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軍1979
來源:冷眼觀零售(ID:yangyu-lingshou)
上篇
1
生於70年代,是沒有「驕傲」青春的一代人
進入2019年,又一個年代的芳華即將逝去,青蔥不再,思緒也被拉扯成長長的回憶。
1979年出生的傢伙,那個不堪年代的尾巴們今年也已經跨入40,不惑之年激情是否還能延續?
而1970年出生的老大們,已然面臨人生又一次翻篇,50一過,繁華淡去,喧囂漸遠。
人生半程,歲月恰好,愛的愛過,恨的哭過;該來的剛來,該去的已去。
建國以後的十多年裡,每年的出生人口只有一千多萬,直到1962年,中國每年的出生人口才超過2000萬,並延續到1976年,而文革結束的之後5年,中國又進入低生育時期。1979年全國開始實行計劃生育,但是令人意外的是,這一年卻是中國生育人口數觸底轉升的開始,逐步攀升到1990年最高值,那年出生了2621萬人,這就是我們現在眼中的那群90後的大哥大姐代表。此後至今,中國年生育人口還在低谷徘徊,始終沒有超過每年2000萬了,退回到解放前後水平。
1970年至1979年,全中國總共出生2億2180萬人,這個群體就是我們一直以來稱為70後的那代人。有幸也好不幸也好,筆者本人也是2.2億分之一,不知道,正在讀此文的你,是不是呢?
浩瀚夜空,繁星點點,億萬顆星辰中閃閃發光的,就那麼寥寥幾顆,也就是他們,印證著這個年代的「光榮和夢想」。而其他的99.99%,都將註定是平平凡凡的人生點綴。
大年初一上映的《瘋狂的外星人》在春節檔攬金超過14億,黃渤,1974年出生在山東青島,沈騰,1979年10月出生在黑龍江齊齊哈爾。當票房76億的黃渤遇上票房70億的沈騰,兩個代表中國喜劇演技超一流水平的男人同台飆戲,效果太炸裂了,劇場內全程笑聲不絕於耳。
如果沒有《流浪地球》這部首次中國科幻巨片搶戲,他們或許將在2019年達到又一個人生巔峰,而這一年,黃渤45歲,沈騰40歲。這兩個70後的偶像,都是屬於大器晚成,黃渤30歲才開始嶄露頭角,而沈騰則是到了33歲算是奠定了國內一線男明星地位。
在我們過去二十年的記憶中,有太多太多70年代出生的明星閃爍在那個時代,無論至今是否還在栩栩生輝,都將代表70年代人追求的夢想,而這其中被中國人廣為熟知的明星們,居然不少數是來自港台地區。
確實如此,改革開放之前,思想的解放,前沿文化的流行,在中國本土只能靠香港、台灣、新加披等地區的華人來傳播,他們與世界的同步早在幾十年前就開始了,而這個時候新中國人還在為吃飽穿暖奮鬥著。
也許很多人70年代的朋友們想問,我們的青春是在張信哲、任賢齊、齊秦、孟庭葦、林志炫、李克勤、張學友等的情歌中學會戀愛的,而他們是60年代出生的;在費玉清、羅大佑、蘇芮等的民族流行歌曲中長大的,他們則是50年代出生的。而這所有的一切,離現今世道很遠很遠了。誰曾想,這些逐漸消失的情感,確是當初風靡大街小巷,人人聞之皆愛的時尚。
如果某一天你路過一個店鋪,那大喇叭播放著這些過去的流行,大抵就能知道這個老闆興許就是7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
古天樂 1970.10 中國香港
吳奇隆 1970.10 中國台灣
黃磊 1971.12 江西南昌
金城武 1973.10 中國台灣
蘇有朋 1973.9 中國台灣
林志穎 1974.10 中國台灣
吳彥祖 1974.9 美國
鍾漢良 1974.11 中國香港
任泉 1975.3 黑龍江齊齊哈爾
陸毅 1976.1 上海
陳坤 1976.2 重慶
黃曉明 1977.11 山東青島
劉燁 1978.3 吉林長春
馮紹峰 1978.10 上海
林峰 1979.12福建廈門
