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是人們喜聞樂見的西洋樂器,素有「樂器皇后」的美譽,世界上第一把具有真正意義的小提琴誕生於14世紀末的義大利,在明清時期傳入中國。清代戲劇理論家李漁在《閒情偶寄》中曾這樣描繪過小提琴:「絲音自蕉桐而外,女子宜學者,又有琵琶、弦索、提琴之三種。提琴較之弦索,形愈小而聲愈清,度清曲者必不可少。提琴之音,即絕妙美人之音也。」由此可見小提琴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我國第一把小提琴的製作者卻一直鮮為人知,很少有人提,他便是土生土長的山東臨沂人王枚。
王枚原名王文棟,1907年生於山東省臨沂縣。王枚自幼聰穎好學愛好廣泛,對音樂更是情有獨鍾。他隨父母在濟南讀書時,同學曾借給他一把舊的小提琴,小王枚被小提琴那優美的音色深深吸引了,他發誓一定要有一把真正屬於自己的琴,從此王枚於小提琴結下了不解之緣。中學畢業後,他當過木匠、店員,儘管經濟拮据生活困難,但依然痴心不改,發薪後第一件事就買了一把他夢寐以求的小提琴。但因家境窘困又不得不退了回去。小王枚哭了,他太想有一把自己的琴了。
王枚
後來王枚經人介紹到青島一家銀行做事,在島城他有幸結識了青年小提琴演奏家譚抒真。據音樂界有關人士介紹,德國侵占青島後,西洋音樂盛行,隨著教堂的建立,教會音樂也開始興起,小提琴、鍵盤樂器等西洋樂器的演奏技法,就是在這時期逐漸傳入青島的,許多中國的音樂愛好者慢慢由接觸到深入,也加入到從事西洋音樂工作的行列,譚抒真先生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他1907年生於青島,從小接受西洋樂薰陶,15歲時開始正式學習小提琴,從此小提琴伴隨他走過了70多年的人生路。1927年,年輕的譚抒真成為當時號稱遠東第一樂團的上海工部局演奏員,也是第一位中國演奏員。1930年,譚抒真回到青島,活躍於青島各個演奏場合,成為上世紀三十年代青島文藝高潮時期知名的演奏家。在譚抒真的指導下,悟性極高的王枚琴藝大有長進,譚還推薦他參加了一支由外國商人組建的業餘交響樂團。在團里王枚如魚得水,他虛心好學埋頭苦練,不久就脫穎而出蜚聲島城。1930年青島市立中學要聘用一位音樂教師,王玫毅然辭去了銀行待遇優厚的工作,應聘擔任了一名專職的音樂教師,他非常珍惜熱愛這個工作,因為在這個舞台上他能夠如魚得水的施展自己的才華。後來還王玫組織了一個名為「青島音樂會」社團,並擔任了會長,譚抒真是社團里的常客,他經常與王枚一起切磋琴技、組織小型音樂會,據《青島市志·文化志》記載:「1930年即墨縣立中學舉行音樂會,就有青島音樂工作者王玫、譚抒真參加,並演奏了三個小時。」兩位意氣風發的知識青年,伴隨著匯泉的波濤聲,在綠樹紅瓦映襯著的起伏的小路間,於碧海藍天浸潤著的變幻的節奏里,拉響了自己的人生琴弦。
王枚成名後,決心製作一把中國人自己的小提琴。他認真閱讀了朋友贈送的有關小提琴製作的理論書籍,了解了有關小提琴製作的關鍵所在,對小提琴的大小比例、琴體的形狀、背板與腹板採用的木料、木質、木紋走向、上下最佳距離等細微之處都有了深刻的了解,他還大膽的解剖了一把小提琴,按照自己的想法和體會,反覆進行試驗修復,從中獲取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珍貴的數據。他四處拜師學藝,刻苦鑽研揣摩,1935年秋,在好友譚抒真的幫助下,由王枚親手製作的中國第一把小提琴終於在青島問世。這把小提琴音質優美、圓潤,聲音洪亮且有穿透力,當王枚將其帶到他所在的樂團演奏時,整個樂團轟動了,他的外國同行驚詫之餘不禁對他伸出了大拇指:「Good,Very Good!」
全國解放後,王枚應邀到北京參加新中國第一家樂器廠的籌建工作,1956年又創辦了我國第一個樂器研究所。上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中國文化研究院」理事會把「藝術博士」學位授予已經王玫老人,以表彰他在樂器研究製作領域做出的傑出貢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RqhT28BMH2_cNUgG2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