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落在大山裡的一個夢--廿八都古鎮

2020-04-24     古鎮民宿


四月的一個清晨,驟雨漸歇,浙南江山市西南70公里的「仙霞嶺」,群山密林深處的廿八都古鎮從迷霧中甦醒。

大清早,間錯有幾戶人家屋內的亮光透出暖意,或許有農戶即將伴著雞鳴聲外出趕早集。門外老街上,除了忽急忽緩的山風掠過樟樹枝幹搖弋出的婆娑聲,萬籟寂靜

這樣的景象,從早在1100多年前的唐末、村子有了第一個兵屯的雛形算起,風雨飄搖地走到了今天。按史書記載,公元878年黃巢起義軍攻打福建,在崇山峻岭間開闢了這條仙霞古道,通往福建,小鎮歷史伊始。廿八都,以前不叫這個名字。此「都」非都,僅僅是一個小鎮。這「都」的概念,相當於今天鄉政府下的一個集鎮,比村略大點。因到了北宋時在浙南設都44個,這小鎮排行28,當地人始稱「廿八都」

航拍機清晰地記錄下一彎溪水繞出一個狀似馬蹄形的村落

去年5月,國家郵政總局發行了一套特種郵票,廿八都古鎮入選。為了遇見這個如「世外桃源」般的小鎮,我們踏上了旅途

小鎮不大,被分成了兩個自然街區。靠山邊的一個叫「潯里街」;靠溪邊的那個叫「楓溪街」。郵票取材地,就是下面這個實景

山里氣候多變,時晴時雨

站好機位,陽光稍一露頭,趕緊搶拍

溪水來自大山,過去是村裡唯一的水源

現存的老屋,大多為清代所建,投射出漂亮的倒影

溪對岸,就是村外,層巒疊嶂

與皖南風格的白牆黑瓦形似卻神不似。廿八都的馬頭山牆,由帶顏色的花崗岩石堆砌

其間又混有浙南山村風格的「金字型」農舍

多元的建築形制,訴說著這個浙、贛、閩三省交匯點曾作為南來北往的商旅要衝,源遠流長

最點睛出彩的當然要數這條楓溪。自明代,就有「楓溪鎖鑰」的美名

村中段一條名叫「珠坡橋」的廊橋飛架其上,溪水不曾間斷

緩緩流淌的潺潺溪流,諸多悲喜,不過是歲月湍急中的一顆沙礫,與溫暖言歡,與光陰把盞

橋頭置一水車

引流入村,清可見底

晴天小巷幽幽

雨天,鵝卵石反射出迷人亮光

鎮內主路,鹹水條石搭配卵石

支路,最有特色

四通八達

農家分布兩側

更為講究的大戶人家門前,卵石造型更趨於變化

屋頂多層重檐,跳躍前後,層次感極強

幽幽小巷

往往通向深處的名門富戶

推窗見山,視線頓時豁然疏朗

上午,街上漸漸熱鬧起來

仍然在賣手工納底的布鞋

街上雖有少少商業,但仍以鄉村山貨為主

常人趣事

土煤爐、手箍木製蒸桶

客棧所在的院落被香樟樹環繞

空氣都透著淡淡芳香

一座素雅、石拱結構的「東升橋」橫跨楓溪,頗有特色。與旁邊的古廟、建築群相得益彰,營造出一幅小橋流水般透澈動人的場景

幽靜石橋

陪伴村民走過數百年

童年,如此飄過

以「東升橋」為中心點,廿八都古鎮文雅的明清建築群,能夠完整地留存到今天,真的可以說是一個奇蹟。2017年5月,一篇《才子佳人眼裡的廿八都古鎮 驚艷了千年時光》的網文,成功吸引大名鼎鼎的美國《國家地理》關注

由於當下遭遇眾所周知的特殊時期,古鎮內現保存完整、規模較大的36幢明清古建築民居、廳堂;11幢包括孔廟、大王廟、文昌閣、萬壽宮、忠義祠、觀音閣、老衙門、新興社等的室內建築都沒有開放,難以一窺全貌。然而,直覺告訴我們,這裡豐富多彩的人文、古樸濃郁的民俗、獨特厚重的文化積澱,使古樸淡雅的「廿八都」在現代文明的包圍中受到的衝擊並不明顯,確實顯得異常難能可貴。縱使歲月更迭往復,如今,古鎮里的人們依然按照祖輩留下的方式生活著。漸漸地,成就了異鄉客眼中「被遺落在大山裡的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GI7unEBfwtFQPkdwKB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