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再選一次,我會選A。」

2019-12-17     劉潤商學




商業洞察 丨作者 / 劉潤 整理 / 蕉皮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665篇原創文章


假如給你兩個選項,分別意味著兩種不同的能力:

A:你可以慢慢變成一個強者。

B:你可以一瞬間以弱勝強。

請問,你會怎麼選?

很多人可能會說選A,但是據我有限的觀察,有很多人其實會選B。

為什麼會這樣,這簡直是太奇怪了。

我說幾件事給你聽。




— 1 —


作為商業顧問,我常常被問到許多問題。其中有一個問題特別有代表性,被反覆提及:

為什麼大品牌會那麼壞?

明明我們賣的東西是一模一樣的,我的甚至還更便宜,大品牌要300,我的只要200,可憑什麼我的就賣不出去?

品質一樣,大品牌卻賣這麼貴,憑什麼?他們真是太邪惡了。

大品牌貴,一定有貴的道理。

我常說品牌就是一個容器,裡面裝著消費者的了解、信任和偏好。大品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值得信任,降低了消費者的選擇成本和信任成本。

我相信你剛剛說的那些話。產品的品質一樣,你的服務更周到,賣的也更便宜,可是這話你和消費者說,他們不一定信。

他們甚至還想,萬一你是騙我的呢?

所以消費者情願買大品牌,貴就貴一點,但至少省事放心。

這是大品牌的優勢。

你知道建立一個品牌,需要花很長很長很長的時間,少則三五年,多則十幾年。他們拚命砸錢,做營銷打廣告,就是為了占領消費者的心智。這麼多年的投入,就是為了等到品牌建立的這一天。

我說你想問的,可能也不是為什麼大品牌這麼壞,而是小品牌怎樣能快速幹掉大品牌。

別人辛辛苦苦,如果你真的一夜之間就取而代之,是不是對這些努力的大品牌不太公平?



---


我說我分享另外一件事給你。

我在微軟待了將近14年,發現辦公樓下的眼鏡店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

差不多每過3年,就會換一個新的品牌。

地方是原來的地方,老闆是原來的老闆,logo差不多是原來的logo,但是品牌的名字卻變了。

為什麼?

因為當時政府有一個稅收優惠政策,叫「三免兩減半」。企業創辦前三年所得稅全免,後兩年則減半。

所以有些人為了鑽這個空子,公司享受三年免稅之後,重新註冊一個品牌再干一遍。

他可能賺到了一些錢,但是這樣的人,這樣的公司,你敢和他合作嗎?萬一出問題,打官司都沒用,反正3年後都沒有了。

一邊想著怎樣占小便宜,另一邊想著怎樣做大生意,卻始終沒有積累品牌的價值,這是許多小品牌真正的問題。




— 2 —


同樣,前段時間在進化島社群,也有人問我一個問題。

大意是說,他想要拿下某個大客戶,卻苦於沒有資質,想通過掛靠一個有資質的公司獲得這筆訂單。但是又擔心這個公司分走太多錢,問我怎麼辦?

我說「資質」的本質,就是一種值得信任的資格證明。

在一些特殊領域,比如學校、建築施工等,容錯率極低,幾乎很難經得起供應商犯錯。

所以必須要求企業辦理某方面的資質合格後,才有資格做這些方面的事情。

所以「資質」為什麼難獲得,門檻高?

因為這是一種「投名狀」,證明自己值得信任,同時告訴別人自己的違信成本很高。

你掛靠別人,是你借用了別人的信任背書。

你承接了生意,但是置對方於巨大的風險中,萬一在你這裡出問題栽跟頭,不管是名譽還是利益,他都損失巨大。

所以怎麼辦?還能怎麼辦?你就應該讓對方賺這些錢,讓「中間商賺差價」。

但是,但是,你更應該思考另外一件事,一定非要吃下這筆本不屬於你的生意嗎?

