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編 導 讀
王旭高為清代醫家,著有《西溪書屋夜話錄》,書中提到治肝三十法,是王氏肝病用藥的一個總結。書中將肝病大致分為三類,肝氣、肝風、肝火,針對肝氣的治療,王氏設有八法。名醫單志華先生對此進行了解讀,讓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肝氣證治八法。
1.疏肝理氣
如肝氣自郁於本經,兩脅氣脹或痛者,宜疏肝,香附、鬱金、蘇梗、青皮、橘葉之屬;寒加吳茱萸,熱加丹、梔,痰加半夏、茯苓。
【臨證點評】對於慢性腹脹、胸脅脹滿、食後即脹、傍晚尤甚者,本人喜用《傷寒論》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加味,效果頗好。每每於單純疏肝理氣如上藥而效果不顯者,可用此方。
2.疏肝通絡
如疏肝不應,營氣痹滯,絡脈瘀阻,宜通血絡,旋覆、新絳、歸須、桃仁、澤蘭。
【臨證點評】對於肝脈瘀阻者,王氏明顯借鑑了《金匱要略》論治肝著的旋覆花湯用藥。同時,葉天士醫案常以此方隨證加當歸須、桃仁、澤蘭、鬱金之類,全部被王氏採納。個人體會,對肝硬化早期,旋覆花湯多有使用的機會,當配合丹參、黃芪、炒白朮,效果理想。
3.柔肝
如肝氣疏之不應而反劇,乃肝失柔順之常,當柔肝,當歸、枸杞子、柏子仁、懷牛膝;兼熱加天冬、生地黃,兼寒加肉桂、蓯蓉。
【臨證點評】肝體陰用陽,以柔和條達為用。本人臨證柔肝之法每以《柳州醫話》的一貫煎為主,滋水涵木,柔中有疏。
4.緩肝
如肝氣甚而中氣虛者,當緩肝,炙甘草、白芍、大棗、橘餅、淮小麥;經所謂「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臨證點評】以調和脾胃為主,即所以緩肝也。方如小建中合甘麥大棗湯。
5.培土泄木
如肝氣乘脾,脘腹脹痛者,六君子湯加吳茱萸、白芍、木香。
【臨證點評】臨床中對肝硬化腹水血象低者此為必用之法,於上方藥加丹參、黃芪。
6.泄肝和胃
即肝氣犯胃或叫肝木乘土,見脘痛嘔酸,二陳湯加左金丸,或白蔻仁、金鈴子,以疏肝和胃降逆。
【臨證點評】左金丸於臨證中可師其法(辛開苦降)而不宜直用其方。尤其大便偏干者黃連不宜選用。本人喜用溫膽湯加砂仁5g,效果頗佳。
7.泄肝
如肝氣上沖於心,熱厥心痛,金鈴子、元胡、吳茱萸、川連,兼寒加川椒、肉桂,寒熱俱有加白芍;此苦辛酸三者乃泄肝主法也。此證頗類厥陰病,烏梅丸可用之。
【臨證點評】後世所謂瀉肝,喜用清肝降火之法,藥用龍膽草芩連梔柏重劑苦寒為主。觀王氏泄(瀉)肝,乃苦辛酸三者並進,辛開苦降酸收,較之一派苦寒思路巧妙,更接近臨床實際。苦中有開,降中有升,酸乃肝之本味,養肝之體是也。
8.抑肝
如肝氣上沖於肺,見猝然脅痛、暴上氣而喘,宜抑肝(即抑制肝氣上沖以保肺金),如吳茱萸汁炒桑皮、蘇梗、杏仁、橘紅之屬。
【臨證點評】可直接用吳茱萸6g暖肝下氣,加靈磁石鎮逆抑肝平喘,五味子強斂肺平喘之功。或小柴胡湯加北沙參20g,天冬、麥冬各15g。
總之,肝氣為病,或上逆,或鬱結,或疏泄太過,故治療除疏肝一法外,尚有柔、緩、斂三步:柔肝必用血分藥,緩肝必以甘藥培中,斂肝亦不可太過,而是斂中有散,如烏梅丸中的椒、桂,痛瀉要方中的白芍配防風。
通過單先生的講解,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了此八法。
單志華先生曾跟師劉渡舟、胡希恕、許振寰學醫,他熟讀古籍,繼承、總結名家經驗,獨立思考與臨證。與中醫為伍40年,他把思考都記錄於此書。
《中醫傳承思辨錄》
本書共分仲景學術專題探討、醫論醫話拾零和經絡腧穴探討三部分。其中,仲景學術專題探討為本書重點部分,作者立足臨床,文字強於思辨,針對仲景學說中的諸多難點問題進行了討論。如用大量篇幅將《傷寒論》中的時空辨證格局做了全方位的分析探討;對百合病與肺藏魄關係的規範與定位;對大青龍湯條文難點的剖析與論證等。學術視角新穎,頗具原創性與可讀性。書中還對肝硬化腹水結合臨床提出中醫論治四法;從精神情志上對孫思邈與十三鬼穴做了專題探討與詮釋;本醫道同源,明確提出奇經八脈與十二經脈是先天與後天的關係,對豐富治療思路很有價值;此外,針對運氣學說中「十干化運」問題,結合古代天文背景做了詳細推導與論證,風格別開生面。(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中醫傳承思辨錄》(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單志華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V6X6G4BMH2_cNUg7dT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