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電影中,美國大兵受傷後會注射嗎啡,不怕上癮嗎?

2019-10-08     春秋史館

在許多二戰影片中可以看到,美軍士兵在受重傷後會第一時間紮上一針嗎啡,然後再送到後方救治。嗎啡是一種毒品,由鴉片中提取,含量大約為4%-21%,以口服形式為主,有極強的成癮性,長期吸食者會從生理和心理上對其產生嚴重的依賴性,一旦成癮很難戒除。美軍選擇注射嗎啡,就不怕成癮嗎?

毒品的危害性有多大大家都清楚,我國百年屈辱史正是從鴉片開始的,因此我國的禁毒力度在世界上是數一數二的。但很多人不知道,鴉片最初的用途是醫療,可用來治療頭痛、中風等疾病,人類使用鴉片治病的歷史可追溯到4500年前。1806年,德國化學家澤爾蒂納首次從鴉片中提取出了嗎啡,代替鴉片成為藥效更佳的止痛藥。

1853年,嗎啡的使用方式得到革命性改進,可以通過針管直接在皮下注射,很快便應用於戰地醫療。在戰場上,無論士兵受了多重的傷,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能靠一針嗎啡吊命,而且止痛效果奇佳,直到被送往戰地醫院接受正規治療。此舉挽救了很多士兵的生命,但人們也發現,嗎啡有比鴉片更強的成癮性,許多傷愈後的士兵因嗎啡成癮而不能歸隊。

隨著對嗎啡使用方式的不斷研究,人們發現了使用嗎啡的最佳劑量,一次使用5㎎的劑量,極限注射兩為60㎎,必要時注射一劑是不會成癮的。為了方便使用,美國施貴寶公司研發了一種名為「西雷特」的嗎啡皮下注射器,類似於一個迷你牙膏,內有32㎎嗎啡,使用時按下針管破封,注射將注射器別在傷者領口處,以便計算嗎啡用量,防止使用過量。

二戰造成了上億人死傷,一大部分傷者有過注射嗎啡的經歷,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因嗎啡注射過量而成癮,保守估計造成200萬嗎啡成癮者。戰後,世界毒品貿易瘋漲,傷殘軍人吸毒者占了很大一部分。人們意識到了嗎啡的危害性,於是從嗎啡中提煉出了海洛因,用於幫助成癮者戒除嗎啡,結果發現它的成癮性更強。時至今日,人們都沒有搞清海洛因的成癮機制,也沒有任何有效的戒除方式,已經成為危害最大的毒品之一,也是我國查禁最嚴的毒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dXV8m0BMH2_cNUg2oL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