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特刊報道!楊浦人民城市建設邁出新步伐

2024-11-04     上海楊浦

今天(11月4日)《人民日報》推出特刊。五年來,楊浦牢記囑託、砥礪奮進聚焦人民城市建設的顯示度、高質量發展的貢獻度、人民群眾福祉的感受度、共建共治共享的參與度,人民城市建設邁出新步伐。

同期刊發評論文章《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努力將楊浦打造成「人民城市最佳實踐地」,書寫好人民城市新實踐這篇大文章。

一起來閱讀全文!

五年來,上海楊浦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城市建設邁出新步伐

傍晚時分,走在上海東方漁人碼頭,近處的楊樹浦水廠外親水棧橋賞心悅目,水管形狀的路燈、裝飾著儀錶盤的長凳透出濃濃的工業遺蹟風格;遠處高聳的楊浦大橋和對岸美麗的陸家嘴,披上了晚霞。

這裡,是上海楊浦濱江。

百餘年前,楊浦是中國近代工業發源地之一。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時代,「工業楊浦」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發生了深刻變化。曾經吊車、煙囪聳立的黃浦江畔,隨著上海大力實施岸線貫通、空間更新,變化尤其巨大。

2019年1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楊浦濱江考察,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肯定楊浦濱江從昔日的「工業銹帶」變為了如今的「生活秀帶」,強調「要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係,注重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像對待『老人』一樣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築,保留城市歷史文化記憶,讓人們記得住歷史、記得住鄉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家國情懷」。

人民至上,實幹為要。5年來,楊浦這片上海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區,每天都在發生變化,處處涌動爭先活力,奮力推進人民城市建設的楊浦實踐。

工業遺存 活化利用

螺旋式階梯蜿蜒而上,逐漸收縮形成層層疊疊的露台,各種綠植花卉包裹住了建築骨架……這座出了名的濱江打卡地「綠之丘」,曾是煙草公司的機修倉庫,一座普通的鋼混6層樓房。「城市的發展不是推翻重建,應當像底片疊加,越來越豐富。」「綠之丘」設計者、同濟大學景觀學系主任章明說。

市民在楊浦濱江「綠之丘」散步休閒。王初攝

作為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之一,100多年間,楊浦集聚過各種工廠,創造過眾多紀錄,湧現了不少勞模和先進人物。直到上世紀90年代後期,隨著城市格局變化、功能調整、產業轉型,曾經喧鬧火熱的楊浦成為一處「工業銹帶」。進入21世紀,上海啟動楊浦濱江更新改造規劃,這塊總面積15.6平方公里、地處中心城區的水岸,被前來考察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稱作「世界僅存的最大濱江工業帶」。

「小舢板在天蒙蒙亮的江面上搖啊搖,到發電廠與紡紗廠中間的馬路邊上停下來,工人們挨個踩著跳板上了岸。」13歲當上紡織女工,在楊浦濱江工作、生活了一輩子的黃寶妹是新中國第一批勞模,2021年獲頒「七一勳章」。

黃寶妹工作了42年的上海國棉十七廠,如今已是「潮人」「潮牌」扎堆的上海國際時尚中心。「對紡織廠我是有感情的,當時要改造的時候,也擔心它變成豪華高檔、老百姓消費不起的地方。」黃寶妹說。濱江南段完成改造,一排排鋸齒形屋頂、紅磚牆老廠房得到了保護修繕,「看到老廠房變得這麼漂亮,我很開心!」黃寶妹漫步在江邊步道,禁不住感嘆。

「更高興的是,這裡吸引了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一邊遊玩購物,一邊了解歷史,很有活力。」黃寶妹指著身上的酒紅色刺繡西裝笑著說,「你看,我這身西裝,就是在國際時尚中心買的。」

實現活化的工業遺存還有不少:祥泰木行舊址變成了人民城市建設規劃展示館,新建築和它周邊的設施、環境裝飾,仍以木製為主,散步、遊覽時幾乎隨處可坐;當年「遠東最大制皂廠」的車間變身網紅咖啡館,部分生產設備被保留下來,吸引著人們前來體驗、探秘;黃浦碼頭舊址建成了展廳,有半開放式展陳和「上海港碼頭號子」等國家級非遺項目的一站式體驗活動;上海船廠舊址,隨著長江口二號古船博物館的落成,將變成上海博物館的分館;上海鍋爐廠舊址正在修繕,即將成為市民中心……

