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碰撞:西方生物醫學與中醫脾胃學說的奇妙關聯

2019-12-05     悅讀中醫

小編導讀

對於中醫有些了解的粉絲都知道,西醫學概念中的脾胃和中醫學理論的脾胃有著很大不同,但也有多種關聯。而當我們從現代生物醫學的角度去重新審視中醫的脾胃學說,又會發現二者間有什麼樣的奇妙關聯?這對於我們研究生物體或是發展中醫學帶來哪些啟示?文中的解讀或許能帶我們打開一個新的世界——



雖然生物醫學對機體消化系統的結構(從器官的解剖結構到細胞的超微結構)與功能及其病理狀態已經有了太久太多的研究,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科學家們卻發現,對於「食物究竟被消化成了什麼並以何種分子形式吸收」這個問題我們至今仍然沒有完全明了,甚或有許多經典的研究結論也已或正在受到質疑和考驗,而傳統中醫學的脾胃學說也清晰地提示,在這一領域仍然有廣闊的研究和發現空間。

脾胃學說是中醫學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有許多臨床的辨證、立法和擇藥組方過程以及養生方法都是基於這一理論進行的。在這一理論中,有關水谷精微的消化運化是一個重要內容。通過脾胃,機體將外來的食物消化成生命代謝所需要的形式,並運化至生命代謝所需要的部位。中醫學謂脾胃是「後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這其中隱喻了許多對機體的消化吸收過程進行重新研究的意義和必要性。

根據中醫學的脾胃學說,機體對食物的消化運化並不是一個確定的過程,而是一個始於脾胃,與許多其他臟腑的功能相互協調,並隨五穀之味、四時和五臟陰陽的變化而變化的過程。以下舉出幾則經典的論述以說明這一點。

「黃帝曰:願聞谷氣有五味,其入五臟,分別奈何?伯高曰: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腎。谷氣津液已行,營衛大通,乃化糟粕,以次傳下。」

「故水谷入胃,別其味,分溉五臟,五臟皆能從其性而無使過之,是以無太過無不及也。」

「五味入口,藏於腸胃,以養五臟氣,故五味為五臟之所欲,無有偏勝則津液相成而神自生矣。」

「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通過縝密的比較研究,我們發現,從中醫學的脾胃學說,我們能夠提取出以下兩個關於食物消化吸收過程的全新問題。這兩個問題有的是現代生物醫學正在研究的問題,有的則仍然尚未被現代生物醫學所注意。

以往關於認識機體消化吸收過程的全部知識都是建立在解剖思維框架中的,因而科學家們去研究消化系統的解剖結構和組織細胞形態,研究食物的消化吸收部位、過程和機制,卻忽視了對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與營養物質和能量代謝功能的相互聯繫與相互作用的研究。近年來,在分子水平的研究發現,胃腸並不只執行消化吸收功能,也合成和分泌許多肽類信號分子。這些分子將胃腸消化吸收狀態的信息通過血液循環同時傳遞給下丘腦和周圍代謝組織。

食物的消化運化於生命代謝鏈的初始環節,生命代謝鏈的代謝活動及其狀態的變化對這一初始條件自然具有高度的敏感依賴性,從而將機體對營養物質的攝入和代謝得以整合為一個非線性平衡的系統。令人驚奇的是,我們正是在這一研究視野中重新發現了在中醫學脾主運化理論中蘊含著的許多全新的研究內容和方向。同時,藉助於中醫學脾主運化的理論及其相關辨證論治方法和方藥,我們還能更方便地將這些前沿的基礎性研究引入臨床,促進相關係統臨床醫學診斷和治療技術的進步以及全新作用靶向藥物的研發。

圖片來源:《理論中醫學圖說》

根據經典的關於機體消化過程的研究,長久以來醫學界都公認,人體攝入的營養素都是被胃、胰分泌的消化酶類分解成特定的分子形式而吸收的,即蛋白質被消化成游離胺基酸、糖消化成葡萄糖、脂肪被消化成脂肪酸等。然而近年來的研究卻證明並非一定如此。以蛋白質為例,除了游離胺基酸之外,在很多情況下,蛋白質常常是被分解成大量的小分子肽的形式吸收的,小分子肽是蛋白質營養代謝系統中一個非常普遍和重要的初始分子條件。在這一方面,目前已經知道:

(1)由20種胺基酸構成的日糧蛋白質在游離胃腸蛋白酶和結合在腸上皮細胞刷狀緣上的肽水解酶共同作用下,可以分解成400多種二肽和8000多種三肽,其分子量從96.2(di-Gly)到522.6(tri-Trp)不等,並以這樣的分子形式被腸上皮細胞頂膜吸收。甚至有研究證明,對於甘氨酸和賴氨酸的吸收,空腸中段對甘-賴二肽分子的運轉顯得比對游離胺基酸的運轉更有效。

(2)除了小分子肽,似乎還包括某些較大的肽分子。在這一方面,對重組水蛭素經腸道吸收的研究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3)這些被消化的和被吸收的肽分子除了營養作用之外,還具有更廣泛的生理活性,在調節機體的生理和病理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根據這些研究,再結合中醫學脾主運化的理論,我們能夠提出一個更進一步的假說:胃腸究竟將營養物質消化成什麼分子形式和以何種分子形式吸收以及以何種形式轉運至相關的臟器不是固定的,而是變化的,並且具有混沌性,取決於食物種類以及機體不同的生理學和病理學狀態。正如中醫學所指出的「水谷入胃,依五臟之所欲,合於四時五臟陰陽,別其味,分溉五臟,揆度以為常」那樣,是一個充滿魅力和挑戰的新的研究領域。

中醫學要復興發展,不僅要繼承發揚前人的理論經驗,也要嘗試從新的角度去認識中醫,發現中醫研究的全新視野。如果您對於傳統中醫藥學碰撞生物醫學等現代科學領域充滿好奇,這本從新視野、新角度,對中醫藥學提出新問題的書值得一看——

《理論中醫學圖說 : 中醫藥科學中的多學科交叉問題研究》


本書是作者的隨筆集。作者從現代生物醫學、物理學、數學等角度,對中醫基礎理論、中藥學、方劑學傳統中醫藥學的研究思路、方法和路徑進行了新的探討,對中醫藥學的發展進行了前瞻性的思索。作者希望通過發現、研究和發掘中醫藥學理論與現代生物醫學等學科理論的相似性,開拓研究思路,推動中醫藥學的現代化發展。(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理論中醫學圖說:中醫藥科學中的多學科交叉問題研究》(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馮前進 劉潤蘭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1e55G4BMH2_cNUgieN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