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舉起了槍

2024-06-19     汽車公社

最近的中國車市,抱怨聲不小。

大家的矛頭,紛紛直指今年還在以極快速度繼續綻放的新能源車。前有車企大佬叫苦連連,呼籲所謂的「油電同權」;後有媒體老師口出金句,抨擊某些插混產品「油箱」比燃油車還要誇張。

作為旁觀者,對於上述兩個觀點更想說,「站在不同的角度剖析與拆解,雖然背後各有各的道理,但有一點毋庸置疑,電動化轉型的浪潮只會更加愈演愈烈。在此過程中,出現的任何爭議、波折甚至亂象,都將成為新能源車奔向康莊大道暫時的駐足。」

而就在本周,據彭博社報道,中國汽車製造商繼續創造著里程碑時刻,去年位於全球市場上的銷量,首次超越了美國車企,競爭格局正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具體來看,根據相關研究機構的統計,以比亞迪為代表的自主品牌共售出新車1,340萬輛,成功超越了以福特、雪佛蘭為代表美系品牌的1190萬輛。

儘管日系品牌憑藉共售出2,360萬輛新車的表現,保持著絕對的遙遙領先,但我們有十足的理由相信,中國汽車製造商會繼續以極快的速度奮起直追。最終,拿下「銷冠」或許只是時間問題。

新能源車的攻勢兇猛,則是做出如此判斷的絕對底氣。

當然,口說無憑,隨著今年的恐怖賽程即將過半,接下來的篇幅,試圖去展開聊聊個人的一些判斷。

這盛世,如大家所願

「我覺得月度新能源零售滲透率會突破50%。」

年初,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曾拋出過一段引發整個中國車市激烈討論的判斷。在很多質疑者眼中,他的預測未免有些太過樂觀。

畢竟,按照彼時的銷量占比,傳統燃油車的固有份額還很根深蒂固,新能源車距離真正意義上的「摧城拔寨」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與之對應,在部分贊成者眼中,即便能夠突破50%大關,還是需要不斷的蓄力與沉澱,大機率會在四季度壓哨觸及。

可誰都未曾料到的是,劇情的變化會如此之快。

就拿過去的5月為例,結合乘聯會公布的終端成績單,新能源車零售銷量達到80.4萬輛,同比增長38.5%,環比增長18.7%。

新能源車零售滲透率更是達到創下歷史新高的47.0%,較去年同期33%的滲透率提升較為誇張的14個百分點。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車零售滲透率則超過7成,達到了71.2%。

面對這樣的結果,已然可以無需任何猶豫的說:「縱觀中國車企,傳統燃油車徹底淪為了少數派。」

況且,繼續拿5月13日-5月19日為例,從相關統計來看,單周新能源車上險數達到6.8萬輛,新能源車上險滲透率已經率先邁過50%大關,達到50.2%。

顯然,明晃晃的數字不會說謊。

而按照目前的趨勢,中國車市「觸電」的演變歷程,甚至會遠遠超過本段開篇王傳福的判斷。正在進行中的6月,新能源車零售滲透率突破50%,越來越像是板上釘釘。

由此復盤新能源車位於中國車市的發展,從2005年到2015年,用了長達10年零售滲透率才突破1%。而從2016年到2019年,用了3年多的努力,零售滲透率也僅僅提升到5%。

很快,時間來到2020年,國家層面制定了到2035年,新能源車零售滲透率超過50%的目標。值得欣慰的是,有了過去4年的拚命狂奔夯實根基,極有可能提前10年交出高分答卷。

「這盛世,如大家所願。」

並不是杜撰,這樣一句感嘆,來自於某自主品牌的員工。在他眼中,雖然今年的中國車市卷到窒息,但還是非常願意身為新能源車變遷過程中的一位親歷者,尤其是與那些落日黃昏的行業橫向對比,至少自己還有忙不完的事情能做,不用太過擔心失業的風險。