生活秀帶 幸福樂園

今年1月,「上海楊浦生活秀帶」獲國家文物局第一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授牌,也是唯一一處以工業遺產保護與活化利用為主的示範區。

「且聽江潮樂」音樂會在楊浦濱江舉行。

放眼楊浦濱江,在「保護」與「利用」的每個環節、每個細部,都能體現出對不同群體的愛護與尊重。楊樹浦發電廠處理工業廢水用的凈水池,留有24個柱礎、直徑20米的圓形大底盤以及曾經承載重型機器的條形結構,被設計成美觀輕盈的劈錐拱面屋蓋,很快就成了一處供市民群眾遮陰納涼的開放休憩場所,還開了一家零碳咖啡館。

「5年來,楊浦濱江空間同時推進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兒童友好公共空間示範區、市級公園城市先行示範區、空間無障礙創新示範區、低碳示範區等的創建,希望滿足市民遊客參觀學習、健身休閒的多樣需要。」楊浦濱江集團總經理朱曉君說。

「各個景點之間、每個文化展覽區域都有無障礙通道,隨處可見無障礙標識,我一個人就能到達。」楊浦區肢殘人協會主席王婷說。她在楊浦出生、長大,過去高高的台階讓她出行十分不便,如今,楊浦濱江南段5.5公里實現了設施無障礙全程貫通。

7歲的錢思文最喜歡在江邊跑跑跳跳看風景,也熟悉各種體育設施與遊樂場地,渴了,他就到直飲水點接水喝,「不管我個子多高,都有能夠得著的接水口。」11歲的董千暢喜歡「綠之丘」,「我在這裡看繪本、學打五步拳,還體驗過青少年情緒管理夏令營。」這幾年,「綠之丘」配備了母嬰室,增加了兒童活動空間,青少年情緒管理、科普啟蒙、滬語小劇場等項目紛紛落地,已是附近市民的「遛娃寶地」。

而類似「綠之丘」這樣的兒童友好公共空間,在楊浦濱江還有33個示範點。

漫步道5886米、跑步道5631米、騎行道5394米,在楊浦濱江南段已實現「三道」貫通。在這裡騎行、慢跑、休閒散步的市民,「各行其道」,享受著休閒健身的快樂。

新改建的「人人屋」黨群服務站門口,有一處「楊樹浦驛站」透明幕牆和網格木製人字形座椅相結合的打卡點,屋後側階梯步道兩側安裝了燈帶。「常有遊客排隊和『人人屋』合影,以前只能站著拍,現在可以坐著合影。加了燈帶,晚上老人、孩子走路更安全。」楊浦濱江「人人屋」黨群服務站講解員張蒨說,「所有的變化,都是圍繞著人發生的。」

像「人人屋」這樣的黨群服務站,在楊浦濱江有10座,相鄰兩座服務站間隔只有六七百米。服務中心內有直飲水、微波爐、血壓儀等設施,還有全息數字沙盤、微型圖書館等,方便人們隨手點擊、直觀了解楊浦的歷史。

不僅如此,黨群服務站全部植入人民建議徵集功能,居民可以通過線上掃碼、線下留言等方式提出建議。「2020年以來,平均每年都能收到5000多條居民建議,至今共有4000多條建議轉化落地。」楊浦區信訪辦、人民建議徵集科副科長楊禎說。

產業勃發 科創潮湧

楊浦濱江,一批網際網路與數字經濟企業的總部大樓與央企項目正在建設。中交、中節能、美團上海科技中心、嗶哩嗶哩新世代產業園、抖音集團上海濱江中心項目相繼開工。濱江創智中心等將在2026年前基本竣工並投入使用。預計到2025年,將有30家以上在線新經濟頭部企業、3000家以上創新型企業聚集在這裡,產業規模超過3000億元。

2021年,上海致能工業電子有限公司作為重大產業項目落戶楊浦濱江。「周邊越來越好的環境,正成為公司吸引高端人才的重要因素。」公司副總裁吳春城說,選擇落戶這裡,就是希望從中國工業的發源地出發,打造行業龍頭企業。

