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常見的養陰方藥,對付癌痛發熱和放化療反應也有效

2019-08-09     悅讀中醫

小 編 導 讀

在中醫學的發展歷史中,溫病學派雖然獨立門庭較晚,但絕對是臨床診療學說中的後起之秀,許多近現代認識到的疾病,用溫病學理論診治都取得了很好的療效。溫病常用到的清熱養陰方藥,不僅可以治療外感熱病,對於糖尿病、腫瘤等慢性疾病也有著顯著的效果。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學習下,溫病養陰法在治療腫瘤急症和放化療不良反應中該如何應用。


一、腫瘤急症中的應用

(一)腫瘤發熱的治療

從溫病學看腫瘤發熱,初起熱在氣分,熱邪迅速傳變至營血。腫瘤本身和抗腫瘤治療均會引起免疫力下降,造成並發感染。腫瘤所致感染可以看成是瘟毒邪入營血的特殊階段,治宜清熱解毒,消營涼血,養陰益氣。

熱毒熾盛者可用甘露消毒丹、犀角地黃湯以清熱瀉火;濕郁發熱者用三仁湯、蒼朮白虎湯宣暢三焦,清熱利濕;陰虛發熱者可用青蒿鱉甲湯滋陰清火,除蒸退熱;氣虛發熱者可用補中益氣湯補中益氣,甘溫除熱。

(二)腫瘤出血的治療

腫瘤生長浸潤,壞死潰破,傷及脈絡,侵蝕血管,使血液不循常道,岀現衄血、咳血、嘔血、便血、尿血、斑疹等,均屬於血證。需辨明血證的寒熱虛實,如血色鮮紅,發熱煩躁,口燥咽干,便結尿赤,苔黃厚膩,脈弦數或弦滑者,證屬血熱迫血妄行,治宜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方用犀角地黃湯或消瘟敗毒飲;若長期慢性出血,面色萎黃,唇甲淡白,神疲乏力,屬脾陽虛衰,統攝血液無權,治宜益氣溫中,用歸脾湯合黃土湯。

(三)腫瘤疼痛的治療

中醫學將惡性腫瘤所致的疼痛稱為「癌瘤痛」,是指瘤毒侵犯經絡或瘤塊阻滯經絡氣血所致的局部疼痛。熱毒內蘊是引起腫瘤疼痛的重要因素。疼痛有虛實之分,治法有補瀉之別。痛而脹閉、拒按、脈實、氣粗、新病壯實者屬實,症見痛勢較劇,呈熱痛、得冷痛減,或見局部紅腫,常有發熱,口乾而渴,便秘尿赤,煩躁易怒,舌質紅絳,苔黃燥少津或無苔,脈數。治宜清熱瀉火,解毒止痛,可選化症回生丹、清瘟敗毒飲加減;久病體衰者多虛,因於虛火者,疼痛時輕時重、不脹不閉、喜按、綿綿不休,伴午後低熱,虛煩不寧,盜汗,舌質紅,苔剝落或無苔,脈細數,應以甘寒之品清退虛火,如生地黃、玄參、知母、赤芍、牡丹皮、銀柴胡、地骨皮等養陰止痛,可選用九痛丸、鱉甲煎丸酌情辨證論治。

二、腫瘤放化療中的應用

(一)放化療毒副作用的治療

化學藥物的毒性反應可加重熱邪,化療後氣陰精血俱虛,出現氣陰兩虛的症狀,治宜益氣養陰。放射治療初期即火邪經肌膚入侵體內,可出現放射性皮炎,皮膚紅腫灼痛甚則糜爛,治宜消熱解毒,清氣透營;後期經過多次照射,放射線疊加表現為熱毒內蘊,灼傷津液,呈現陰虛火旺之象,如頭暈耳鳴,乏力眠差,口乾咽痛,口腔潰瘍,舌干質紅,脈細數等,治宜養陰生津,清營涼血。

(二)放化療恢復期的調理

溫病病程中易傷津耗液,溫病瘥後雖然邪熱已除,但機體多未恢復正常,需要進一步調理。腫瘤手術、放化療後,邪雖祛除或者暫時消落,但是正氣虧耗,陰液大傷,如不注意「瘥後」恢復期的調護,會「復發再燃」,使病情反覆或變生他病。如患者出現神思不清、倦怠不思飲食、口乾,此為肺胃氣陰兩虧。「凡人身天真之氣,全在胃口,津液不足,即是虛,生津液,即是補虛。故以生津之藥合甘寒瀉熱之藥,而治感後之虛熱」。常用藥如麥冬、生地黃、丹皮、北沙參、西洋參、鮮石斛、梨汁、蔗汁、竹瀝、茅根之類。腫瘤「瘥後」調理亦需主重飲食之補,「但取五穀之氣以養之,五菜之氣以充之,而不可急於用肥甘之味以補之」。

關於中醫藥治療腫瘤,中醫學界有眾多學術流派。本文是杜建教授從醫數十年的經驗總結,除了經驗方和用藥配伍經驗,原書中還系統介紹了杜教授對中醫治療腫瘤的臨床醫案與理論總結,希望能為廣大醫務工作者和腫瘤患者提供一些幫助——

《 國醫名家杜建治療腫瘤經驗集萃 》

本書介紹了杜建教授從醫的經歷及學術思想的形成過程。杜建教授從溫病理論發揮,益氣養陰、清熱解毒理論指導腫瘤治療,從氣陰兩虛論治腫瘤,注重瘥後調理。書中收錄了近年中醫腫瘤輔助治療的典型醫案,以病為線索,每案例後加按語點評,介紹杜建教授立方遣藥的寶貴經驗。本書還記錄了杜建教授從溫病理論認識腫瘤的病因病機、治法,「解毒消症飲」、「扶正抑瘤方」和「扶正清解方」的應用等相關理論,到腫瘤研究的相關成果介紹。本書對腫瘤的臨床診療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國醫名家杜建治療腫瘤經驗集萃》(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沈雙宏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1iwh2wBvvf6VcSZbLZ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