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張女士為購買奧邸國際,以自己和老人的兩個購房資格登記搖號,在1497人中搖到第2號,成為「天選之子」。
然而沒想到的是,線上選房當天,因為在支付定金環節出了問題,沒在規定時間內,交上10萬定金,最終讓她錯過了一套江景豪宅,也錯過了「起碼300萬」的限價大禮包。
消息傳出後,張女士瞬間「從天堂到地獄」的遭遇,引發了廣泛同情。
在層樓的各個購房群里,網友們或憤怒,或無奈,或不解。一些熱心網友,還強烈建議張女士通過法律手段,向過錯方索賠,維護自己的權益。
那麼,相關機構究竟有沒有責任?張女士又該如何維權?先來看一下律師的回答。
01
關於「雲選房」系統
此為防範疫情,有序推動復工復產,在今年2月份開始啟動的公證選房線上系統。根據規則,每個搖號家庭只允許一個支付寶帳號用於參加杭州公證選房,且必須根據搖號登記的信息,在支付寶「杭州公證選房」生活號上完成實名認證。認購人需在規定時間內成功支付足額的定金方算最終認購成功。客戶認購出價後,需在10分鐘內支付10萬元定金。
杭州市國立公證處曾說明,之所以選擇支付寶作為此次開盤的線上選房平台,是看中其安全性比較高,有實名認證、線上支付、區塊鏈存證等強大功能。
02
關於張女士的搖號和支付操作
張女士自述,因為心儀此樓盤,為了增加搖中的可能性,用了兩個名額,她及她的父親。此次搖到2號選房的是其父親,而非其本人。由於父親年68歲,不會操作線上程序,故此,於近期開通支付寶,選房等流程實際操作人是張女士。
選好房源後,即為支付環節,支付寶卻顯示「限制交易」。張女士致電開發商的銷售員,銷售員表示公司沒有權限鎖定房源,也沒有其他收款途徑。張女士聯繫支付寶,支付寶回應,風控系統是根據「此帳戶新設」、「無其他交易記錄」、「此交易10萬為大額訂單」等識別此帳戶為「高風險」,於是觸發限制交易;但在隨後的風控「人臉識別」中,識別到非本人操作而鎖死支付。等到解鎖時,已經超出10分鐘的限時在選房系統中,將2號識別為「棄選」。
03
是開發商的過錯嗎?
開發商說,這個線上選房系統的推出和使用均不是由其主導的,由此關聯的支付方式也非其主導,此操作模式下,開發商本人沒有銷控鎖定房源和線下收款等權限。所以,對此事件只能表示無能為力。
04
是支付寶的過錯嗎?
支付寶的風控系統為了保障交易安全,有對帳戶風險等級的定義程序,也有「人臉識別」等核驗環節的風控操作。在此事件中,因為帳號的所有人是張女士的父親,人臉識別到不是張女士父親本人,系統這麼處置了,似乎也沒錯,放到別的場景中,還是有利於保障使用人資金安全的做法。所以,支付寶認為自己也沒有錯。
05
是公證處的過錯嗎?
「雲選房」這個系統是公證處採用的統一和唯一的線上選房系統,且無其他線下方式作為補充。從公證處的立場看,系統的設置和操作都是公平、公正的,支付載體選擇支付寶也是綜合比較的結果,在操作時支付的通路上是暢通的,系統在定時、結果判斷等各個環節都是清晰無誤的;但是一個系統沒有萬全,碰到這樣的支付問題怎麼應急,是要放到以後系統完善中去。對此,公證處對張女士的遭遇表示遺憾。
06
是購房人的過錯嗎?
那麼,心情經歷了從天上到地下的實際購房人張女士已經夠委屈了,她本身有過錯嗎?這也是有的。2號購房人或者說名義購房人是張女士的父親,支付寶帳戶的主人也是其父親,在權利義務的界定上,張女士的父親才應該是操作的主體,特別是當支付受限的風控核驗環節,均要認定「本人」才能第一時間解鎖,這裡還是有疏漏的。
07
購房人可要求限價房和周邊二手房差價的賠償嗎?