另外,我們理性清晰的洞察到,雖然新能源車的井噴,漸漸從政策推動過渡到了產品與市場雙重推動,但國家層面仍在對於它「保駕護航」。

5月,國務院印發的《2024—2025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中著重提到:逐步取消各地新能源汽車購買限制。

同月,工信部等五部門還聯合發布了《關於開展2024年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的通知》,具體時間為2024年5月至12月,共計選取99款新能源汽車車型參與。

而有了種種舉措的背書,新能源車必定迎來量變所帶來的更大質變,對應的單月零售滲透率突破50%也將會成為常態。

從價格戰到心智戰

「我還是選擇銀河L7了。」

「怎麼不考慮之前說的那款油車了?」

「仔細體驗一下,4S店優惠完之後,兩款SUV價格差不多,銀河L7純電模式能跑將近90公里,試駕過後動力表現更好,配置高空間大,饋電油耗也更低,後續還能省點用車成本。」

「確實,無法反駁。」

本段開篇的一段對話,發生在我與蘭州的某位長輩之間。剛剛於國企退休的他,本以為對於「綠牌」嗤之以鼻的他,骨子裡偏愛合資品牌的他,最終有些出乎意料的入手一輛自主品牌的插混SUV。

至於最表層的原因,儼然集中在:「新能源車的綜合產品力,實現了多維度的超越。」

順勢,望向更深處,如果說去年,今年文章的主角通過掀起「價格戰」,吸引了很大一部分終端消費者的目光與關注,那麼今年,隨著自身功力與積累的不斷加強,簡單粗暴的「價格戰」悄然變為了「心智戰」。

那麼,究竟應該怎樣理解後者?

通俗易懂的講,就是利用五花八門的手段,徹徹底底的「洗腦」潛客,讓他們無法反駁的覺得:「購買燃油車已經落後整個時代,擁抱新能源車才是大勢所趨。」

譬如,5月比亞迪那場流量拉滿的發布會。

先是把第五代DM技術「全球最高發動機熱效率46.06%、全球最低百公里虧電油耗2.9L、全球最長綜合續航2100公里」的概念搬上舞台大說特說。

然後迅速通過9.98萬元起售的秦L DM-i與海豹06 DM-i,讓大家通過足夠優秀的載體感受到這套系統的威力。

加之雙車上市即交付的決心,以及從王傳福到其他幾位高管不遺餘力的站台,包括渠道端火力全開的營銷方式。

一套「組合拳」,幾乎把類似豐田卡羅拉、日產軒逸、大眾朗逸般的選手,按在地上狠狠摩擦。而比亞迪所打出的這場「心智戰」,值得很多車企去好好復盤。

譬如,今年我們總是說雷軍帶火了「總裁直播」,引發了「總裁交車」的熱潮,照葫蘆畫瓢的友商越來越多。

但大家更應該明白的是,身為千億市值公司的掌舵者,其之所以這麼親力親為去做這些本不屬於他的工作,實際上同樣在進行一場「心智戰」。

讓那些購買小米SU7的車主,感受到撲面而來的親切感與尊貴感,覺得就算被掏兜也掏得心甘情願。

再譬如,蔚來CEO李斌。

今年放下包袱、擁抱流量的他,通過短視頻與直播的方式,慢慢拉回了很多路人緣,更為重要的是,讓外界看到了這家新勢力造車「活下去」的希望。

加之BaaS新政退坡的促銷,換電模式對外接客提供的信心,由李斌發起的「心智戰」,讓蔚來5月交付量得以重回2萬輛大關。

反正,闡述一個個案例,最終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還是前文的那句話:「購買燃油車已經落後整個時代,擁抱新能源車才是大勢所趨。」

當然,如何打好「心智戰」,無疑是一門「大學問」。那些優等生,將會獲得大批紅利;那些劣等生,則會付出慘痛的代價。

而眼下,於情於理,於內於外,新能源車都把槍口對準了燃油車,並且不留情面的扣下了扳機。

後者是死是活,全憑造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9d63b1cca694d6fb21c86e51d83244c.html













保時捷,危

2024-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