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帶著傳統韻味的老街小巷,當穿梭在其中時,仿佛能夠聽到來自歷史最親切的呼喚。我想,這些不僅僅只是冰冷的建築,更是承載著代代人類傳承並堅守的文化底蘊。
可是,站在物慾橫流的當下,被城市化發展中的高樓大廈包圍著,利益總是不斷侵蝕著靈魂,文明也總在帶上偽善面具,撕裂著原本可以親近的心靈。我們一邊快速地向前追趕,一邊卻又總在不斷地丟棄,追趕的是物質,丟棄的是靈魂。
所以,我只能在老電影中找尋消失的記憶,然後,在整理這些記憶的時候,晾曬著被經濟利益蒙蔽的心靈。之前,我陸續看過《我們倆》和《剃頭匠》這兩部電影,作為小眾文藝片,樸實生活場景的展示中,蘊含著生命初始狀態的本真,而內容中呈現的大量北方文化,卻能夠精準地提煉出跨越地域的生活感悟。
如果說,這兩部電影是屬於個體的獨角戲,那麼,可以和它們並稱為「北方文化」三部曲之一的《洗澡》,恰恰是屬於從一到多的群戲。
《洗澡》上映於1999年,導演張揚,朱旭、姜武和濮存昕等老戲骨主演。電影整體採用平穩的敘述方式,展現著城市化發展中精英文化與堅守傳統中底層文化之間的衝突與矛盾。以老劉經營的澡堂為起點,匯聚著市井小民的各種生活瑣碎,此時,原本只是放鬆的場所,卻被賦予了文化的象徵,而背後所折射出的,是人們面對倉促變化的無可奈何與對於是否堅守的迷茫彷徨。
物質日漸充裕的同時,又面臨著精神空虛的侵擾,精英文化與底層文化之間的相互博弈,其實質,是對於靈魂歸宿的探討,然後得出這樣一個忠告,不要因為走的太遠,而忘了當初為什麼出發?
1
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做「洗澡」,故事的發生地點,自然也就離不開澡堂子。作為北方特有的洗澡場所,它不僅僅只是一個放鬆的地方,更多的還是一個卸下偽裝實現平等交流的地方。
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販夫走卒,只要進到澡堂,那就只有一種身份——普通人。此時,生活瑣碎的交談,都能夠泛起久違的生活氣息,而將利益阻擋在澡堂外後,清洗的不僅僅是身體,更是每個人的靈魂。
電影中,手持攝像機的拍攝手法,加上完全自然光的氛圍營造,對於澡堂樣貌展示的同時,也在呈現著一出頗為親切的眾生相。在這裡,聽戲的,斗蛐蛐的,看報紙的,睡覺的,拔罐的,搓澡的,下象棋的人物悉數登場等等,讓電影從一開始,就在情感上與觀眾拉近了距離。
作為北方人,這些場景自然熟悉不過了,可作為南方人,雖然對於澡堂有些陌生,但是,對於澡堂里的生活百態卻也是熟悉的,因為熟悉,自然會從中看到自己或是身邊人的影子。
我想,這是一種底層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對於當下早已忘卻記憶的集中回顧。於是,那種迎面而來的熟悉感,讓觀眾在觀影初期,就慢慢放下戒備,撕掉偽裝,一步一步地完成著剝離物質束縛,回歸靈魂凈化的過程。
在電影開頭,導演不遺餘力地從細節處刻畫了都市中的高科技淋浴設備,鏡頭一轉,觀眾才發現,這只是何正對老劉的暢想。一切都從利益考慮的何正,張開閉口都在提到金錢,老劉只是一笑而過,因為,多年經營的澡堂,在老劉心裡,是一份情感的寄託,更是一份初心的堅守。
當然,與老劉理念衝突的不止何正一人,他的大兒子大明與父親也存在著潛在的矛盾,而故事的發生,就來自於二兒子二明寄給大明的一張被誤解的明信片。
何正和大明代表著所謂都市精英文化,而老劉和澡堂老顧客則代表著堅守的底層文化。在電影中,兩者之間的角逐總在上演,這種矛盾衝突的關鍵點,其實是關於物質與精神的討論,現代與傳統的碰撞,利益與情感的糾纏。
大明誤以為自己父親去世,從工作的南方匆匆趕回來,從父子之間的對話中可以得知,大明對於父親搓澡工的身份存在芥蒂。多年在南方經濟利益中浸泡的大明,已經開始不習慣家裡的傳統生活方式,這不僅僅是新舊思想之間的衝突,更多的是物質與精神撕裂帶來的自我迷失。
老劉和二明因為澡堂的存在,一直對於自我擁有著清晰的定位,而大明長期在利益中摸爬滾打,淡薄的情感基礎早已分崩離析,最終,靈魂成為了物質的附庸,他也就成了沒有自我的行屍。