雖然以上僅僅也是舉例幾個知名度極高的70年出生明星,實則翻翻過去的歷史資料,真正在在70年代出生而至今仍然活躍在國人視線中的紅人,已然不多了。花無百日紅,淡的淡去,退的退卻,敗的敗走,剩下的這些叔叔阿姨們,也很難匹敵90、00後們瘋狂喜愛的網紅小鮮肉、小蘿莉明星,網際網路時代,造星速度之快,換星速度之頻,令人驚嘆,流水文口水歌的傳播已經達到一夜爆紅爆火的程度。相比之下,70年代出生的這些明星們,十年磨一劍,在萬人比拼、千人競爭中要脫穎而出,積累和底蘊卻一不可,冰凍三尺也絕非一日之寒。
那個年代的女星們就不說了吧,都曾是我們這些人的夢中情人,不想去說她們已經40歲、50歲,其實作為以前的腦殘粉,心中也是有些隱隱作痛的。歲月難敵,人生無情,但心中那份真摯的美好,純真的情感,卻有點甜甜的,想起就會微微一笑,心情愉悅起來。
也仔細去查70年代出生的企業家們,草根出身的大佬,並且在2019年能比肩50、60年代成功者們的,除了騰訊馬化騰、網易丁磊等幾個,還真的寥寥無幾。坦言之,那個時代改革開放的機會,都給了8090後的父輩們,而70後的父輩們大多50年代、解放前後出生,若無軍功政績、讀了小學初中就要上山下鄉、79年高考萬里挑一考大學也沒進去、返城之後進廠務工等等,那麼我們的爸爸媽媽們也確實成為了改革開放的奠基者,註定成為平凡普通的一代人。
70年代出生的孩子們,你們的青春,沒有色彩,也沒有「驕傲」。
「上山下鄉」的浩大運動是70後父母輩們的青春歲月
70後的我們和爸爸媽媽們都很珍惜讀書的機會
2、70年代,只有光榮和戰鬥、平凡和夢想
己亥豬大年初五,新春煙雨風雪中的江南,3個1979年出生的男人。約了一場「三羊開泰」的局,不得不驚嘆命運的機緣巧合,一個3月生,一個6月生,一個9月生,369排序,分別膝下1子,1子1女,3子,123排序,真是一場人生無處不相逢的聚會。
屋外冰天凍地,飛雪皚皚,屋內煮酒把盞,相談甚歡。3個剛剛跨入不惑之年的男人——
1位是學校畢業就開始的創業者,現在管理著數十億資產;1位是大學畢業就在一家企業工作至今,從底層做起,如今是這家百億集團的核心合伙人;1位是畢業之後打拚將近20年的職業經理人,執著於專業的成長;就在這樣一個毫無功利也無需防備的場合,訴說得失悲喜。這頓酒,足足喝了整5個小時。
在這三個70年代出生的一般青年的記憶中,那個年代激情澎湃,崇拜戰鬥的光榮,即使平凡也胸懷偉大的中國夢,生活清苦,卻充滿了希望和快樂。
70後的父母輩們都是有同樣夢想同樣生活的有志青年
70年代是一段凌亂不堪的時代,50年代出生的「建國」父母們都沒有機會好好讀中學和大學,更沒有資格為即將到來的70後們準備好一個舒適的童年。
家裡都有好幾個娃,兄弟姊妹一大堆,從小就要練就一番爭搶的本領,吃的喝的,穿的玩的,基本就是按順序來繼承。
清淡無味的生活,不僅僅是家徒四壁,還有清湯寡水的廚房和索然無味的集體勞動,能夠保證一家人吃飽穿暖已經是不易了。
這個時代,只有光榮和夢想,崇拜和敬仰。物質極其匱乏之下,早早結婚生子,用傳統子孫滿堂的傳宗接代思想,來填充無比空虛寂寥的精神世界。
這個時代,用一頁紙就可以放滿。
這個時代,用寥寥幾語就可以總結的徹徹底底。
以上漫畫來自《溫州商報》全媒體中心/作者 張釗
中篇
3
70年代,永遠懷念那酸酸甜甜的童年
最簡單最單純的童年,也許就是70年代了,戴上紅領巾就有神聖的使命感,要做建設四個現代化的接班人,沒有那麼多課外學習班,「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老師天天念叨的神句,也沒有那麼多玩具,都是爸爸媽媽抽空做出來的東西,但是幾個孩子在一起一玩就是大半天,嘻嘻哈哈樂不思蜀,更沒有五花八門琳琅滿目的零食,想想都覺得在咽口水,饞的要命的確實是些實在不出奇的小食品,這已經是那個年代童年最甜的回憶了。
記憶中小時候的美食,不是酸,就是甜,只有兩種味道的童年。
70年代出生的孩子們一輩子難以忘懷的童年零食
棉花糖——最開心的甜食
一勺勺的糖進去,一團團棉花出來,少年時代最嚮往的甜食!
