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薩根在《暗淡藍點》中替大多數地球人提出疑問:「別的世界……是不是值得到它們那裡去?針對人類目前面臨的迫切問題,我們是否應該首先解決這些問題?或者這些問題正是該去的一個理由?」
卡爾·薩根關注宇宙探索,CFO關注數字化轉型,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忽略任務的難度差異,針對數字化轉型的必要性,企業也會提出上述問題。
撰文:財能007
編輯:和斌斌
封面製圖:李歡歡
內文圖片: Pexels
來源:財大咖(ID:caidaka2019)
轉載請後台留言聯繫財大咖授權
恰逢財能領學坊公開課第一次公益直播(詳見文末海報),《數字時代財務生存指南》這一主題引爆了千人線上共學。大家發現,在領學咖友周崇沂作為案例描述的4個場景中,有3個問題並非獨屬於數字時代,為什麼數字時代的財務生存困境會與這些「老難題」休戚相關?在財大咖交流群的財能下午茶時間,財大咖們指出,並非數字時代造成了財務的困境,相反,數字化轉型恰似一把鑰匙,解開了諸多戰略與運營難題。
謀定而後動,超配CFO帶來「事半功倍」
周崇沂是全國會計領軍人才、財能書院會員,也是某世界500強企業財務共享中心的負責人。她指出,數字時代的重要標誌是敏捷適應市場、服務客戶、變革組織和內外部協同。企業只有數字化轉型才能生存發展,而數字化轉型也確實給了企業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機會。「數字化轉型並不是單純地上系統,以及簡單地對現有流程進行梳理。在轉型中,企業的組織結構和企業文化會發生重大變化,此時財務不能成為變革的阻力,而是要起到協同、影響和引領的作用,這就要求財務團隊具備相應的能力,以適應新時代的市場環境。所以,數字時代其實給了財務團隊前所未有的機會,如果我們抓住機會,就有可能突破困境。」
薩姆森中國CFO、財能書院創始會員譚向陽提醒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戰略推進要與企業現狀相結合。「到底為什麼要轉?轉什麼?誰來領頭?從哪入手?什麼時間做?路徑是什麼?代價多大?是否受控?投入產出?這些都是著手轉型之前需要思考的問題。」
譚向陽強調財務在這場變革中的機遇與優勢,並表示,財報是權責發生制口徑,業務是收付實現制口徑。關心財務報表的除了財務,都是利益相關者,其他人不會關心。「只是財務能有挖掘數字背後故事的能力和條件,別浪費了。什麼時候業務已經遠遠把財務的反映速度甩在後面,就是turnaround(徹底轉變),而不是transformation(轉型)的問題了。財務要想和業務溝通,必須從財務思維跳出來才行,轉到其他人的頻道,才能實現『同頻共振』。」
他同時指出,做出轉型決策之前,必須理解ADKAR(Awareness 認知,Desire 渴望,Knowledge 知識,Ability 能力,Reinforcement 鞏固),如果企業不具備前提,轉型時機不成熟,轉型就不會成功。
朴新教育集團審計總監、財能財能書院會員姚燕也提醒說,數據要想發揮作用,需要把最基礎的數據需求分析清楚,建立好數據指標池,規範數據指標的核算口徑和計算方式,明確數據源和數據質量控制規範。「數據不准,難以發揮數據資產的作用。」
海正藥業審計部總經理魏玲麗則表示,在數字時代,不能有效利用數據快速反映業務,財務的地位和作用將大大降低。但是,真正建立數據模型,需要大量的基礎性工作以及提升全員認知。「ABC作業成本法能帶領管理由粗入細,但如果業務部門數據錄入者不以為然,一切都歸零。」
客如雲科技財務總監、財能書院創始會員朱江提示「超配CFO」在轉型過程中的重要性:「公司在發展的初期,就需要打好底層的架構,這個環節財務最好能早一點介入。很多初創企業早期對於財務的重視度不高,這裡容易埋下隱患。所以一個超配CFO往往就很有必要。」
財務賦能價值創造,不僅是降本增效
然而,當CFO自發承擔起引領和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任時,卻不得不面對老闆的質疑:「花大價錢上了這套系統,就能降本增效嗎?」
周崇沂解釋說,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財務的核心作用是賦能企業創造價值,這不僅僅體現在財務直接降本增效,還體現在以流程再造為基礎打通部門之間的壁壘,實現數據同源、同源數據的多口徑展示,服務業務經營和決策支持,給其他部門賦能。同時,流程標準化和數據同源,也會促使數字化系統對人員的替代,相應節約人工成本。這些都是財務賦能的價值創造。