對部分公司來說,不具備資質門檻是很正常的。也許更應該做的,是做那些不具備資質就能做的生意,然後一點點積累,直到有天自己有真實的能力。

這樣賺的錢,才更安心,更長久,不是嗎?




— 3 —


更讓我震驚的,不僅僅是年輕的創業者,還有一些身經百戰的「老兵」,竟然也有「一招致勝」的想法,不想「慢慢變成強者」。

按理說,他們更懂得創業的艱辛,更能經得起誘惑,但有些人似乎不是這樣。

記得有次去一家公司參訪,這家公司做得挺不錯,年收入大概有2個億。

但輪到同行的一位目測60歲左右的「老兵」發言時,他卻說自己的感受是,這家公司的生意不夠大。

儘管這些年輕人很有活力,特別能折騰,但是生意不夠大。

這家公司的生意,只有2個億。再看那個誰誰誰,一年也不過10個億,都太小了。

我有點折騰不動了,就想進入一個新市場,做個100億規模的生意就好。然後他問我,要怎麼做?

我一愣,說:我也不知道。

因為你不想折騰了。你又不是沒創過業,創業哪有不折騰的。你也曾經是年輕人,怎麼老了心態就變了呢?

總想「一招致勝」,總覺得一定有個按鈕在什麼地方,找到之後「啪」一按,100億就來了。

100億規模的生意就好,什麼叫「就好」啊。不都是要從2億、10億,慢慢折騰到100億的嗎?


---


在我印象里,有些人、有些公司就特別能折騰。比如說:得到。

用他們的話講,叫「能來事兒」。

做電商、玩直播、做電子閱讀器、連續20年的跨年演講……每次動靜都鬧得不小。

最近他們又準備搞另外一件事情——知識春晚。

一整個公司幾百號人,大年三十不回家,全部要到深圳去,從下午2點半一直講到凌晨12點半,做「知識春晚」。

而且不是一個人講半小時一小時,每個人只講5分鐘。一路接龍講下去。

聽起來是不是太「匪夷所思」了。

更「要命」的是,我也要去。

在得到老師的群里,我一句話都不敢說,結果還是被羅胖和脫不花發現了。

講多久?

8-10分鐘。

你知道,我的內心是「絕望」的......

為什麼要講這件事,其實就是想說這些人太會玩、太能來事兒、太能折騰了。這種折騰勁兒,多好。

而一個60歲左右的人,可能想不到,也不願意再折騰這些事情。他想的是能不能簡單一點,快一點。

但對於創業者來說,不就是反覆地試,反覆地沖嗎?這次死了,換條命再來。

對他們來說,生命不停,折騰不止,總有一攤事兒最後說不定就弄起來了。





最後的話


所以根據我有限的經驗和觀察,還是有相當多人會選擇「一招致勝」,「以弱勝強」。

因為這簡單、粗暴、快速、直接。

但我還是忍不住想多說幾句。

我能理解人們喜歡弱者戰勝強者,因為這符合心理預期,也是一個絕好的故事,更因為稀少而被媒體報道和大眾銘記。

因此很多人跌落山底後,就希望撿到一本《九陽神經》,想著出山後天下無敵。生病受傷後,也希望服下一顆九花玉露丸,除了瞬間痊癒,還能大漲60年功力。

但這大機率都是沒有的。

就算有,結果也不一定好。人生不止一次選擇,不止一場戰役。速生速朽的事情,我們也見了不少。

更多的時候,還是「巨人的勝利」。畢竟巨人過河,踏水而過。巨人打架,直接碾壓。

你是想很快就贏一次,但有可能最後還回去,還是想慢慢成長,未來有機會一直贏?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假如再選一次,給你兩個選項,分別意味著兩種不同的能力:

A:你可以慢慢變成一個強者。

B:你可以一瞬間以弱勝強。

我希望你能選A。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rB5GW8BMH2_cNUgUq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