張女士主張要開發商、支付寶、公證處三家來承擔責任、賠償損失。從「損失」的定義來看,因為樓盤是限價房,與周邊的二手房相比有價格優勢,但是據此差價來計算損失則不一定能得到支持。在樓盤此時的購買價和可以交易之日的價格差,還並未發生,不能認為交付之時的價格是必然上漲的。但以上單位是否可以酌情給予張女士一定額度的補償,則是另說了。
結語:
越來越多的「線上」「雲端」運用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從系統的完備性上來講,沒有一個系統是完美的,如同沒有一部法律是完美的一樣。此案例可以說是給各方都上了一課。
如果給到開發商線下的「銷控權力」,勢必更容易產生「暗箱操作」的想像空間。
如果選房系統支付寶和其他銀行並用,或者對於年長者這類並不擅長線上操作的客戶,能否有提前報備和線下支付確認環節,也是需要完善的方向。
對於購房者而言,也要明白「名義購房人」和「實際購房人」在很多方面並不能簡單替代,在規範的環節如房產登記、購房簽約、付款驗證等程序上,認的是「名義購房人」,「實際購房人」需要在委託授權、協議約定等方面要做好保護自身利益的必需步驟。
評論人:高麗敏律師 浙江澤大律師事務所。
評論基於2020.4.20小強熱線的對此事件的採訪視頻資料所呈現的信息。以上所刊登的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得視為浙江澤大律師事務所或其律師出具的任何形式之法律意見或建議。
08
律師從法律層面對此事進行了剖析,但我忍不住還想再多說幾句。
昨天的「奧邸2號事件」,在層樓粉絲群里引發了激烈討論,在我看來,這件事至少還有兩點值得拿出來討論一下:
第一:搖到號買房為何會變成許多人「一輩子的財富窗口」?
房子擁有兩大屬性:居住屬性和金融屬性。
曾經,我們更為看重的,是房子的居住屬性。它或許是兩人結婚時的小窩,或許是孩子長大後的改善,或許乾脆是,為了離單位近一點的偷懶港灣。
那個時候,買一套房子,只是對未來生活的一種選擇方式。能買到稱心如意的,當然最好。買不到,小小懊惱一下,唱兩首歌,喝一杯奶茶也就過去了。
生活還是原有的樣子。
但是現在,在某些時候,它甚至變成了一件「打官司都值得死磕的大事」。
因為「限價+搖號」,讓房子成為了這個城市裡最大的獎券。房子的金融屬性被放大到了極致。
買到一套差價巨大的紅盤,意味著在幾年時間裡,就可以獲得一筆巨大的資產增值。這個量級,甚至是很多人一生中惟一可以觸碰到的「財富窗口」。
比如張女士的奧邸國際,就是一張「大樂透」級別的超級獎券。
奧邸國際此次推出的房子主要有兩種戶型:186㎡、215㎡,均價45000元/㎡。
張女士是2號,意味著幾乎所有的房源都向她敞開。目前,奧體一帶的二手房主要有時代奧城和天璞,天璞有過單價5萬7成交,至於時代奧城,
「單價掛6萬,說明房東只是掛著試試;掛5萬8,說明房東有誠意;掛5萬8以下,還沒出現過。」有中介說。
這是去年從奧邸國際工地看出去的江景
但奧邸國際有無敵的一線江景,許多人說「光這江景就值500萬」。
參照同是一線江景的柳岸曉風,考慮到是蕭山區,目前估值6萬5—7萬是沒問題的。即使保守一點,按倒掛2萬一平方米計算,張女士的隱性獲利至少可在372萬—430萬元之間。取中位數,為401萬。
2018年杭州職工年平均工資為73678元(2019尚未公布),也就是說,一個杭州人要干54年,不吃不喝才能獲得這麼一大筆錢。
也許有人會說,奧邸國際差不多還要一年半才交付,萬一那個時候房價跌了呢?
有這個可能,但以杭州樓市的勢頭,加上疫情後全球大放水,這個機率極低。即便跌,也跌不到限價的4萬5以下。
奧邸國際的建築已全部結頂(圖中黃色樓體)
第二:新生技術如何兼顧公平利益?
因為疫情,也因為科技的進步,目前無論是拍地還是開盤,杭州基本上都採用了線上模式。
這固然節省了成本,帶來了便利,但隨之產生的,也有新問題。
一個最大的碰撞是,因為限購,很多人要參與搖號,必須用老人房票。但一部智慧型手機在老人手裡,簡直太不友好了。
以線上選房為例,選完房子,必須將定金存至相關帳號。在支付寶上,很多綁定的卡一次只能轉一萬元,如果要10萬元,必須操作10次。
這個過程中,如果碰到銀行有大額限制(單筆或單日),轉到一定金額後,就會提醒無法繼續。
而這一切,開發商要求在5分鐘甚至更短的時間內完成。
試想一下,假如是老人單獨操作,假如孩子恰好不在邊上,老人恐怕連手機上的字都不一定看得清。
更別說是在緊張和焦慮的情緒下。
當父母打電話來要你幫忙申請一個綠碼時,你就明白:這個社會進步太快的代價,是老人被集體虧待了。
坊間還有傳言,在某塊土地的線上出讓過程中,網絡忽然中斷,導致拍賣默認為當前的結果就是最終結果。
要知道,拍地每加一次價,都是幾百萬。出現這樣的結果,對於其他想加價的開發商來說,真是欲哭無淚。
真是做了一晚成本分析,最後輸給設備宕機。
公平和效率是人類永遠的難題,在我們這個擁有限價、搖號、線上選房的年代,張女士成為第一個犧牲品,但一定不會是最後一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KBXanEBrZ4kL1ViPTw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