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贏與膽囊炎的「持久戰」,老中醫靠的是這張驗方

2020-01-10     悅讀中醫

小 編 導 讀

膽囊炎是當今社會的高發疾病,尤其在工作忙碌、不規律飲食的人群中,膽囊炎的發病有愈發年輕的趨勢。當膽囊炎反反覆復進入了慢性期,不僅飲食受限、生活不便,時不時發作的疼痛更是一種長期折磨。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學習下老中醫裴海泉先生的經驗方,看看老先生是如何應對慢性膽囊炎的。



慢性膽囊炎是臨床上膽囊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本病多為急性膽囊炎的後遺症。

肝與膽相表里。膽為中清之腑,主傳化,主疏泄,以通降下行為順,鬱結滯塞為逆為病。少陽最易化火,膽為濕熱之源,若膽腑失於通降,必然導致中焦濕熱蘊結,引起一系列膽病的發生。因此,治療膽病必須採取通利之法。古人稱「膽病無補法,以通為補」。

臨床發微

本病屬中醫「脅痛」「膽脹」範疇。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過食膏粱厚味、辛辣酒熱之品,致使膽囊炎發病率增高。余長期在臨床一線,治療此類病例甚多,故有較深刻的體會。治療膽病應從氣血入手,使用疏泄通降之法,雖然臨床有時分型較多,但大多數屬於肝鬱氣滯,氣鬱化火,濕熱蘊結膽腑,犯及胃腑。正如《內經》所云:「邪在膽,逆於胃。」所以治療當以「通利」為原則

自擬疏肝利膽湯,其中柴胡、白芍、枳殼、川楝子理氣以暢通郁滯,金錢草、茵陳、鬱金清利鬱結之濕熱;大黃蕩滌下行,導濕熱從大便而下;雞內金消積健胃,增強消化功能;延胡索、川楝子、木香行氣止痛,甘草調和諸藥。諸藥配伍合理,故有良效。

自擬方:疏肝利膽湯

柴胡12g,白芍12g,金錢草30g,枳殼10g,茵陳20g,鬱金10g,大黃6g,半夏10g,延胡索15g,川楝子6g,雞內金12g,木香6g,甘草5g。水煎服。

一般服5劑有明顯療效。如有變證,可在此方基礎上加減。

典型病例

樊某,女,42歲,農民,患者於2006年4月8日初診。

自訴於2年前曾患急性膽囊炎,住某醫院治療半個月,病情明顯好轉,帶藥回家服用後基本治癒。自半個月前自覺右脅下有疼痛感,用手壓之疼痛明顯,有時向右背部放射;口苦咽干,胃脘脹滿,不思飲食,心煩,易發脾氣,到本村衛生所打針、輸液1周,療效不佳,來我院門診求治。

症狀如上所述,望其舌質紅、苔膩、脈沉弦數。診為慢性膽囊炎。處以自擬疏肝利膽湯5劑,服後病情明顯好轉,右脅下已基本不痛,食慾好轉,再服10劑。至今已2年余,未再發作。

有效好用的經驗方,來源於裴海泉老師數十年的臨床嘗試,以及準確的辨證和靈活的遣方思路。本書是裴海泉老師五十年臨床實戰經驗的總結,從中我們可以學習到許多寶貴的經驗之談——

《醫門精思 : 裴海泉中醫實戰傳真》


本書整理了作者近五十年的臨床實踐經驗,每種病均有簡述、對病因病機的認識、臨床基本方等內容,所用方藥都是自己根據實際情況,對經典方劑靈活加減,辨證組方而成。雜病治驗部分附有典型病例及臨床發微,以方便讀者體會辨證、用藥之思路。特別是對一些疑難雜病,有自己一定的獨特見解及經驗。其文章短小精悍,療效真實可靠,理論與實踐結合。本書內容豐富,結構清晰,不論對於臨床中醫師,還是中醫院校師生及中醫愛好者,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醫門精思:裴海泉中醫實戰傳真》(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裴海泉編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vPpnG8BUQOea5OwXz4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