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70年社會建設取得巨大成就

2019-07-23     中國發展50人智庫

中國發展網訊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和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三級教授黃燕芬近日出版《新中國70年社會建設的成就、歷程和經驗》一書,中國發展網對文章內容發表系列文章。

社會建設從來就不是孤立而存在的。新中國社會建設的70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或缺,並且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一道並駕齊驅,一路高歌,奏響了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和強起來的恢宏歷史交響樂。

一、新中國70年社會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

眾所周知,社會建設由四大部分組成:一是大力發展社會事業,不斷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和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質量;二是動態優化社會結構,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三是完善社會服務功能,增進社會公平正義;四是促進社會組織發展,增強社會活力。我們深入考察新中國社會建設70年取得的重大進展,自然也離不開這四個結構性維度。

(一)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健全,服務質量顯著提高

改善民生是社會建設的首要任務。70年來,我們黨和政府特別重視發展社會事業。社會事業是關係人民群眾基本生活質量和共同利益的公共事業,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事業主要包括教育培訓、醫療衛生、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科技事業、文化事業、體育事業、社區建設、旅遊事業、公共安全等方面。公眾性、公用性、公益性和非營利性,是社會事業最主要的特徵。現在社會事業的概念正在朝著公共服務的方面轉變,其中既包括過去特彆強調的基本公共服務,也包括強起來以後的非基本公共服務。

1949年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基本公共服務方面也是一窮二白。經過70年的努力奮鬥,我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和質量在人均GDP一萬美元的發展中國家裡面算好的,集中表現在受教育水平偏高、平均預期壽命很長,社會實現了比較充分就業。中國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主要體現在「七個有所」方面。

1.幼有所育。在幼有所育方面,我們努力讓所有0-6歲的適齡兒童得到更好的養育。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幼兒園26.67萬所,比上年增長4.6%。其中,普惠性幼兒園18.29萬所,比上年增長11.14%,普惠性幼兒園占全國幼兒園的比重為68.57%。全國學前3年毛入園率達到79.6%,比上年提高2.2個百分點,提前完成了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目標任務。[1]

2.學有所教。我國教育改革取得顯著成就,教育事業邁上新的台階,總體發展水平進入世界中上行列,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顯著提高,國際影響力穩步增強,人力資源強國建設加快推進,為提高全民族素質、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了重要貢獻。[2]

3.勞有所得。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注重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鼓勵創業帶動就業。提供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農民工多渠道就業創業。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社會性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過辛勤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確保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有效拓寬了居民勞動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渠道。即使近年來,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每年城鎮新增就業均超過了1300萬人,主要就業目標處於合理區間,在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實現充分就業,十分不易。[2]

4.老有所養。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儘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一方面,著力增強全社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思想觀念。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把弘揚孝親敬老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建設具有民族特色、時代特徵的孝親敬老文化。在全社會開展人口老齡化國情教育、老齡政策法規教育,引導全社會增強接納、尊重、幫助老年人的關愛意識和老年人自尊、自立、自強的自愛意識。另一方面,著力完善老齡政策制度,追求「四個更加」:一是多支柱、全覆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二是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更加健全;三是有利於政府和市場作用充分發揮的制度體系更加完備;四是支持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的社會環境更加友好。[2]

5.病有所醫。一方面,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核心,突出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深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將健康融入所有的政策,加快轉變健康領域的發展方式,由過去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更加注重體制機制的創新,更加注重預防為主和健康促進,更加注重提高基本醫療服務的質量和水平,更加注重醫療資源重心下移、資源下沉,使基本醫療衛生制度能夠更加成熟、定型,為人民群眾創造出更多的健康福祉。另一方面,完善了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健康領域改革發展取得顯著成就,城鄉環境面貌明顯改善,全民健身運動蓬勃發展,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日益健全,人民健康水平和身體素質持續提高。[2]

