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雄勝:當語音與微表情都能計量,會計如何助力新經濟時代?

2019-10-24     財小小2018

9月28日,楊雄勝教授在2019財能百人會(長三角)峰會上做了主題為「業財融合與價值創造」的破題演講。楊雄勝教授認為,信息化的時代下,價值創造的概念需要更加具體化,而業財融合的實現,需要財會人過四關:技術關、工藝關、用材關、流程關。

嘉賓:楊雄勝,南京大學教授、財政部「會計名家」、財能書院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嘉賓:楊雄勝

編輯:和斌斌

來源:財大咖(ID:caidaka2019)

轉載請後台留言聯繫財大咖授權

作為長三角的大學教授,站在財能百人會長三角峰會的講台上破題,我感到非常激動,也感到非常沉重,壓力很大。以前社會上有種說法,什麼都不會只能做會計。我是1978年上的大學,非常遺憾考得不好,當時只能學會計。沒想到中國後來實行市場經濟體制,會計已經不是三、四十年之前的會計,變成了一個香噴噴的行業。進入會計行業以來,我首先在學術界認識了很多前輩,在中國總會計師協會平台上又接觸到很多中國頂級的總會計師和CFO,在他們身上感受到中國老一代和新生代財會人的風采和精神,他們對我產生了極大的鼓舞作用。當然,其間也結識了一大批年齡接近的優秀會計學者,例今天在場的張新民校長。近年來又認識了一批可畏的青年才俊例如財能科技成艷華,更是深有感觸:財會行業的年輕人和少壯派,既有激情,又有能力,還有夢想,更有很強的執行力,從而喚起了我久違的財會熱情。我覺得自己尚未年邁體衰,要儘量為年輕一代的成長和發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句話:時間是上帝給人類的一種錯覺。這句話的意思大概是,時間其實是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承載我們人類永恆的,只有現在。所以我今天就講財會賦能背景的現在。今天的新社會經濟與技術環境下,我們究竟該怎麼理解「業財融合」和「價值創造」這樣一個決定行業發展大方向的主題?

業財融合,不能脫離「信息化」時代背景

學術界和企業界現在都在談「業財融合」。「業財融合」到底是什麼?儘管我們理論上可以有這樣的看法和那樣的說法,但根據我們經歷的調研、訪談和案例總結,在計算機網絡化的背景下,「業財融合」作為一個財務術語,我認為,既然是要達到為財會行業賦能的目的,那麼,「業財融合」這不能只是一個概念,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指向和具體內涵。

只要回顧一下大家熟悉的財會專業理論,再看看企業實踐中的具體行動,就不難發現,現在講「業財融合」的概念,離不開「信息化」這樣一個大前提。抽離了這個特殊的時代背景,單純談「業財融合」概念,顯得非常抽象和空洞。我們上學的時候,會計課老師就告訴我們,會計和財務要走與技術相結合的道路,即經濟要跟技術結合,財會人員必須經常到企業現場去熟悉生產、弄懂技術,這樣才能算清帳。如此說來,「業財融合」的概念,很早以前就有了。事實上一百多年前,在美國的卡耐基鋼鐵公司,安徳魯·卡耐基借鑑並創新了鐵路公司會計制度,在「綜合用費」的控制和「會計憑證制度」上,其實踐、觀念和理論都比我們現在所理解和看到的所謂業財融合,做得更好。顯然,我們現在講「業財融合」,跟我們以上傳統說法和做法,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它是面對新時代信息化的嶄新背景,對財會工作新場景的一種全新概括。

要想實現這種意義上的「業財融合」,我們的財務會計人員,必須要有過硬的「闖四關」本領,從而也明確了「業財融合」對財會人員賦能的新要求與具體內容。這四關是:第一關,「技術關」。會計要清楚你所在企業生產的產品所用的技術是什麼,即相關的物理、化學、生物以及數學原理是什麼?第二關,「工藝關」。要明白這些技術用什麼樣的方法、手段和平台實現的。第三關,「用材關」。企業產品與服務用什麼材料來實現現有的工藝技術,滿足客戶的各種需要?第四關,「流程關」,包括生產與服務的技術、工藝、組織、管理等各種流程。