「楊樹浦正在變成『楊數浦』。幾年後,在楊浦濱江南段將匯聚20多萬名年輕、有活力的創新創業人才。」楊浦濱江集團副總經理韓亞芳說,越來越多的重磅賽事、國際大展、城市空間藝術季、全球品牌發布會等活動,推動文商旅體娛融合發展,吸引更多資源聚集,讓濱江更有活力與魅力。

吸引年輕人集聚、創新創業的氛圍,是整個楊浦的環境基調。楊浦區域內有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等10餘所知名高校,集聚了18萬名在校大學生。5年來,隨著國家創新型城區、上海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區和「科創中國」試點城區、全國創新驅動示範區推進建設,楊浦呈現出創新要素集聚持續強化、創新生態不斷向好、創新策源功能進一步提升、創新品牌力與影響力持續擴大的局面。

毗鄰五角場的大創智創新發展示範園區,是楊浦的智力、活力、創力「樞紐」。8.2平方公里的園區孕育了4500多家創新創業企業,總營收超過3000億元。「我們將在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領域明確定位,服務好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創新機構,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成為創新主體的『戰略合伙人』,共同分享利益、承擔風險,激活相關載體,確保科技成果在楊浦區順利轉化。」楊浦區委副書記、區長周海鷹說。

目前,楊浦區數字經濟企業總數超過7000家,廣泛分布在工業設計、雲原生、工業網際網路、金融科技等領域。其中,以軟體和信息服務業為代表的數字經濟連續5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23年營收2600億元,增幅達18.7%。

「楊浦區將堅持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用最優的供給服務人民,努力建設屬於人民、服務人民、成就人民的美好楊浦,奮力探索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建設的楊浦實踐。」楊浦區委書記薛侃說。

楊浦區長白新村街道228街坊踐行人民城市理念

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圈」

「從開業那天起,我和老伴就是這裡的常客了。菜品很豐富,有我們想吃的菜。」10月18日下午6點,上海市楊浦區長白新村街道228街坊的熊貓飯堂里,正在就餐的周奶奶說。

居民在楊浦區228街坊熊貓飯堂就餐。

長白新村街道228街坊,曾是上海第一代工人新村,被稱為「兩萬戶」,居民主要是新中國第一代產業工人。如今的228街坊,集保留風貌的傳統住宅、保障性租賃住房、人才公寓、菜市場、餐飲、休閒、戶外綠地等於一體,實施城市更新,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圈」,成為楊浦區積極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的「樣板間」。

留存了歷史,優化了空間

2016年,228街坊被列為上海12個城市更新項目之一,也是楊浦區政府重大項目之一。短短106天,楊浦區探索推出協商徵收模式,得到了全體居民的支持。改造中,採用「挖掘、重構、強化、傳承」4個步驟的記憶傳承模式,通過保留與修繕、合併與復建,重現了工人新村12幢老房子的建築肌理和歷史風貌。

2023年11月,228街坊的八號樓在「修舊如舊」後,作為上海工人新村展示館向公眾開放。這是上海市第一個全面展示全市工人新村建設發展歷程的綜合性展館。走進展示館一樓,光明橘子汽水、大白兔奶糖、麥乳精等喚起了一些人童年記憶中的甘甜。二樓則還原了工人住宅的布置,蓋著鉤花巾的五斗櫥、綠罩檯燈旁的搪瓷缸……

楊浦是上海唯一保留成套「兩萬戶」歷史風貌住宅的市轄區。「這批最後的『兩萬戶』,不僅是楊浦百年工業歷史的見證,也是上海城市更新曆程的縮影。」楊浦區委書記薛侃說。

展示館項目經理周添悅介紹,近一年來,已有5.1萬人次前來參觀,還接待了不少外地和國外的團組,「『兩萬戶』的歷史記憶,228街坊的煥新歸來,讓大家感慨萬千。」

既有煙火氣,也是時尚地

夜幕時分,228街坊人頭攢動,好不熱鬧。住在附近的小朋友騎著小車、帶上皮球,來找小夥伴玩耍;大人們或推著嬰兒車散步,或三三兩兩聚在一起閒聊。

從由工人住宅改建成的健身房窗口望進去,整排的跑步機上,朝氣蓬勃的年輕人與紅磚清水牆同框,時尚又溫暖。陳榮發從跑步機上走下來,擦擦汗,「來228街坊健身房鍛鍊兩個月,感覺自己變年輕了。」