果丹皮——女孩子最喜歡
酸酸甜甜的一種山楂製品,很多人都是吃它長大,幾十年後依然念念不忘。
酸梅粉——可以吃的飲料
干酸梅磨成乾粉,裝在一個小包裝袋,裡面有個小勺挖著吃,酸酸甜甜的。
大雪糕——朝思暮想的奢侈品
真的是「冰」棍,除了冰就是棍子,5分一根,但絕對貨真價實!
老鼠屎——最奇怪的零食
一粒一粒黑褐色,像極老鼠屎,也是酸酸甜甜的,很提神。
泡泡糖——最好玩的食品
絕對是小時候的「大哥大」,長長一條,嚼著很甜,吹著好玩。
無花果——最神奇的水果乾
細細乾乾的絲,一點也不像花,就更不像果啦,酸酸甜甜很好吃。
大油條——最香的美食
小時候能吃一條純香油炸的油條,色澤金黃,又香又脆,別提多美味了。
山楂片——老少皆宜的零食
很簡單很親民的包裝,10片壹小筒,片薄味酸甜開胃,老少皆宜。
大奶糖——長輩最高的獎賞
大白兔奶糖軟軟的,很甜很甜,如果長輩獎勵你這個,你會歡呼雀躍。
汽水瓶——最奢侈的飲料
那時候是很難得能喝上一瓶汽水的,大人們都捨不得,然後騙孩子喝了拉肚子。
那時候,喝汽水已經是奢侈了,但是洋可樂確實少數家庭才喝得起的。
爆米花——最貪吃的美食
爆玉米花是那時的稀缺貨零食。享受的不只是美味的米花,還有那一聲響。
小時候的嘻戲遊玩,不是比准,就是拼快,簡單卻無比歡樂的童年。
那時候小夥伴們在一起總是覺得歲月美好、時光很慢
打彈珠——還喜歡收集五顏六色的玻璃球彈珠
拍畫片——孩子玩用煙紙殼折的,女孩子玩糖果紙折的
滾鐵圈——小時候最棒的爸爸會幫孩子打一套這樣的流行玩具
丟沙包——最激烈最刺激的群體遊戲,鬥智斗勇
跳房子——一支粉筆、一塊石頭就可以玩起來的最廉價遊戲
跳皮筋——最喜歡看扎著馬尾辮的女孩子跳皮筋
抓棋子——最有技術含量的兒時遊戲,不但要眼明手快,還要有智慧
踢毽子——花樣繁多的腳上功夫,最佩服踢上百個的牛人
撞拐子——提膝單腿撞擊,具男子氣概的戰鬥
打水漂——石頭片子或者瓦片子,打過去在水面滑過幾次打多遠
轉陀螺——誰的陀螺最厲害,轉的快,還轉的時間最久
丟手絹——體育老師最喜歡帶著孩子們的遊戲,作弄你最喜歡的那個人
老鷹抓小雞——最難忘的兒時遊戲,老鷹媽媽小雞寶寶,歡聲笑語
棒子棒子雞——老虎、棒子、雞三個角色,可以晚上一整天
小人書——70年代的小人書,通俗但不低俗,很有品位,好多知識是從裡面來的
70後們在小人書里認識了世界、讀懂了人生
4、70年代,逐漸萌發的潮流思維
改革開放之前,在來華的外國人眼裡,人們都穿著「同樣的衣服——藍色或綠色的『毛式上衣』,深藍或灰色的褲子,通常是黑色的鞋子。」
70年代初期基本還處於一個閉塞的時期,人們按部就班,兩點一線,做著新時代工人、農民,幹著社會主義建設的大革命事業,雖然生活枯燥,但是精力充沛。
70年代中後期,隨著社會逐漸穩定,經濟建設的浪潮已經開始成為全國型運動,政治問題逐步被解決,人們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初步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物質提升的需求隨著國家政策的推動,也慢慢走進人們的生活,潮流思維逐漸萌發。