真正過好這四關,對財會行業從業者來講,有非常具體的內容和比較高的工作要求,我們要算清楚並正確核算好企業在這四個關上的投資回報、市場前景、潛在風險,以及收益能力。如果我們真正動態地把這些帳都算清楚了,「業財融合」對於財會行業就是一個實實在在、有具體內容的概念。如果我們擁有了這樣的能力,我們在未來的經濟增長和企業發展過程當中,就找到了我們這個專業發揮作用的具體路徑,也站准了我們的自己的角色,這才叫「業財融合」。顯然,算好這四本帳,離開了信息化以及信息新計量與計算分析展示技術的支持並有效運用,將是天方夜譚。根據這樣的思維來理解,「業財融合」就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或標籤,而是需要我們的同行付出大量的努力,做出實在業績,不能停留在傳統的記帳算帳報帳的狀態。

新時代的業財融合,財務人該如何解讀「價值創造」?

在這樣的「業財融合」背景下,要求我們財會行業對「價值創造」的概念有個新的認識。(註:360百科中對「價值創造」的解釋是:價值創造是指企業生產、供應滿足目標客戶需要的產品或服務的一系列業務活動及其成本結構。)

到現在為止,我們會計人員無法回答:公司的價值到底怎麼算?儘管我們從西方引進了很多模型,煞有其事地對一個個企業進行定價。但大家知道,所謂的定價,其科學性和可驗證性,只能天知道!甚至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會計行業有些時候跟「算命的」差不多。在計算機網絡化的背景下,信息手段的改進,信息革命的到來,為我們會計行業,在「業財融合」的嶄新工作背景之下,真正實現財會職能價值創造的目標和能力提供了方便。

具體來講,我們現在不能再籠統地說創造價值,這是一個非常不清楚的概念。我們創造的是股東價值,還是顧客價值、員工價值、供應商價值,還是社會責任,或者環境價值?在價值取向上,同行之間有不一樣的看法,每個企業可能有不同的框架結構。基於不一樣的看法,我們衡量價值的指標體系和我們的計量模式,有時並不一樣。所以我們必須要毅然決然地跳出傳統籠統的、抽象的、大家都認為清楚的,但在實踐當中很難形成非常清晰的奮鬥目標的這種「價值管理」困境。脫困之道首先要賦予價值創造概念以新的涵義。

價值創造,到底創造什麼?在今天的大環境下,比如創造客戶價值,比籠統的「創造價值」概念似乎更確切。因為在現今經濟的條件下,市場是第一位的。對一個企業來講,如何實現公司的可持續發展?如果把創造價值、創造客戶、創造知識,這三個概念合在一起,那麼會計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就承擔著很大的責任,我們怎麼把這些概念融合在一起並計量出來,繼而應用到我們的具體的經濟活動當中去,就需要財會行業拿出能有效解決問題的行動方案,而這為財會職業賦能注入了新動力。

500多年的現代會計發展,儘管對社會經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面對工業化轉向信息化的社會環境,真正的價值計量到現在仍未得到很好的解決。西方也承認,會計已經陷入困境,要振興,要再造,要重新創造會計行業的輝煌。那麼,財能書院想要為同行在未來的職業生涯發展過程中提供有效的指導,首先要在解決這樣一個難點問題上有所作為。

信息化已經把我們帶到了全新而充滿挑戰的神奇地段。比如說,我們以前普遍滿足於貨幣計量,結果公司的價值驅動因素中,一些重要因素因不能以貨幣計量,而使會計對價值創造的貢獻能力日趨式微。但現在,貨幣計量之外一些計量手段,比如微表情分析、語音識別,過去一些貨幣無力計量而對價值創造影響重大的因素,現在都能藉助人工智慧的技術計量,為會計拓展計量能力提供了很好的技術手段。這給我們的會計行業賦能最大的啟發是什麼?它們能回答我們經濟管理中一直非常難以解決的一個難點,那就是人的動機:做一件事情之前和過程中的心理活動是什麼?這很重要。當我們把內在的和外在的因素結合起來實現了統一綜合計量,會計就有可能把經濟活動的價值計量推向新的高度,我們財會行業就能為企業乃至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更充分的信息服務。

我們在以上方面做出腳踏實地努力,價值創造對於財會職業就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口號,而是一場實實在在的革命和行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ugB_W0BMH2_cNUgi4t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