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邊境之爭:漁民為捕魚大打出手,每年150萬人越境釣魚

2020-01-18     行走在陌路

1732年,俄國艦隊在阿拉斯加沿岸發現大量鮭魚和海獺,遂宣布殖民並將鮭魚大量出口歐洲,引領歐洲人的鮭魚飲食習慣(三文魚、鱒魚、鮭魚的統稱)。時至今日,歐美人仍將水溫偏冷的太平洋冷水鮭魚視為上等美食,普通人還真吃不起。

然而,俄羅斯為避免英國覬覦選擇將阿拉斯加賣給美國,而英國殖民的加拿大也宣布將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劃入版圖。巧合的是,英俄兩國早期簽訂的《聖彼得堡條約》將邊界線設在魯珀特山區,以至於實際測量時錯誤百出、終無定論。

原本是俄羅斯與英國的領土爭議,順理成章的由美國與加拿大來繼承,雙方在戰時封鎖爭議地區,交好後又刻意模糊爭議、宣布不設邊境,導致邊界線至今仍無準確區劃。多年後兩國為解決爭議,正式會談都經歷了三代人還沒解決。

在過去200多年中,美國與加拿大雙雙位列鮭魚捕撈與消費大國,民眾對鮭魚情有獨鍾到設立「鮭魚狂歡節」,僅這一天被吃掉的鮭魚就有數千噸。

美加兩國雖然也有過戰爭,但多年來的友好關係也是有目共睹的。可為了鮭魚,連邊界都不設的美國與加拿大都差點翻臉,好在衝突主要集中於民間。之所以差點鬧掰,主要是為了兩國邊境迪克森海峽的鮭魚,這片極其適合鮭魚洄遊的海域導致雙方劍拔弩張無數次。

迪克森海峽位於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與美國阿拉斯加州之間,西通北太平洋、東接赫卡特海峽,毗鄰加拿大夏洛特王后群島,寬約80公里。不僅是加拿大魯珀特王子港的主要出海通道,也是各類太平洋冷水鮭魚的大產區。

鮭魚屬於深海魚類,也是地球上十分古老的、擁有上億年進化史的海洋物種。雖說種類達66種之多,但所有冷水鮭魚都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必須洄遊到淡水中才會產卵並孵化,來年則依靠味覺識別,重回原水域和出生地繼續產卵。

分布在美加兩國北太平洋海岸的鮭魚,幾乎全部從迪克森海峽沿岸洄遊到加拿大境內的淡水河流,其中價值最高的紅、粉兩種鮭魚,在其他國家屬於經濟價值很高的珍惜游釣魚類,但在美加兩國卻是大批量捕撈的常見物種。

因此,迪克森海峽在加拿大人眼裡相當重要,最初規劃的出海港設在迪克森海峽,因鮭魚產業貢獻大量GDP而最終改設在魯珀特,其中的利潤之高不言而喻,也難怪加拿大不惜更改港口位置,也要保護鮭魚洄遊線路不受影響。

萬萬沒想到的是,不僅美國漁民經常來搶漁,就連日本漁船也跑來爭議海域偷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美日兩國大型漁船的拖網大肆捕撈鮭魚,導致加拿大漁民收入急劇降低,重新制定海域邊界從此提上議程,這才有了後來的AB線。

由美加英三國的六名法學家組成國際仲裁庭,於1903年簽訂《阿拉斯加邊界條約》,但美國並不承認條約中的迪克森海峽北部邊界線,主張以陸地邊界的等距線劃分海洋邊界,因此自設邊界在海峽南部,雙方爭議面積達2800平方公里。

出現令人啼笑皆非的AB兩條邊界線後,互不承認的兩國漁民為了不讓對方捕撈到更多鮭魚,雙方都在投入人力物力瘋狂捕撈,加拿大沿岸一年內出現100多家鮭魚罐頭廠,而美國西雅圖也增加了幾十家工廠日夜不停的加工鮭魚。

不僅於此,加拿大為彌補漁民和船隻數量不足的劣勢,轉而鼓勵民眾在鮭魚洄遊的河流中垂釣,後期更默認允許攔截式捕捉待產鮭魚。作為報復,美國也開放海域允許民眾船隻任意捕撈爭議海域的鮭魚,雙方軍艦則二十四小時待命。

1997年,500多名加拿大漁民在一天內扣留了美國15艘小型捕魚船和一艘從魯伯特港出發去阿拉斯加的美國渡輪,共扣押200多名美國人作為談判人質。此舉迫使美國簽訂捕魚協議,雙方各自監管本國漁民,對濫捕和超捕者施以巨額罰款。

​但說到底,美加兩國因為鮭魚產生的邊界爭議還是沒有得到解決,民間仍在為AB線的事兒群情激憤,也因此有「一年150萬人違法越境釣魚」的事兒出現。有趣的是,這些年幾乎沒有人被處罰,畢竟兩國都不願為了鮭魚分配不均再次鬧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UOAv28BjYh_GJGV5d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