感受中華美食的魅力,
特意帶他們去最正宗的中餐館,
點了夫妻肺片、蒜泥白肉、回鍋肉等名菜,
一般中國人見了早就大流口水。
但那幾位外國朋友卻只是小吃了幾口,
然後臉上始終帶著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
嘴裡不停說著感謝,
手上卻再也沒有動過筷子,
直到那個中國人又點了左宗棠雞……
《中餐廳》中也有類似的情況,
王俊凱和白舉綱做的川菜,
在他們看來一點都不辣,
但外國人依舊受不了,
甚至有一個小孩直接被辣哭了,
最終餐廳不斷面臨被退菜。
地域和生活習慣上的差異,
註定了外國人不能像中國人那樣愛正宗中餐,
因此最終產生了很多偽中餐。
左宗棠雞不是左宗棠發明的,
也不是所謂的湘菜,
它其實是個左宗棠的粉絲彭長貴發明的,
雞肉帶皮,以醬油入味,
比較重的酸甜口感,整體還算不錯的。
乍一看,炸蟹角有點像炸過的餛飩,
但當你期待裡面是鮮肉餡還是蝦仁餡的時候,
現實則無情地給你一記耳光:
裡面居然全部是奶油乾酪!
一般人真不能承認這是中餐。
其實在中國,
也有些地方用西蘭花炒牛肉,
但不同的地方在於,中國人是真的「炒」,
而美國人只是把肉弄熟了澆點湯汁,
還有西蘭花也是生的,這怎麼看都像西餐呀。
中國有道菜叫芙蓉蛋,
而在國外也有道中餐叫芙蓉蛋,
但兩者幾乎完全不同,
中國芙蓉蛋是用雞蛋液與叉燒肉、筍絲、
香菇、調味料等拌勻煎制而成,
各種副料裹藏於蛋塊之中,總讓人回味無窮。
但芙蓉蛋只是簡單的雞蛋和蔬菜混合。
幾乎和左宗棠雞一樣有名的「洋中餐」,
曾經讓紐約人為之瘋狂,
甚至還有「愛她,就帶他去吃炒雜碎」的說法,
但對於中國人來說,李鴻章熟悉,
李鴻章雜碎這道菜,真的沒吃過。
中餐對日本人影響很大,
但日本人也不能完全承受正宗中餐的口味,
於是類似麻婆豆腐、干燒蝦仁等名菜,
在日本都風味大變。
這道番茄蝦就是干燒蝦仁的日化版,
日本人用番茄醬代替了豆瓣醬,
做成了甜辣口。
雖然美食的滋味會變,
但當中所含的情感卻是相同的,
不論你身處何方,
菲李都希望你能好好享受美食,
快樂地擁抱生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