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封信是對我們的提醒:要像弱者一樣感受世界

2020-04-01   C1區

方方最近有篇文章標題是,檢驗一個國家的文明尺度,不是看你軍隊多威武,不是看你科技多發達,而是看你對待弱勢人群的態度。


按這句話說,我國的文明程度在這場尚未結束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可窺見一二。疫情中,面臨著無法靠自身解決的生活困難及心理壓力,武漢人成為無可爭議的臨時弱勢群體,但他們在激發社會同情心被舉國支援的同時,也激發了社會敵意,遭受了各種排斥與歧視。



很多真切發生的事實都在提醒我們,雖然我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我們對待弱者的態度卻跟我們的經濟實力實在不相匹配。


此時,3月30日上線的第四季《見字如面》第三期節目中一篇網紅畢業致辭里「要嘗試像弱者一樣感受世界」的溫情呼籲在當下聽來深意十足,振聾發聵。



所謂「像弱者一樣感受世界」就是要儘可能理解弱者的生活現實及需求。


面對武漢人,害怕被傳染的恐懼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野蠻地用封條將他們封在家中,完全不考慮他們最基本的吃飯,喝水問題,這跟活埋有什麼區別?保護自己又善待對方,同時做到兩者真的就那麼難嗎?


小C想說,其實不難,只是沒這個意識,說到底疫情中那些反人性一刀切政策就是因為社會普遍缺乏與弱者的共情能力造成的。


正是有感於這樣的社會現實,《見字如面》第四季才選擇了這篇探討如何對待弱者的畢業致辭,再次充分體現了節目一貫的現實性關照。


不過,也許你也認同「像弱者一樣感受世界」的呼籲,但是我們到底為什麼要像弱者一樣感受世界,以及為什麼我們很難做到「像弱者一樣感受世界」?


為什麼要像弱者一樣感受世界


首先,多一些對弱者的理解,我們內心的戾氣就會少一些。


今年1月初,前國航空姐開大奔進故宮引髮網友眾怒,她的「選爹就要選李剛,開車撞人心不慌」等驚人言論相信你們還沒有忘記。



再比如去年重慶那位保時捷女司機,明明自己違規卻扇奇瑞車主耳光,還口出狂言「紅燈從來都是闖,打個電話全都改」。



以上兩位女事主的戾氣撲面而來,但其實,類似戾氣並不是有錢有權人的專屬,而是你我都可能會有的常態現象。


想一想,在地鐵上看到滿身污垢的農民工時,你的內心是否充滿了鄙夷?在餐館吃飯時,你是否曾對服務員頤指氣使?


不得不說,我們的物質生活上去了,但精神生活卻沒有跟上。在致辭看來,造成這一問題的罪魁禍首之一其實是高高在上的強者心態。


這裡的強者絕不是能夠包容善待弱者的真正強者,而是一切以自我利益為中心,眼中容不得他人,不肯示弱,甚至需要他人臣服於自己來獲得滿足感的虛假強者。


當我們擁有這樣的強者心態時,戾氣自然會越來越重。但如果我們能放下這樣的強者心態,多一些對弱勢人群的理解,我們的內心就會少一些戾氣,多一些和氣。



其次,我們每人都有處弱之時,善待弱者其實也是善待我們自己。


貧困人口、缺乏社會保障的農民工、需要照顧的老人等等,這些人在經濟、社會、文化、話語權等方方面面都處於弱勢地位,是我們常規印象中的弱者。


但是,以上僅是絕對意義上的弱者,與此同時,弱者還具有相對性。


從相對層面講,任何人都可能是弱者。比如我們每個人都可能生病需要人照顧,也可能在遭遇不平時求告無門,或者像這次疫情一樣,一些原本生活正常甚至是「生活中的強者」的人突然處於弱勢地位。


強調這一點,不是要我們以弱者心態自憐,而是提醒我們——我們本質上是一樣的,你怎樣對待弱者就會怎樣被對待。當你不考慮弱者的生存需求時,就不能指望別人在你成為弱者時對你人性化。


這一點,小C深有感觸。


作為在北京工作的外地人,當小C在老家看到北京的某些小區貼出禁止外地租戶進入小區的告示時,內心突然就體會到了被圍追堵截的武漢人的心情,也真正理解了「善待弱者其實就是善待我們自己」這句話的含義。


作為共同體,個體的每一個行為都在對整個社會產生影響。所以「像弱者一樣感受世界」並不是在為弱者鼓與呼,而是在為我們自己鼓與呼。


「像弱者一樣感受世界」難在哪兒?