的確良的流行——在全國上下穿著風格單調的大背景下,70年代上海的的確良、燈心絨,都是女孩子眼裡朝思暮想的高檔貨。進入80年代,則紡織品又有了許多款式創新:夾絲膨體紗、滌綸草綠府綢、薄形彈力襪、仿烤花大衣呢、真絲軟緞被面……
相同顏色、相同款式,卻能穿出不同的風采
喇叭褲的潮流——喇叭褲是一種短立襠、上緊下松,臀部和大腿部分剪裁緊湊合體的褲子。穿上以後,屁股緊裹,像個倒立的喇叭。喇叭褲褲腿較長,一般都蓋住鞋跟,走起路來如同掃帚掃地一樣,特別「拉風」。喇叭褲就像一面鏡子,在改革之初被人們賦予了特殊的時代意義。它折射出那個時代的躁動和年輕人張揚的反叛心理,也承載著無數人對於改革之初最質樸、最真實的記憶。
那個時代的風尚和潮流在剎那間就會風靡全國
在那樣的一個年代,是沒有什麼娛樂的,絕大多數的家庭,連收音機都買不起,信息閉塞,只有在城市裡還流行著一些文化,通過報紙這樣幾乎唯一的大眾媒體傳播。
看電影/電視/主旋律劇——「羅馬尼亞電影又摟又抱,朝鮮電影又哭又笑,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越南電影真槍真炮,中國電影新聞簡報。」這是人們對70年代影片的生動概括。
城市裡一般是集體組織觀看,一些青年通過看電影談戀愛、找對象,台詞都很熟了,進影院是為了消磨時光。在農村,那時看電影,可是一件大事,人山人海,許多人要翻山越嶺,趕幾十里路。夕陽西下,放映員幕布就已經撐好,大家爭著將板凳靠到放映機的位置。
回到家吃過晚飯,孩子們鄰居們立馬搬著小板凳聚攏到一起,圍坐在一台小小的14寸黑白電視機面前,這是那個年代最熱鬧的場景之一,人們都是在這樣小小的匣子裡面,看到了不一樣的文化、不一樣的世界。
在兒時的記憶中,有太多太多讓孩子們喜歡的英雄,都來自一部部沒有色彩的電視連續劇和動畫片里。
花仙子——最早的「夢中情人」小培
聰明的一休——最聰明的小孩
變形金剛——孩提時代的鋼鐵英雄夢
黑貓警長——造就了多少孩子的警察夢
射鵰英雄傳——風靡全國萬人空巷的武俠魅力
霍元甲——最慷能打的愛國英雄
西遊記——最愛孫悟空打妖怪救師傅
聖鬥士星矢——第一部唯美狂野幻想的動畫片
金剛葫蘆娃——最具善與惡教育意義的國產動畫片
加里森敢死隊——讓男人和孩子痴迷的首部美劇
一家人一族人圍坐著欣賞最新的主旋律文藝作品
手抄本/流行音樂——手抄《第二次握手》,是一個時代的記憶。1963年2月,18歲張揚,以自己舅舅的愛情悲劇題材,寫出了短篇小說《浪花》。從1964年起,他幾經修改,擴充為中篇小說《香山葉正紅》。1970年,小說改名為《歸來》。此後,張揚因故入獄近三年。其間,《歸來》逐漸在全國範圍內,以手抄本的形式傳抄開來。1972年春,小說被北京標準件機修廠工人劉展新翻刻成油印本;因手抄本封面遺失,遂被改名為《第二次握手》。
70年代的年輕人用手抄本來記錄和保存自己的情感
上世紀70年代,有非常多的好歌手、好的音樂作品,當年的流行音樂,到了現在都變成了傳唱不息的經典。在那個年代,大街小巷都裝上了廣播或擴音器,一些商店、髮廊為了吸引客人,也會擺上大收錄機,一遍又一遍循環播放當下最流行的歌曲,很多好的歌曲就是這樣傳播開來,人盡皆知,口口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