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看似有很多選擇但是不努力,人到中年後就沒有了選擇

2019-10-01     沐丞的自由生活

文/沐丞

我身邊有兩類中年失業人群,一類是被動失業,也就是被公司辭退的中年人,另一類是主動辭職,開啟人生的下半場,當然這類人不算真正的失業,只不過我們老同事會稱他們「待業中年」。

第一類被動失業的中年人自然非常慘了,他們通常上有老下有小,既然是被公司裁員的,那就表示競爭力不高,畢竟已經35歲多,這個在市場上也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但是這也沒有辦法。公司要生存,不可能養一堆工資高還沒什麼戰鬥力的中年人。所以,對於這種被辭退的中年人他們過得不會很好,都淪落到被辭退,那就表示之前的職業生涯一直普普通通,想必積蓄也不多,加上家庭負擔重,肯定過得不會好。

公司的老李就是這樣的,他之前是部門年紀最大的員工,每天早上最晚一個到,晚上一下班就沒了蹤影,而且在公司的群里從來不說話,非工作時間更不可能實時在線處理客戶問題。他可能一直以為自己資格比較老,他也沒有什麼職場野心,覺得就做好份內工作,把公司當養老院就行了。結果,新上任的主管第一時間就把他裁掉了。新主管的原話就是公司不是老幹部俱樂部,情願賠償也要讓這些老油條離開。

老李在一線城市是不可能找到工作的,沒有公司會招一個40多歲的基層員工,所以老李的結局可能就是帶著老婆孩子回老家,然後在老家做個小生意,想再找個養老型的崗位可能性微乎其微。後來大家也沒有了他的消息,他屬於消失在朋友圈的中年人,可能他也不好意思跟老同事有什麼聯繫吧。

老李的情況在職場中非常常見,很多人根本沒有職場危機感,還一直以為自己工作經驗豐富,比年輕人更有價值更好找工作。其實超過10年的工作經驗在現代職場有時候已經成了累贅,你會發現很多公司的招聘要求都是5年工作經驗,最多8年,而且要年齡35周歲以下。沒有競爭力的中年人,在職場中已經沒有什麼生存空間。

第二類主動辭職的中年人則有很大不同,他們通常在原先的行業里已經小有成就,就算沒有財務自由也算是有不錯經濟實力,主動辭職只是要換個方式工作和生活,有的人是當自由職業者,有的是自己開工作室。他們是為了追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不想在太多有束縛的工作環境中工作。他們看上去也是失業狀態,標準的說法叫靈活就業者,他們這種靈活就業的狀態雖然可能收入不穩定,但是也無所謂。

我有一個同事Allen就是在拿了去年的年終獎之後辭職當了一名自由者,主要是做自媒體,每天在公眾號上發文章。跟消失在微信和朋友圈的老李不同,Allen是每發一篇文章必定要到各個群里去宣傳的,轉發朋友圈、微博也是必然的。「失業」後的Allen反而更加活躍,平時不僅要經營自媒體,還會各種旅遊、健身,這樣的狀態令很多要996上班的同事艷羨不已。

Allen本來在行業里就有一定的知名度,再通過自媒體擴大了影響,所以有公司會邀請他去做培訓,有業界論壇讓他做嘉賓,還有出版社讓他出書等等。雖然從收入上可能不如他之前做全職工作,但是獲得了很多自由的時間和空間,對工作和生活有更加掌控感。

Allen屬於那種雖然從事自由職業但是相當於基於自己原來的專業和行業進行的延伸,但是另一位同事老張則不同,他是自己辭職後直接當了一名保險經紀人。老張本來就有很強大的人脈,人緣也不錯,所以當保險經紀人就有了非常大的客戶資源。他之前在上班時就已經開始研究各種保險,專業知識比那些剛從事保險行業的年輕人還要多。

老張現在的生活主要就是跟蹤市面上各種性價比高的保險,在朋友圈裡傳播保險知識,給大家做各種保險產品的優劣分析。他不主動找熟人去推銷保險,但是找他買保險的人絡繹不絕,再加上朋友的朋友推薦,他反而收穫了比上班時更多的收入。

從上面兩個主動辭職開啟人生下半場的兩名中年同事可以看出,你如果原先本身就有不錯的職業發展,即使轉換賽道依然能闖出新的一片天。許多生活都是一種選擇,並不是選擇比努力重要,而是選擇跟努力一樣重要。

你工作十幾年沒有努力,人到中年時就沒有了選擇,但是如果剛開始工作就十分努力,等到中年小有所成後選擇反而會多了起來。不懂得奮鬥前置的人只能老大徒傷悲。

作者簡介:簡書、今日頭條簽約作者,LinkedIn專欄作者,隨手記等各大財經類平台特邀理財作者。已出版個人理財書籍《理財要趁早》、《輕鬆做財女》、《理財趁年輕——願你過上想要的生活》,職場勵志書籍《努力,是為了可以選擇》、《職場精進之路——從巨嬰到大咖》、《畢業五年,拼什麼成為5%的人》等。微信公眾號:沐丞的自由生活(ID:mucheng-life)。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BRThm0BMH2_cNUgMMp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