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年齡 vs 實際年齡,抗老要從這個部位開始

2019-10-19     吳棟說跑步




好久不見的同學邀你去籃球場打球、孩子學校的運動會突然要進行親子運動大會……一動起來,你才發現大腿好像不是自己的,出乎意料的疼痛、受傷、各種狀況......就算年輕時是體育健將,可如今只要一跑一跳都感到比之前困難許多,這時的你才赫然發現,原來自己的身體比想像中要老

參考閱讀:稍一運動膝蓋就痛?小心別患了「肌少症」!

不常運動,一運動就疼痛、跌倒、受傷,原因通常有4個:

年齡漸長,神經與肌肉的連結反應退化

運動不足,肌肉量與肌力下降

關節柔軟度下降

熱身不足


運動機能隨著年齡一起下降,其中最為顯著的就是下肢肌肉。一項發表在日本《老年醫學》期刊上的關於4000人年齡與肌肉量關聯性的研究發現:人一旦過了30歲,下肢肌肉量會比上肢與軀幹的肌肉量更快流失,老化先從腿部開始。

在下肢肌群里,肌力衰弱的標準是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股四頭肌大約在25歲左右時到達頂點,然後就開始流失,60歲時的股四頭肌肌肉量要比25歲時減少了60%。

研究發現,如果受傷後打了石膏,兩周都不使用大腿肌肉,大腿內側的肌力會下降大約14%、股四頭肌則會下降大約20%。


躺一天,壽命少一天

更別說老年時生病臥床,只要臥床一天不動,代表心肺功能的最大攝氧量就會下降0.9%,所以在日本會有「躺一天,壽命少一天」的說法。

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是身體行動的基礎,是人體最大、最有力的肌肉之一。負重、奔跑、攀爬都需要腿部肌肉來支撐,幸運的是,相對的運動不足所導致的肌肉衰弱,也容易用運動訓練回來。

我們常用臉上的斑點或皺紋來判斷年輕與否,但最重要的還是身體能否活動自如,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肌力與肌肉量是判斷身體年輕與否的關鍵。

肌纖維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老,肌纖維分為慢縮肌與快縮肌,慢縮肌負責肌耐力,快縮肌負責短時間的爆發性。肌肉里慢縮肌和快縮肌混合在一起,每個人的比例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快縮肌比較容易老,隨著年齡增長,爆發力等也會變差。例如,追公車、地鐵,或參加運動會跑到轉彎處跌倒,都是沒有肌力的變現。一開始就會很震驚難以接受,但卻是肌力流失的證據。


你的下肢肌力如何?


下肢肌力測試通常用坐姿起立10次來測試。以40歲的男性為例,7秒以內完成10次算快,8-10秒算普通,11秒以上的話,站在預防慢性病的角度來看,就應該要注意維持肌力了。

肌力下降的人平常上下樓梯會感到乏力很累,也會時常需要搭手扶梯、避開走樓梯。

測驗:你的大腿是否比實際年齡老?


背打直坐在椅子上,雙手交叉胸前,雙腿完全伸直站起,再坐下回到一開始的坐姿算一次,你做10次需要多少秒?

鍛鍊下肢肌力除了訓練,別無它法。事實上,坐著、站著、躺著也都可以練,不見得非要上健身房不可。

以下推薦幾種常用的鍛鍊下肢肌力的動作,每天抽空練幾組,2-3周就會體會到進步:


1、直膝抬腿


仰臥平躺在瑜伽墊上,單腳回勾,直膝上抬,在空中停留5秒後慢慢放下,然後換腿。每天練習50-100個,可根據自身體能狀況循序漸進地慢慢增加。


2、弓箭步


雙手叉腰,向前跨出一條腿的長度,前後腳與骨盆同寬。雙腳穩定後垂直往下蹲,上半身挺胸收腹且與前腿呈90度,前後腿的膝蓋也維持90度,前側膝蓋不超過腳尖,維持5秒。起身時上半身保持與地面垂直,穩定後換一邊做。此項運動可加強大腿前側股四頭肌和大腿後側膕繩肌群的肌力。


3、靠牆靜蹲

兩腳與肩同寬,背靠牆壁站好,雙腳往前踏一大步。把體重平均分配在兩條腿上,緩慢下蹲,直到身體、大腿、小腿都呈90°。持續1分鐘,或依目前體能循序漸進地增加。此動作可以加強下肢的肌耐力。



綜上,身體所有的活動大多都取決於腿部力量,想要抗老就要先從大腿訓練開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b6I5m0BMH2_cNUgVzO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