「像弱者一樣感受世界」之所以能引起共鳴,是因為這是當下缺乏的情懷,而缺乏是因為它很難做到,那它到底難在哪呢?


首先,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強者心態。


拿窮人來說,一直以來,關於窮人為什麼窮,很多人都堅定地認為,窮人窮就是因為他們懶,不上進。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印度裔美國學者班納吉,在他的作品《貧窮的本質》中告訴我們以上不過是對窮人的誤解和偏見。


比如學習改變命運是我們常說的話,對於窮人來說尤其如此。那為什麼窮人對學習不上心呢?


班納吉認為,受制於經濟壓力,窮人更追求立竿見影的回報,而學習是一件需要投入十幾二十年的事情,這麼長的周期對於他們來說是難以承受的,因此即便上了學,一旦家裡經濟難以為繼,他們也會放棄學習去打工以便創造直接的經濟收益。


總之,專門研究貧窮的班納吉通過大量類似的調查發現,貧窮真的不是窮人自己的錯,即便這個人本身是個天才,貧窮也會用巨大的力量扭曲他的天賦,最終讓他泯然眾人。


小C不是在為窮人找藉口,只是希望通過如上事實讓很多人意識到自己對窮人或弱者的道德評判是自大的誤解,是無意識的強者心態。


這種無意識的強者心態帶來的是一味的自以為是,最終導向的就是我們對窮人或弱者的冷漠,忽視和鄙夷。


因此有句話說的好,不是貧窮限制了他們的視野,而是強大禁錮了我們的內心。


當然,「像弱者一樣感受世界」並不是說我們要全部認同窮人或弱者的生活方式,而是放下高傲的心去嘗試理解他們的生活。



如此一來,在面對滿身泥污的農民工時,我們想的可能是,他有沒有時間,有沒有條件保證自己的乾淨,而不是先入為主的鄙夷,嫌棄。


其次,弱肉強食的強者文化才是滋生強者心態的真正土壤。


在我們的社會文化里,我們傾向於相信,一個人富有成功一定是因為他們更優秀,所以能夠得到尊重的往往是那些擁有權力和金錢的所謂強者,全社會都在拚命鼓譟贏家邏輯,整個教育都是在培養強者,我們每個人也會努力以強者的心態和姿態面對世界,從起跑線開始,我們就必須贏。


而一個身份低微的弱者,儘管他的遭遇令人同情,但一切也是咎由自取,因為他不優秀。


這樣的強者文化造成的後果就是會產生「要表現自己是個強者」的暴力,甚至出現像魯迅先生所說的,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的荒誕現實,因為在欺負弱小的那一刻,本來的弱者就可以成為局部強者。



說到這裡,你可能覺得很無力,想要克服強者心態的確是很困難的。但小C認為意識到難從何來才是我們放下強者心態的開始。


如致辭所說:


正是因為人們其實根本不可能真正體悟到弱者的生活現實和心理世界,因此,我們更加需要保持一種態度,就是要儘量嘗試「像弱者一樣感受世界」。


而這也是《見字如面》選擇這篇致辭的用意所在。如品評嘉賓吳伯凡所言,立場往往是第一位的,你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你的見解就是什麼。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願意摒棄強者立場,站在弱者的立場感受世界,那真正尊重弱者的理想社會也許將不再遙遠。


盧梭曾說,看到端莊樸素的裝束,誰還不鄙視虛浮的奢華?

小C想說,看到對弱者的尊重,誰還不鄙視強者的驕橫?


如果你也期待這樣社會的到來,就請點擊視頻來感受這封曾刷爆網絡的畢業致辭的思想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