6.住有所居。貫徹「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理念,一方面重點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確保棚戶區改造三年1800萬戶計劃完成,繼續因地制宜推進貨幣化安置。另一方面,努力抓好房地產調控,支持居民自住購房需求,抑制投資投機性購房,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繼續堅定不移抓好三四線城市和縣城房地產去庫存。加快推動住房租賃市場立法,推進機構化、規模化租賃企業發展,努力構建購租並舉的住房制度。加強住房市場監管和整頓,規範開發、銷售、中介等行為。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房地產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進一步做好公租房工作。推進公積金體制改革,用好用足公積金。有序推進老舊小區和住宅宜居綜合改造。[2]

7.弱有所扶。實施脫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強化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責任制,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深入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確保到二二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3]

積極幫助8500萬殘疾人發展,他們占勞動力市場中弱勢群體的大部分。美好生活一個不能少!黨的十八大以來殘疾人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貧困殘疾人得到有效扶持,越來越多的殘疾人過上了有尊嚴的生活。2018年有116.1萬殘疾人脫貧退出建檔立卡;殘疾人接受實用技術培訓58.8萬人次。1.3萬農村殘疾人獲得康復扶貧貼息貸款扶持。5490個殘疾人扶貧基地安置7.0萬殘疾人就業,扶持帶動13.5萬戶殘疾人家庭。全國共完成11.3萬戶農村貧困殘疾人危房改造,投入資金13.7億元。[4]

(二) 社會結構不斷高級化,與經濟結構的契合度不斷提高

結構優化是社會建設推進的重要標誌。眾所周知,社會結構是指一個國家占有一定資源、機會的社會成員的組成方式及其關係格局,包含種群數量結構、家庭結構、社會組織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結構、就業或分工結構、收入分配結構、消費結構、社會階層結構等若干重要子結構,其中社會階層結構是核心。社會結構同經濟結構一樣,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基本結構。社會結構是由經濟結構決定的,有什麼樣的經濟結構,就會有什麼樣的社會結構相匹配。一般說來,一個國家的社會結構具有複雜性、整體性、層次性、相對穩定性等重要特點。中國當代的社會結構具有公正性、合理性、開放性的重要特徵。

一是勞動力的產業結構發生躍遷。在過去70年中,無論是中國的勞動力產業結構還是GDP的產業結構都經歷了兩個歷史性的大跨越,首先是工業超過了農業的比重,實現了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跨越;其次是服務業超過了工業的比重,實現了從工業社會到服務業社會的跨越。2018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900309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4734億元,比重為7.2%;第二產業增加值366 001億元,比重為40.7%;第三產業增加值469 575億元,比重為52.2%。服務業吸納就業的能力進一步增強。服務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第一大產業,在吸納就業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作用。初步核算,2018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52.2%,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5]與第二產業相比,服務業勞動密集程度高,吸納就業能力更強,從而使經濟增長拉動就業的能力不斷增強。在過去的70年中社會階層結構不斷現代化,到如今以專業技術人員、辦事人員、個體工商戶、商業服務業員工為主的社會中間層將逐漸成為大多數,農業勞動者階層在全國總就業人口中不再占多數,企業家和經理階層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獨立階層,他們同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以及專業技術人員階層一起,成為主導性的社會階層。

二是城鄉收入差距不斷縮小。1949年人均國民收入只有69.29元,到2018年發展到28 228元,70年名義收入增長了406.4倍。基尼係數由1996年0.485下降到2015年0.462。城鄉收入差距由2007年的3.33∶1下降到2017年的2.7∶1。2018年按全國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組,低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6440元,中間偏下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14 361元,中間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23189元,中間偏上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36 471元,高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70640元。全國農民工人均月收入3721元,比上年增長6.8%。[5]

三是所有制結構持續發展,民營經濟成為拉動就業增長的重要力量。改革開放前非公有制經濟占GDP的比重不到1%,到2018年發展到60%。隨著「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各項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政策措施落實,民營經濟活力增強,在擴大就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18年12月,城鎮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就業人數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5.7%和6.7%,增速分別高於城鎮就業人員3.4和4.4個百分點。[5]