1960年出生的陳榮發,在長白新村住了30多年。「改造的過程中,政府沒有選擇更簡單也更有經濟效益的『拆』或是加層『改』,而是選擇了『留』,公建配套也反覆徵求居民意見。這裡看病、生活都方便,環境更好。」陳榮發說。

據健身中心負責人介紹,每月99元的費用性價比很高,開業一年來,已有1000多名會員。運營方楊浦科創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228街坊9000多平方米的商業空間始終保持滿租,業態多元,有食堂、點心店,也有西餐廳、日料店,還有美甲店、奶茶店等特色小店,「年輕、時尚、活力、其樂融融,是228街坊的特色。」

228街坊西北角,是一棟17層的保障性租賃公寓「創寓228」,租戶大多是在附近科創園區上班的員工,450套公寓,出租率達到90%。

「這裡的配套服務設施很好,健身、美甲,下樓就行。」在科技公司工作的黃澄說,這裡最吸引她的還是煙火氣,鄰里親近,社區服務完善,「就像一個大家庭。」

多元化治理,促多方共贏

這個煙火氣大家庭的氛圍,得之並非偶然。

2023年,228街坊竣工後,功能如何設置才能最大限度滿足群眾生活之需,成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此,長白新村街道提前發放1300份調查問卷,召開20餘場分層分類的專題座談會。圍繞「一老一小」,開設了睦鄰小廚、親子樂園等;在人才公寓建設中尊重多元需求,設計寵物樓層等;在陽普鄰里購物中心,增加了為居民提供縫補修理等便民服務的社區工坊。

在「創寓228」一樓,散發著咖啡香氣的公共閱讀室、議事角里,記者巧遇了一群年輕人,他們正與社區工作人員討論一場公益助老志願者活動的細節。在這裡,通過黨建引領,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多方主體在「自治、共治、數治、法治」框架下協商議事……一間基層治理的人民城市「樣板間」,有了生動、直觀的呈現。

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

2019年1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楊浦濱江考察時,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無論是城市規劃還是城市建設,無論是新城區建設還是老城區改造,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人民群眾的需求,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走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的高質量發展路子,努力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良好環境,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為人民創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牢記殷殷囑託,建設人民城市,楊浦努力干在實處、走在前列。

從「工業銹帶」變身「生活秀帶」,楊浦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濱江水岸,既留住了百年工業遺存的歷史肌理,又拓展出開闊舒適的公共空間,讓市民遊客能走得進去、坐得下來,觸摸得到歷史的厚重、感受得到城市的溫情。

堅持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用優質的服務供給人民,體現在對城區發展的規劃、對公共資源的管理、對基層社會的治理上,是許多個「民生小事」的落地落實,是無數個為民服務的熨帖細節,是一處處細節上的繡花功夫……時時處處,點點滴滴,不斷增強著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堅持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建設和諧宜居的幸福家園。漫步楊浦濱江,10座黨群服務站設置合理,讓市民遊客隨時可以走進去歇腳、諮詢,還能借傘、加熱自帶的餐食等。為了讓老人孩子們在夏日傍晚玩得盡興,濱江管理者與輪渡運營方協商,延長輪渡運營時間。哪怕是最尋常的直飲水設備,接水盤也都設計得高低錯落,以滿足不同年齡人群的需求。

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構建城市治理共同體,才能激發廣大市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踴躍投身人民城市建設、發展和治理的全過程和各方面。在楊浦,多方利益主體共同參與管理的理事會活躍在大街小巷,成為解決群眾急難愁盼、推進社會和諧的積極因子;人民建議徵集渠道豐富多樣,不斷把群眾的「金點子」轉化為城區治理的「金鑰匙」、結出城區發展的「金果子」;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探索不斷深化,聽民意、察民情、聚民智,廣大市民的主人翁意識不斷增強。

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斷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楊浦這座曾經的工業重鎮煥發出一直在行動的青春活力。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建設人民城市,楊浦永遠在路上。

編輯:文茜婷

資料:人民日報

部分圖片為資料圖

*轉載請註明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9a16aae8f18cf20fe2f9ace78a44136.html