她表示,當前財務面臨的挑戰核心就是變化——社會變化、市場環境變化、企業也在變化,財務團隊只有增強自己的能力才能應對變化,抓住機會、利用機會,在企業轉型過程中實現自身團隊轉型,突破當前面臨的困境。財務要有能力,才能有作為;有作為,才能有地位(職位)。
北京中實傑肯道夫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財務總監陳梅蘭認為,財務的困境和企業的困境是緊密相連的,企業文化的變革不僅僅是財務人員的變革,更多的、更主要的是老闆的思維變革,是企業經營、業務人員的思維變革。因此,CFO有責任讓他們更多地了解財務的作用和職能。
存在相關性的數據才是「數據資產」
企業規模大小不一,部分企業存在數據積累不夠的問題,轉型豈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周崇沂說,數據量大小既和企業數據積累有關,也和數據口徑選擇有關。很多企業現在的問題不是不夠多,是存在大量「數據孤島」,數據之間口徑不同,沒有很好地銜接,所以也沒有辦法很好地利用好這些數據。
譚向陽則指出,大多企業靠的是經驗(數據),只是這些數據不在財報中(甚至並非「加密」在財報),也不在ERP中,而是散落在企業的各個地方,有台帳的企業會整理一下,沒有的就丟了,決策依據只能「憑感覺」。
譚向陽建議有條件(可以負擔成本,並且足夠成熟)的企業可以建數據中台,集合絕大部分決策(MIS)需要的數據,從「數據湖」到「數據倉庫」再到「數據中台」,最終形成較為科學的決策數據依據。
所謂「中台」,自然是與前後台相對應。
永睦科技創始人、財能書院創始會員楊艷梅介紹說,企業大多有「用戶前台」和「管理後台」。其中,用戶前台面向用戶,直接產生交互,頁面注重交互體驗,與服務端產生數據交換,引導用戶完成業務流程;管理後台面向運營人員的配置管理系統,為前台提供了一些簡單的配置。傳統模式下,項目疊代周期基本以月度、季度為單位,需求一旦變動,要麼「996」,要麼交付推遲。而且項目之間相對獨立,許多項目都在重複發明相同的「輪子」,讓項目越來越臃腫的同時,也讓開發效率越來越低。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產品項目不能夠快速疊代、低成本試錯,企業就會處於競爭劣勢。「中台」概念正是為了解決以上問題而生。數據中台既起到連接資源作用,又發揮著優化資源、節省資源的作用。
周崇沂表示,由於數字時代市場的持續變化,數據分析產出的指標也隨之變化,市場需要敏捷的指標分析。中台的數據不能僅僅是財務數據,還有業務數據和其他數據。搭建數據中台會涉及數據從哪裡來、怎麼存儲、怎麼分析、怎麼使用等問題。如果數據來源於不同的系統、不同部門,數據之間的口徑和對照關係管理就非常重要。要讓數據有效,在數據初始收集時,需要對數據口徑有合理選擇,使其能夠滿足公司後續管理和分析的需要。只有存在相關性的數據才有分析價值,才能稱之為數據資產,所以這還涉及到數據治理的問題。在數據使用環節,不同需求方的數據指標是不同的,需要建立立體指標體系管理指標。「數據積累是需要依靠一定工具幫助的,而數字化系統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很難想像一個手工記帳的公司能夠實現數字化轉型。企業在信息化建設的初期就應該對信息化架構有一個整體設計,同步考慮數字化系統產出數據的口徑和維度。在這個過程中,財務的早期介入是非常重要的。」
朱江強調,搭建數據中台需要考慮各方利益的協調。如果前期財務參與度不高,業務端、銷售端的數據有其自身的模糊性,從而與財務端的口徑存在差異,後期再改就很費勁。
姚燕認為,中台這個概念對於中小企業來說是個很「大」的詞,搭建過程容易出現各種中途夭折的可能性。對於中小企業,「小步快跑」更合適。先從弄清楚業務和財務各個口的數據需求分析做起,把適合自己企業的業務BI系統搭建起來,再說數據字典、數據倉庫、數據中台。
她還指出,企業不論做哪個層級的數據系統搭建,管理層都要具備數據戰略意識,重視對數據資產的投入,形成數據文化,讓每個員工都習慣使用業務系統,確保系統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同時,企業內部各個部門需要並肩作戰,共同勾勒數據體系藍圖,才能讓數據體系搭建走到最後。
財務不是數據的創造者,而是加工者
在周崇沂的公開課直播後,有聽眾提出關於數據收集的困惑:公司業務發展快、變化快、組織調整快,今年要上數據,但可能去年並沒有業務,分析的時候缺乏可比性,怎麼辦?哪怕財務想到可以和行業數據比,可是行業數據只是某些部分業務一樣。如何有效地獲得行業的相似數據?沒有行業可對比的情況下又要怎麼分析業務?
