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與美食的完美結合,炒菜就是屬於中國的神秘力量(菲李漫畫)

2019-10-10     菲李

我們都知道,

中國人擁有著世界上最豐富的烹飪技巧,

但要說對中國人影響最深的烹飪方式,

炒必須有提名。

雖然比起蒸、烤、煮等方式,

炒菜直到宋代才逐漸出現,

但卻迅速成為中國人最愛的烹飪方式之一,

並且影響到了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就飲食來說,炒菜的出現,

讓中國人從早期的分餐制變成了合餐制,

這是因為炒菜必須趁熱吃才能更有味道,

比起一道道上,

一起吃同一道炒菜顯然會更方便。

而據說也是因為炒菜的出現,

中國人在吃飯的時候,

慢慢養成了一句口頭禪:

在促進了合餐制發展的同時,

炒菜也讓「家」與「團圓」的概念,

變得更加深入人心,此後在中國人心中,

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團圓飯變得更加重要。


到了後來,

中國人連在工作上都能用到「炒」,

比如說「炒魷魚」,

可見炒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有多麼常見和重要。

甚至外國人都知道炒對中國人的意義,

在國外,不少外國人對中國的印象,

不是「絲綢」、「瓷器」或「茶葉」,

而是「炒鍋」。

很多海外中餐館把自己叫做「China Wok」,

也就是中國炒鍋,在外國人眼中,

炒鍋仿佛是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

能做出各種風味誘人的美食,

同時它還有一個了不起的特點:

很多外國人在接觸中餐之後,

都會忍不住發出這樣的感慨:

這裡面其實涉及很多因素,

比如說裝盤、切菜速度等等,

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就是中國廚師熟練掌握了炒這門技術,

比起其他的烹飪方式,

炒菜的速度往往要快上不少。

相傳在古代的時候,

因為社會經濟的發展,

不少古人喜歡下館子,

但如果一家餐館的上菜速度比較慢,

就可能讓顧客失去耐心,

因此廚師必須想辦法加快上菜速度。

而炒菜在此時就展現它的優勢了,

並且炒菜不僅速度快,

還能夠掩蓋食材味道不夠好的缺陷,

我們平時也會發現,

一種不怎麼好吃的食物,

炒過之後味道基本不會太差。

可以說,

炒菜不僅推動了中國古代餐飲業的發展,

也拯救了不少古代貧苦人家的飯桌,

即使食材較差,但只要有一點點油,

就能炒出美味的佳肴。

比如說內臟、野菜等食物,

有些味道腥臭,有些味道苦澀,

普通的烹飪手法製作後往往難以下咽,

但炒過之後卻非常美味,

這也是為啥很多外國人,

至今無法降服下水的原因之一。

那麼問題來了,

這種了不起的烹飪方式,

為什麼中國人能創造,

古代歐洲人就不行呢?

學會炒菜技術其實不算難,

但要有支撐炒菜的工具就不容易了,

沒有錯,那就是炒鍋!

要知道即使是中國人,

也要等到宋代才有辦法製作出合格的鐵鍋。

相比之下,

那時候歐洲人的煉鐵技術可就有點糟糕了,

好不容易煉點鐵都打造武器和農具了,

沒有幾口鐵鍋,自然烹飪方式就無法進化。

直到今天,

大部分歐洲人吃東西還停留在煎一煎、

烤一烤、拌一拌的程度。

同時要想掌握炒菜,

更關鍵的是要會掌控火候,

炒的技法多樣,分為生炒、熟炒、

滑炒、清炒、干炒、抓炒、軟炒等,

不同的炒法需要不同的油溫、時間、火候。

就拿廣東有名的干炒牛河來說,

一定要講究火候,火力的大小、

油溫的高低、加熱的時間,

以及投料、煸炒、翻鍋、起鍋缺一不可,

這樣才能有鑊氣。

這是一種長年經驗累積後的技巧,

也是中國人在數百年的摸索中掌握的力量,

從某種程度上說,

炒菜就是一種東方的神秘力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nJAvW0BMH2_cNUgvhs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