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常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畢竟,有什麼比自己親眼看到更讓人信服呢?
但是,當小志看到下面這些之後
發現自己所看到的「真相」,或許未必為真
比如,這個箭頭無論怎麼轉動
它都永遠指向同一個方向
這個轉一圈,
為啥原本好好的圓柱體
突然變得有稜有角?
還有這個,你說好好的「花」
怎麼轉個角度就變成了這樣?
這些神秘的圖,妥妥的可以循環上一整天
btw,看到這些,你是不是也是
目瞪口呆、百思不得其解呢?
其實上面這些都是日本頂級錯覺大師
杉原厚吉的代表作
沒用特效,也沒做特殊視頻剪輯!
杉原厚吉,生於1948
日本明治大學數學教授,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杉原厚吉是日本的一名數學教授,多年來專門研究視錯覺,他的一系列作品不僅引起了世界關注,還獲得了無數個全球年度大獎,甚至還登上了央視!
所以我們剛剛看到的,其實都是杉原教授利用數學、心理學、認知科學、計算機科學等領域的知識創作出來的小道具。
再來瞅瞅下面這個
是他19年的獲獎作品
有沒有發現,無論怎麼旋轉這隻小鳥
它的頭部永遠是朝向右邊
其實這個是做了兩個鳥頭
所以隨便怎麼轉,小鳥依舊是朝向右側
在2018年的年度最佳幻覺大賽中,
他也憑此絕技獲得冠軍,
成為當之無愧的「視錯覺之王」
下面這個2018年的獲獎作品
看上去只是一面黃色的旗
插在階梯的矩陣結構物體上
但是,再拿起一面鏡子照射另一面
你會發現結構依然完全不同
但事實上是,這只是一個平面圖案而已
小黃旗是扎在這張紙上的!
還有這個名叫「曖昧的車棚」
看起來沒什麼奇怪的
而在鏡子中,
它仿佛瞬間被摺疊了
屋頂的真實形狀也很「詭異」
但它的真相在於
車棚本身就是一個不規則的形狀
不得不說,視錯覺簡直就是魔鬼
下面這個你絕對想不到!
斜坡上的小球竟然可以自下而上地滾動,
這又是什麼騷操作?
其實這個裝置雖然是斜坡
但並不是上坡,而是四條軌道
都向同一個方向:向下傾斜
所以,只要給的角度合適,小球當然可以
不間斷的在所謂的「上坡」中奔跑
那麼,視錯覺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用杉原厚吉自己的話說,是因為「我們看外面的世界的方式——也就是我們的知覺——都是由大腦機制間接產生的,所以所有知覺在某種程度上都是虛幻的。「
意思是,我們在自身經驗或者參照物的干擾下,會根據當下環境擅自對事情「腦補」,從而產生了視覺上的誤判,就如下面這組!
這木棍怎麼能穿過這些的呢?
第一個實際上它根本不是標準的正方體
或者是物體交叉了所導致的
但是,下面這組「雞籠系列」
小志是真的完全懵了
明明看著上面沒有雞
咋上演了一出「大變活雞」呢
太刺激了吧
這隻雞明明在裡面呆著
它怎麼跑外面去了
這樣換個角度看一下
是不是好像就明白點了什麼
這次明明有兩隻雞
但鏡子中卻一隻也沒有了
雞兒還在谷底嗎?
不不不,其實這隻「皮皮雞」已到了籠頂!
接下來,讓我們來一起欣賞
日本錯覺大師杉原厚吉視頻合集
現在,你還相信眼見為實嗎?反正我是已經開始懷疑人生了:你以為的真相其實並不一定是真相,也許只是被別人設計的一個精巧的騙局,害!信奉「眼見為實」也沒那麼靠譜嘛......
除此之外,在日本的視錯覺大賽中
也有很多好玩的作品,
跟著小志一起來看看吧~
1
2019視錯覺冠軍作品,
你能看出它的旋轉方向嗎?
小志來揭曉一下,想要看出不同的變化,
需要觀察圖形運動時黑線之間產生的焦點
隨著你的視覺追蹤的焦點不同
圖形運動的方向也就會改變
比如,加上一道縱向綠光
會發現它是往右邊旋轉的
而加上一道橫向的紅色光
它又是從下往上旋轉
啊,小志已經暈了
這個不愧是視錯覺冠軍作品
下面是作品的原視頻,動態效果更為連貫
2
這個叫擺弄手指?
看上去倒是有點驚悚
然而這個是利用鏡子
把手伸到鏡子下方
做上各種動作來達到視錯覺效果的
這麼驚悚的腦洞
真的只有島國人民能想出來了
3
這個作品叫《剪影走馬燈》
可以說是相當唯美了
原本鳥兒在籠子的外側,而籠子中空空如也
但只要開始旋轉,小鳥就開始揮動翅膀
同時剪影圖像會形成空間錯覺
仿佛外圍的小鳥飛到了籠中一樣
原來這個是利用皮影戲和光學結合的原理
縫隙會在快速旋轉時閃爍亮起來
接著利用空間錯覺的效果讓人覺得小鳥在籠中飛
4
這幾個小圓球是怎麼動的呢?
一上一下?還是一左一右?
其實,小圓球一直按照單一軌跡運動
原地畫圈,繞著一個圓心點轉
4個大球的干擾
造成了拉動扭曲它的錯覺
5
下面這個真的絕了
看到這個是不是以為正方體缺了一角?
但是!其實它是由兩個正方體組成
一個大一個小
而當你覺得這樣看著也沒毛病的時候
它再次翻轉,然後又告訴你
其實是這樣的!!!
怎麼樣?是不是再次覺得自己的眼睛不靠譜了
其實這些視錯覺作品的最大意義
並不在於欺騙我們的眼睛
而是通過欺騙,來告訴我們關於「認知」的真相
不說了,小編瞎了,還懵了
你們看完眼睛還好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5bZC3EBiuFnsJQVDquC.html(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美術志,圖片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立刪,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