針對這樣的普遍困惑,周崇沂表示,公司業務發展快、變化快、組織調整快,恰恰是數字時代對企業提出的挑戰。財務數據跟不上這些變化,正好說明財務急需轉型變革!「在數字時代,特別是網際網路相關行業中,年度數據的比較已經是一個事後比較了,現在的數據分析要做到業務的及時反應,甚至通過數據積累建模進行預測。所謂『數據同源』,財務並不是數據的創造者,而是加工者。創造者是業務發起方。但是財務的加工也需要工具支持,這就是數字化系統。」
西安瑞東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財務總監鄧文奇也表示,財務數據呈現出來的一般是事後結果,企業數字化恰恰解決了實時性的問題。「企業為什麼要實現數字化,主要是客戶的需求需要企業內部協同,協同就會有溝通成本,數字化系統可以用統一標準、標準流程解決溝通問題,迅速響應客戶需求,滿足客戶要求。數字化也可以多維度描述客戶需求,挖掘客戶已有和未知的痛點,面向未來,結合行業發展趨勢,給出具有前瞻力的客戶需求評估,公司內部可以給出各種解決問題方案,方案設計模塊化以後,財務部可以評估成本費用對比、敏感性分析,實實在在解決客戶面臨的問題。企業數字化關鍵確定目標、統一標準、規範流程,使得數據轉變為資產,人人可用,人人皆用,共同解決客戶問題,實現企業價值創造。」
鄧文奇還指出,在企業數字化建設中,前端要求簡化、可用、好用,財務需要賦能於前端門店和個人,給予前端建設性指導。因此,要將數據處理與分析、建模放到中台,企業人力、市場、供應鏈用統一中台數據服務前端,後台「雲化」,減少投資。
數字化轉型中的一體兩面:財務與技術如何分工合作?
也有人提出質疑:數字化轉型中,財務和IT是否成了一回事?CIO和CFO會不會合為一體?難道財務想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
這自然是不現實的。
周崇沂指出,財務和IT確實不是一個團隊,也不能互相替代,但是財務和IT是需要協同的。很難設想一個企業,沒有業務部門的支持,技術團隊能夠獨立實現數字化轉型。財務可以不懂技術細節,但應該提出清晰的需求,還要能夠細化到流程,這樣技術才能夠落地。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財務應該理解技術實現需要的前提條件和基本過程,這樣才能和技術進行溝通,也才能保證系統最終實現的功能是自己需要的功能。
鄧文奇則表示,財務和IT是一體兩面,財務可以規劃方向、流程;IT藉助技術實現財務的方向和流程。關鍵在於財務戰略能夠配合企業的戰略進行落地實施。
正是在卡爾·薩根的建議下,執行「阿波羅」計劃的太空人們讓攝像機回眸,拍下了那張藍色星球懸浮於黑暗宇宙中的經典照片;也正是他力排眾議,讓「旅行者號」在太陽系邊緣轉身,拍下了太陽系的「全家福」,留下「暗淡藍點」的魅影。當時的建議者和執行者都未曾預料到,這兩張照片對於人類探索宇宙的意義如此重大,切實地推進了地球人的科普和科研步伐。同樣,當財務管理者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時,我們甚至不能完全預測未來的市場方向,想要解決的也許只是目前的困境,但時代在不斷前行,未來會告訴我們,這就是正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