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一個煙頭,就摧毀了蘇聯的核動力偵察船,18億美元打了水漂

2019-10-12     春秋史館

冷戰時期,在海洋霸權思想的影響下,美國開始大力發展核動力航母,以遠洋艦隊來實現稱霸全球的戰略目的。蘇聯的路子與美國截然不同,指導思想仍然是大兵團、大縱深作戰理論,對航母的發展不夠重視,而是熱衷於發展核潛艇、反艦飛彈等反航母手段,為此設計了許多針對航母的反艦武器,「烏拉爾」號核動力偵察船就是專為反艦而設計的。

「烏拉爾」號核動力偵察船作戰任務是偵察、收集美國海軍情報,上面搭載的電子系統有飛彈跟蹤、空間軌跡跟蹤、電子與情報作戰以及通訊中繼功能,在戰時作為蘇聯海軍艦隊旗艦和作戰預警指揮中心,是蘇聯海軍的眼睛和耳朵。

「烏拉爾」號由波羅的海造船廠承建,於1983年下水,1989年進入蘇聯太平洋艦隊服役。該艦由「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改造而來,標準排水量3.2萬噸,裝備兩台KN-3 壓水式反應爐和2 座 GT3A-688 蒸汽輪機,續航時間幾乎為無限,還能搭載一架Ka-32武裝直升機,上面搭載的多種先進電子儀器和強大的偵察能力更是讓美軍頭疼不已。

「烏拉爾」號體型太大了,噸位比當時的常規中型航母還大,蘇聯沒有能供其停靠的碼頭,只能長期漂浮在海上以接駁的方式輸送給養,還配備了大量護衛和工作人員保證其能正常運作。人員編制龐大、後勤管理疏漏、保養維護複雜,管理上的弊端給「烏拉爾」號埋下了禍根。

1990年,由於一名水兵在艦上抽煙並亂扔煙頭,結果引發了一場大火,燒毀了艦上幾乎所有的電纜,鍋爐也嚴重受損。還沒有來得及修復,蘇聯便解體了,因為軍費遲遲不到位,「烏拉爾」號便長期停留在馬加丹軍港,一擱置便是十多年。俄羅斯海軍經過評估後,認為其無法再服役,於是在2002年將其除役。2003年,長期失修的「烏拉爾」號再次發生事故,核反應堆的隔離層破裂,險些造成核泄漏事故。2010年,「烏拉爾」號被拖往星星造船廠拆除,這艘造價高達18億美元的先進戰艦便因一個煙頭而徹底報廢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3htwG0BMH2_cNUg8wn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