電影整體上的自然光運用,總是給人一种放松舒適的感覺,可原本應該貼近生活的人物關係梳理,卻又總在給人一種疏遠的情緒表達。獲得逃離機會的大明,重新回到了故地,可他除了生理上的彆扭,更多還是心理上的膈應,無論是父子,還是兄弟,或是鄰里,大明總有一種被孤立的感覺。
仔細想來,這種孤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丟失自我後的無所適從。身體的回歸併不代表靈魂的回歸,利益至上的薰陶早已麻木了他淳樸的人性。
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洗澡》這部電影,更像是大明對於自我的找尋,也是間接地讓熒幕外的觀眾對於自我的找尋。
那個留在記憶里的澡堂,那個充滿人情味的澡堂,時時刻刻都在提醒著大家,時代變化的確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可變化中本該堅守的初心必不可少,這是自我認同的前提,也是自我定位的關鍵。
2
這部電影中對於主題的升華,出現在老劉突然離世,留下了大明和傻弟弟二明相依為命,這是故事的一個轉折點,也是大明嘗試與初心接觸的開始。此時,原本想要帶著二明離開的大明,卻在傻弟弟一次次的堅持中,決定留下來繼續經營澡堂,而他南方的妻子,此時卻突然失去聯繫,一方面是對於大明欺騙的報復,另一方面也是一種對於自我的逃避。
這是多麼諷刺的一件事情,在物質世界盲目追求中,一旦面臨情感的選擇,大多數人會自以為理智地站在利益的一面,比如大明的妻子,這種試圖通過物質尋求精神慰藉的做法,最終在成為金錢附庸的同時,也喪失掉本該屬於自我的靈魂。
大明對於二明從陌生到熟悉,大明對於澡堂從排斥到接受,大明對於生活從空虛到充實,他逐漸從只想掙大錢,干大事的精緻利己主義的束縛中跳了出來,慢慢吸納著來自底層文化的精神食糧。
照顧二明讓他知道了生活需要的責任,利用澡堂重新接收街坊四鄰,讓他知道了生活需要的情感,最終,從之前的不苟言笑到之後的平易近人,褪去浮躁的質樸回歸,終究讓大明重新成為了有良知,有情感,有活力,有思維的人。
電影里總是會出現懸掛在澡堂上牌匾的四個字———「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出自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話,可以理解為:最高層次的善,就和水一樣, 滋養與造福天地萬物。
所以我想,老劉苦心經營著的澡堂,在他看來,不僅僅只是洗澡的地方,更多的是在洗澡過程中,讓浮躁的心得到暫時的沉澱,讓忙碌的靈魂得到暫時的休息,讓緊繃的神經得到暫時的放鬆,這才是他一直堅守澡堂真正的原因。
電影中提到過兩個看似與故事情節毫無關係的事情,一件是二明的母親出生的陝北人們對於水的珍惜,一件是西藏的兩個朝聖者對於水的崇拜。在我看來,這才是電影的核心所在,此時,代表底層文化的澡堂中的水,已然被賦予了象徵意義,也成為了精神傳遞的途徑。
利用水作為一種媒介,將所有的焦點匯聚到堅守傳統的底層文化中。當然,這並不是對於正在壯大的都市文化的一種否定,也不是對於時代發展變化的阻擋,而是給出了一種善意的提醒,在物慾橫流的利益交鋒中,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終究沒有勝者,不妨偶爾稍稍放緩腳步,時刻回顧回顧,等一等落在後面的靈魂,或許,會有另一番感悟。
電影《洗澡》看似是對於市井生活的全景式展示,其實,它是試著從親情、友情和愛情的角度,重新對於生活進行著新的解構,挖掘人性的本真和初心的質樸,然後,在變化中保持著一種不變,在迷失中獨守著一份自我。
所以,還是開頭我說過的那句話,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了為什麼出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ddTRnABgx9BqZZIvyv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