四是空間結構不斷優化,中西部地區成為就業增長的新支撐。中西部地區具有資源豐富、要素成本低、市場潛力大的優勢。2018年,中西部地區積極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發展後勁不斷增強,有力支撐了就業增長。2018年,在東部地區務工的農民工為15808萬人,比上年減少185萬人。而在中西部地區務工的農民工人數為12 044萬人,比上年增加378萬人,增長3.2%,增速快於全國2.6個百分點。[5]

五是在人口總量翻番的情況下,過去70年中國城市化依然大幅度向前推進。1949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只有10.64%,到2018年,中國的城市化率達到59.58%。2018年末,全國內地總人口139 53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530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83 137萬人,占總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9.58%,比上年末提高1.06個百分點。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3.37%,比上年末提高1.02個百分點。全年出生人口1523萬人,出生率為10.94‰;死亡人口993萬人,死亡率為7.13‰;自然增長率為3.81‰。全國人戶分離的人口2.86億人,其中流動人口2.41億人。[5]

(三) 社會功能逐步增強,公平正義進一步弘揚

功能完善是社會建設的重要路徑。目前,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在我國正在凸顯,這主要是由於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職能缺位、錯位引起的。政府為授權主體即全體國民服務,是政府天經地義的職守。社會要和諧發展,政府職能就得「歸位」,而不能「缺位」「越位」和「錯位」。政府的服務職能,一方面,體現在制定製度「遊戲規則」。通過不斷健全民主權利保障制度、公共財政制度、收入分配製度、社會保障制度,從制度上保障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和分配公平。另一方面,要合理配置公共服務資源。通過建立和完善政府的社會支持、社會幫助、社會救援的公共服務體制,有效提供公共產品,直接為人民群眾服務。弘揚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建設的主要目的、基本要求和目標,也是一個文明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所謂社會功能增強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使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有必要從人類社會發展和理解的角度全面認識和解決社會公正問題。

新中國70年的社會建設,有力地促進了保障公民的社會經濟權利,其中包括:財產權、勞動權、休息權、繼承權、物質幫助權、離退休人員社會保障權。社會經濟權利是指公民根據憲法規定享有的具有物質經濟利益的權利,是公民實現基本權利的物質上的保障。進入新世紀以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的巨大發展,小康目標的實現,黨和國家把維護和解決社會公平正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求全黨不僅要「更加注重社會公平」,而且要綜合運用多種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加強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建設,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習近平同志指出:「要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一面鏡子,審視我們各方面體制機制和政策規定,哪裡有不符合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哪裡就需要改革。」[6]

(四) 社會組織普遍發展, 積極參與國家治理

社會組織發展是社會建設的有效支撐。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各級政府雖然也在不斷提高社會服務的能力,加大對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投入,但與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物質文化需求相比,投入與需求的矛盾仍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從國際上的成功經驗來看,解決問題的出路在於擴大社會和公眾的參與,促進社會組織的發展,從而填補政府不到位和市場「失靈」的空白。一個成熟的社會組織體系,對於社會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社會組織是溝通政府和民眾的重要橋樑,它一方面把社會成員對政府的要求、願望、建議、批評集中起來,轉達給政府;另一方面把政府的政策意圖反饋給社會成員,實現政府與民眾的良性互動。截至2019年2月9日,全國社會組織數據系統顯示全國登記社會組織已超過81.6萬個,其中民政部登記社會組織2300個。社會組織在過去70年有了長足的發展:一是不斷規範管理社會組織,各級社會組織黨的建設全面加強,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專項行動持續開展,廣大社會組織積極參與扶貧濟困;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突破100萬人,各類志願服務活動廣泛開展。二是大力推進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條例的立法,完善社會組織管理法規政策,依法做好社會組織的管理,更好地發揮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_WUImwBmyVoG_1ZNbn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